大河网

四水映绿·豫见两山丨南湾出好鱼 一水养稻虾

2025-08-16大河网-河南日报

信阳南湾湖碧波荡漾,一派湖光山色。 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本报记者 卢松 胡延征 刁良梓 见习记者 郭佳栋

  初秋的南湾湖,仿佛披了一张绿毯。放眼望去,碧波荡漾,草木葱茏。

  8月14日午后3时,当空的烈日直射南湾湖面。南湾水库渔业开发有限公司副经理马超一手稳握巡逻快艇方向盘,一手指向波光粼粼的湖心:“湖中的水用碗舀起来就能喝!”

  “水好,鱼才能好!”马超站在疾驰的快艇上,望着湛蓝的湖水感慨。这片湖,马超已守了21年。

  2004年他刚到养殖基地时,南湾湖的水还不像今天这般清澈,他和工友们既愁上游的水污染,又忧周边“地锅饭”的排污。

  作为环境治理的亲历者,他回忆,“2010年左右开始整治上游环境,差不多用了六七年时间水质逐渐变好,现在水库水能达到二类水标准了”。

  建于1955年的南湾水库,又称“南湾湖”,坐落在淮河支流浉河上,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批兴建的大型治淮骨干工程,水域面积75平方千米,总库容13.55亿立方米。这颗“豫南明珠”作为河南省大(Ⅰ)型水库,是信阳人民不折不扣的“大水缸”,承担着数十万信阳人民的饮用水供给任务。

  怎么护好这方“大水缸”?2008年1月,河南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几十位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的立法议案;2009年9月25日,《河南省信阳南湾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通过,这是河南省第一部保护水源地的地方性法规。

  当游艇靠近网箱,鱼群跃出水面,荡开圈圈涟漪。在这片近7万亩的水域里,栖息着20多种鱼类,青鱼、鲌鱼、鳜鱼……南湾水库的建成,造就了上万亩天然养殖场,让流域成了真正的“鱼米之乡”。如今,“南湾鱼”已成为驰名商标走俏全国,年产量稳定在200万斤左右,年产值能达3000万元,成为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硬通货”。

  南湾湖的鱼,不只是盘中餐,更是生态卫士。水库投放的鱼苗以花白鲢为主,占比在70%以上。“这是种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它们的天然饵料就是水里的浮游生物,消耗水中的氮磷,等于鱼来净水。”活鱼库负责人马原野说,花白鲢在净水、抑藻和固碳等方面的生态功能,让我们不仅收获了一湖清水,更收获了一湖好鱼。

  南湾湖“以水养鱼,以鱼净水”的生态宝典,在罗山县庙仙乡熊林村有了另一番模样。

  在位于罗山县的林道静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3000亩的稻田里清水漫漫,小龙虾在禾苗间穿梭——这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立体种养模式。

  “我这种一块地能挣几份钱!”合作社负责人陈广兵向记者算起收入账: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共3000亩,其中稻虾共作2500亩、稻鱼共作300亩、稻蟹共作200亩,年产渔稻米75万公斤,小龙虾、生态鱼、河蟹等水产品30万公斤,年总产值2700万元。

  2009年刚成立合作社时,当了几十年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广兵总愁“土地怎么多挣钱”。2017年,借着脱贫攻坚政策的东风,陈广兵带领乡亲们发展稻虾共作综合养殖产业,当年试养700亩即获成功。

  如今,合作社不仅带动160户农户抱团发展,还吸纳周边60多户群众务工。“忙时一天雇上百人,68岁的老太太也来呢,一天能挣100元。”陈广兵告诉记者,通过“基地+特色种养+农户”的帮扶模式,合作社帮扶97户脱贫户实现增收。

  合作社生产的“林稻静”渔稻香米,2020年通过了绿色认证,成了“足不出户就能卖完”的信阳味道。基地水质监测仪常年亮着绿灯,田间的白鹭也成了“活招牌”——生态好,产出的东西才好,这是熊林村人悟透的理。

  从南湾湖的胖头鱼端上全国餐桌,到陈广兵手机里“稻米订单”的提示音——这方水土的生态账,已成了当地百姓的民生账。

  眼下,信阳,这片淮河穿境而过、坐拥1115座水库的“北国江南”,正以山水为墨、生态为笔,在绿水青山间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长卷。

  生态账本

  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国考断面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Ⅲ类;主要入库河流水质显著改善,稳定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

  近三年,南湾水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年均值分别为39.1、38.3、38.9,稳定保持在中营养状态,未发生水华

  2016年调查结果显示,水生动物物种数较10年前增加62.2%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