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德馨技精映初心丨三十载坚守一线的“脊柱匠人”

2025-08-16大河网

  【编者按】白衣执甲,任重道远。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诊室里耐心问诊,于手术台旁精准操作,在急诊室中与时间赛跑,用专业守护着万家灯火……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网推出《德馨技精映初心》特别策划,聚焦医生群体的梦想与坚守,聆听他们的“医”路心声。

  大河网讯 “阿姨,出院后这药可得按时吃。”“锻炼慢慢来,身体适应了再说。”8月7日清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学部住院部走廊里人来人往,骨科医学部主任刘宏建正在反复叮嘱一位即将出院的85岁老人。

  从事骨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刘宏建常说自己的信念很简单:“当医生就得踏踏实实守在一线,多为病人着想。”在他看来,这份“踏实”里,藏着对患者的无私关怀,藏着把技术送向基层的责任,更藏着临床与科研双向深耕的执着。

  从医初心里的为民底色

  谈及为何从事医生这个职业,刘宏建总会提起父亲的影响。上小学时,他每天中午放学都要去医院喊正在接诊的父亲回家吃饭。“每次去都看到父亲被患者围着,那时就纳闷:医生为什么这么忙,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刘宏建回忆说。

  直到自己成为一名医生,刘宏建才真正体会到父亲当年的 “拖堂”——出门诊时,他也总忍不住和患者多聊几句。“患者来看病,就是想弄明白病情,多沟通对他们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他的门诊常年排着长队,不少患者慕名而来,而他从不会压缩问诊时间,总能用通俗易懂和亲切幽默的语言把病因、治疗方式讲透彻。“刘医生问诊细、看得准、讲得透,我们能清清楚楚理解病情,连住院的生活需求他都能想到。”一位患者家属说。

  如今,骨科门诊里老年患者占了大半。这些老人大多因为脊柱和关节问题常年受折磨,遇上检查项目多、排队时间长,难免会焦躁不安。每次接诊老年患者,刘宏建总会多花时间和他们聊天,既能舒缓情绪,也能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作为深耕脊柱外科37年的专家,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到脊柱脊髓损伤、强直性脊柱炎,这些常见或复杂的脊柱问题,刘宏建都能精准应对,但他从不把自己“圈”在大医院的诊室里,他说:“只在医院看病是不够的,得把健康知识和技术送到基层去。我们会利用周末的时间下乡,给乡亲们讲健康知识,教基层医生实用技术,让他们能独立处理常见病,比啥都值。”

  刘宏建在河南省医学会任职期间,牵头组织了河南省名医名家“走基层・送健康”健康扶贫系列活动,近10年来足迹遍布全省10余个县市,累计会诊义诊7000余人次,举办科普讲座20余场,实实在在提升了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

  薪火相传中的育才智慧

  人才是医学发展的根本,也是医院发展的根本。“传帮带”是老一代医生向新一代医生传递知识、技能、经验和职业精神的核心纽带,被刘宏建视作工作的重中之重。

  8月7日一早,记者在骨科医学部住院部医生办公室看到,刘宏建正和几位年轻医生讨论病例。“年轻医生的成长没有捷径,得经得住磨炼,这是成为合格医生的必经之路。”作为科室带头人,他最大的心愿是“把优秀的年轻人推到前面,带出一支有担当、有格局、有眼界、有学识、有激情、有斗志的骨科人才队伍”。

  教学中,刘宏建从不含糊,他把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引入脊柱外科临床教学,不仅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还能让医学教育更加高效、精准、直观,推动了脊柱外科医学教育模式的革新,学生们一致认为刘老师的课“扎实又好懂”。

  “医生需要有坚强的品质和优良的医风医德,年轻人的培养必须从基础知识、理论、技能、操作抓起,一步一个脚印。”他反复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既鼓励青年医生通过团队合作成长,也支持他们在细分领域精益求精,形成个人专长。

  临床与科研并重的创新之路

  在刘宏建眼中,医学的进步离不开临床和科研“手拉手”前行,他说:“科研成果最终要转化到临床,能在患者身上体现疗效,才是真价值。”

  他带领团队构建的“临床—科研—转化”闭环体系,已结出累累硕果:近些年,在省内率先应用多波段光谱治疗仪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率先应用序贯矫形技术及S2AI螺钉治疗腰椎退变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率先应用富血小板血浆技术治疗膝骨关节炎;率先应用微创腰椎侧前方手术辅助皮质骨螺钉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显著……

  “未来的骨科一定是朝着微创化、精细化、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的方向发展。未来科室的发展,一定是由亚专科带动的,我们医院的骨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壮大,已到了细分亚专科、更上一层楼的最佳时机。”他对骨科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判断。

  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不断涌现为骨科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全新的解决方案。其中,O型臂术中影像和脊柱导航系统,通过360°影像采集、三维重建及实时可视化呈现,为重度脊柱侧弯等复杂手术提供 “精准、微创、高效、可视” 的保障。

  最新一代机器人系统更是“神兵利器”。“它能精准导航,以微创方式完成脊柱手术,让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更安全。”刘宏建边模拟边解释,“脊柱机器人就像医生的‘眼’和‘手’,提前输入手术方案,它就能按‘指令’行动。比如给脊柱侧弯患者置椎弓根螺钉,机器人能精准定位操作,让治疗更安全有效。”

  “我们始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深化多学科协同创新。依托先进的技术,科室在脊柱畸形疾病的科研与诊疗能力上已取得显著突破。”刘宏建说,未来骨科医学部会继续精进技术,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高质量诊疗服务,让先进医疗技术惠及更多患者。(文/张家祺 秦臻 视频/牧堃 杨鑫阳 剪辑/李艺玮)

编辑:陈静  审核 :张家祺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