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馨技精映初心丨“生命通道”的坚实护“胃”者
【编者按】白衣执甲,任重道远。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诊室里耐心问诊,于手术台旁精准操作,在急诊室中与时间赛跑,用专业守护着万家灯火……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大河网推出《德馨技精映初心》特别策划,聚焦医生群体的梦想与坚守,聆听他们的“医”路心声。
大河网讯 “不要从网上随便网购药品来吃,一定要遵医嘱!”在郑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住院部的走廊里,郑州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琨琨语重心长地反复向一位即将出院的患者强调着。她指着患者手机网购药品的页面,详细解释着自行用药的风险,并细细叮嘱恢复期的饮食禁忌、用药规范以及复诊时间。
“胃健康、肠通畅、吃嘛嘛香、身体倍儿棒”,这朴实又真挚的话语,正是李琨琨对每一位患者的祝愿。看着患者认真点头,她才放心地转身,继续投入到查房工作中,身影匆匆却坚定,一如她守护患者“生命通道”的初心。
初心如磐:救一人,安一家
1996年,李琨琨踏上学医之路。当2001年面临研究生专业方向选择时,她坚定投向了消化内科这片广阔复杂的领域。
是什么吸引了她?答案藏在人体的“生命长廊”里。“消化系统,作为人体从‘入口’到‘出口’的生命通道,是人体器官最多也最易发生疾病的地方。”李琨琨说,这里既有困扰万千家庭的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见病,也暗藏着诸多病因扑朔迷离的疑难杂症,更时刻上演着与死神赛跑的惊心时刻——消化道大出血、爆发性胰腺炎……每一刻都关乎生死。
‘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个家庭”这句在消化界流传的话语,也是李琨琨面对患者时最渴望担负起的信任。
从医多年,总有些病例令她难以忘怀。她回忆起一位食道癌患者:因父亲罹患食道癌去世,他格外重视自身健康,主动来做胃镜检查。“这本身就是一种幸运的开始。”李琨琨说。然而,检查结果带来了坏消息:他的食管上也发现了肿瘤。不幸中的万幸是,肿瘤尚处于早期阶段。
针对这位患者的早期食道癌,李琨琨带领团队采用了先进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技术),采用这种微创技术,通过内镜精准操作,完整剥离了病变黏膜层,达到了根治效果,避免了传统开胸手术的巨大创伤。“我们为他成功实施了手术,他的食管癌得到了治愈。”她的语气中透露出难掩的欣慰,“他有家族史的不幸,但他用主动筛查抓住了幸运,挽救了自己和家庭!”
对李琨琨而言,选择消化科,不仅是选择了一个学科,更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托付。这份职业的满足感,让她在近三十载的光阴里始终坚定前行。
学无止境:用精进医术点燃希望
“医学日新月异,消化内科的发展尤其迅猛,内镜技术不断迭代升级。这份工作,真得‘活到老,学到老’。”李琨琨笑着说,“新技术层出不穷,我们必须紧跟前沿,不断‘充电升级’,才能掌握最新的‘武器’为患者解除病痛。”
深耕消化领域近三十年,李琨琨身兼“老师”与“学徒”双重身份。作为郑州大学研究生导师,她在工作之余定期组织科研组会,悉心指导学生科研思路,并针对手术实操中的新情况、新病例倾囊相授,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深受学生好评。
她对自身的学习也从未松懈。主持并参与省市级学术会议研讨,与同行共同攻坚专业难题,深耕消化道早癌的内镜下诊治……不懈的努力让她收获了多项荣誉: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
“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精进医术,才能给予患者更多治愈的希望。”李琨琨如是说。
医者情怀:不只治病,更要“看人”
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李琨琨深知,光会操作先进“武器”远远不够。“新技术是工具,但弄懂疾病为什么发生、如何发展,这门基本功一点也不能丢。”她特别强调。
“除了钻研技术和疾病本身,我们还得不断提升另一项‘软实力’——学会更好地与患者沟通,真正理解并共情他们的感受。”李琨琨认为,在医疗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冰冷的器械与温暖的人文关怀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是每位医生的必修课。
她的门诊前经常排着长队。面对患者,她总能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将复杂的病情解释得清晰易懂,为患者加油鼓劲,点燃他们战胜疾病的希望。
“看病不只是治病,更要‘看人’。我们要努力听懂患者没说出口的焦虑,也要把复杂的病情和治疗方案讲得让他们明白、安心。”李琨琨说。
李琨琨的故事,是无数消化科医生日常工作的缩影。他们用精湛医术守护着人们最基础的“入口”安康,用沟通与理解搭建信任的桥梁,托起患者康复的希望。(王苑/文 刘晓明/图 李艺玮/视频 刘昱渤/海报 )
编辑:陈静 审核 :银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