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故纸新生续文脉

2025-08-20大河网-河南日报

吴巧娜在一件清代名家对联修复中进行全色。

吴巧娜参与修复的一件清代名家对联作品,修复前与修复后对比。

吴巧娜修复清代寿屏时用面团除尘。本版图片均为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曹萍

  绢本八百,纸寿千年。纸绢看似柔弱,保存得当却足以跨越千年不朽,承载着历史和文明信息代代相传。

  历经千百年岁月洗礼,纸质文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为了让它们延长寿命、长久保存,很多鲜为人知却具有“炼石补天”技艺的能工巧匠,为潜心修复受损文物,甘守寂寞、默默付出。

  河南博物院吴巧娜正是这样一位纸张书画文物修复师。虽然是“80后”的年轻修复师,她却已与书画装裱修复打交道近20年,练就各类绝活儿。

  在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河南省选拔赛上,吴巧娜获得一等奖,并代表河南参加了全国比赛。

  “薄薄的纸张绢本,教会我敬畏时间。它们跨越时空,从一代又一代人手中传递下来,我们有责任更好地传承下去。”吴巧娜说。

  随纸张穿越数百年时空

  8月14日,暑期已近尾声,但河南博物院内仍然人流如织,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穿梭其中,沉浸在历史长河之中。

  穿过熙攘人群,向博物院深处走去,位于文物保护中心一隅的书画修复室内,异常安静。吴巧娜和同事们正埋头案前,为手里的文物精心“治疗”,时间仿佛在这里慢了下来。

  吴巧娜面前的工作台上,平摊着一张泛黄发旧的画作,她低着头、手里拿着微小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在清除画面的污渍。

  “这些小黑点是苍蝇粪便,得一个个刮掉。”顺着她的话,记者俯身近距离观察,才看到密密麻麻的黑点。这幅画虽年代久远,但保存相对完整,画面上的小童、山石都清晰生动,只有少数几处破损。

  “这是清代一张绢制寿屏,共有10幅,现存9幅,上面是书法下面是画作,应是古代祝寿所用。”她说话轻柔、气质娴静,似与眼前的古画有一种不言的默契。

  这种默契,更来自坚守书画装裱和修复十余年的沉淀和积累。吴巧娜最初在画廊工作,渐渐地接触到书画装裱和修复。

  一次,在策划一个画展时,她遇到一幅非常残破的作品,正在犯愁时,有人建议找书画修复师。他们找到了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装裱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靳凤枝。

  “看到修复后的作品,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不敢想象眼前这件完好仍不失质感的作品是之前那件残损作品。”吴巧娜至今仍记得当时内心的震撼,也一下子被巧夺天工的修复技艺所征服。

  后来,靳凤枝被聘请至画廊,吴巧娜也正式拜师,开始学习书画装裱和修复,一扇大门在她的面前徐徐打开。

  从书画装裱,到现代作品修复,再到文物作品修复,吴巧娜越走越远,也越来越痴迷。潜心学习多年,装裱过上万件书画作品、修复过很多各年代作品,2020年,她进入河南博物院,成为一名专业的纸质书画文物修复师。

  “在这里可以接触到更多重要文物,会面对更多高难度修复,对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但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吴巧娜文静的外表下,有着不服输的韧劲。

  唯有热爱才能坚持

  “良工需具补天之手,贯虱之睛,灵慧虚和,心细如发。”正如《装潢志》里所讲,如果没有高超的修补艺术,很难把破旧不堪的古字画修复如昨。

  分析检测、清洗去污、拼接揭背、补纸托芯、补色全色……书画修复工序繁多,最核心的是“洗、揭、补、全”,细分的话还有几十道小工序。“每道工序环环相扣,书画修复急不来,慢工才能出细活,经常一坐一天,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吴巧娜说。

  她将眼前的那幅寿屏翻过来一些,指给记者看背后的样子,“这层是画作加固用的背纸,然后还有一层紧贴画心的纸是命纸,修复时一般要将背纸和命纸都揭掉,揭出画心”。

  要将历经千百年、糟朽的纸张一点点揭掉,并非易事。“有些命纸揭不掉的时候只能用手去搓,要尽快完成,经常几个人弯腰哈背、揭上一整天,手指搓得又麻又红。”吴巧娜说。

  修复师很多时候还是“拼图”高手。在修复清代书画名家赵之谦的一副书法对联作品时,拿到手的就是一堆残破的纸片。她回忆,“大大小小的,也不知道具体有多少片,特别考验眼力,我们小组成员拼了好几天。”

  经过拼接、清洗、修补后,又一道难题出现了。这副对联所用的是一种特殊工艺的虎皮宣纸,其工艺复杂,纸面上的棕色不规则虎皮花纹,现在根本找不到同样的纸张。

  没有同类纸如何完成修复?这并没有难倒吴巧娜,不会造纸还不会画吗?最终她用自己掌握的绘画技巧解决了没有虎皮宣这个难题。她向记者展示了完成修复的作品照片,图片放到最大也很难看出什么修补痕迹,前后对比令人惊叹。

  喜欢琢磨,乐于钻研,这让吴巧娜在修复中遇到的很多难题都迎刃而解。修复一件清代书法作品时,她在全色接笔时犯了难,由于那件文物的墨色较重,试了多种现代墨汁、墨块颜色都觉得不理想。

  那段时间,她上班下班满脑子都是那件作品。正好赶上放假回老家,她帮奶奶做饭时,无意间手上蹭上了锅底灰,那种黑色让她眼前一亮。“当时仔细观察就觉得跟那件作品的墨色很接近,这不就是我需要的那种黑嘛,马上就从锅底刮了一些,当作宝贝似的带回了郑州。”她笑着说。

  回来后,她又查阅了各种资料,也做了很多实验,验证可行后,就把其加入墨汁中,使得最后补出的墨色跟原有墨色非常接近,经仪器检验色差数值很小。

  文物修复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出错,进行每一个环节前要预判,一旦出现突发情况,要即刻拿出应对之策。清洗时要根据作品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补缀时要尽力寻找与画心用料在质、纹、光、色都近似一致的材料,全色时为了一种颜色反复调试上无数次……

  “在修复过程中,触摸着泛黄的纸、绢,都像是在解读古人留下的密码,这是一个充满挑战又承载着沉甸甸责任的工作。”她说。

  在时光的长河里,吴巧娜修复的不只是脆弱的纸质文物,更是在数字化浪潮中破解愈发珍贵的文化基因传承密码。

  如今,吴巧娜所在的书画修复中心,有好几位都是“90后”的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年轻力量加入这个有些小众的行业,静下心、沉住气坚守在这一方天地之中。

  “未来会不断锤炼技能、提升水平,用自己的双手,赋予更多文物新的生命,让这些历史和文化长长久久地传承下去。”吴巧娜说。

  ■记者手记

  以赤诚热爱传承匠心匠艺

  □本报记者 曹萍

  我国是文物资源大国,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拥有不可移动文物76万余处、国有可移动文物超过1亿件(套),大量待修复文物深藏库房,急需高素质的文物修复师、考古探掘工。然而,全国文博系统的专业技术人员非常缺乏,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少,现实的供需不平衡使得“文物修复师比文物还要稀缺”。

  采访中,这些优秀的文物修复师数十年如一日,是一群沉默的匠人,更是值得尊敬的“守宝人”。他们把青春和时间,默默献给了文物修复。2025年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举行,在这样的国赛舞台上,他们成了聚光灯下主角。

  我们也欣喜地看到,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公众对他们的了解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文物修复感兴趣,把它作为自己攻读、研习乃至从事的专业,投身文物修复,静下心、沉住气把它当作自己坚持的事业。相信,未来“守宝人”的冷门绝技一定会后继有人,传承好这份匠心匠艺。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