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聚焦丨“透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联合调研行”系列报道(上) 安阳“链”出新动能
亮丽的安阳东区。曲海庆 摄
编者按
当前,全省上下聚焦“两高四着力”,全方位、深层次推进各项工作落实。安阳亦紧扣“两高四着力”导向,持续加力赋能,加速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进程。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今天的安阳,创新动能澎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安阳围绕“双长一主制”和“12×5×9”重点产业群链发展矩阵,聚力深化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推动服务更精准、结构更优化、动能更强劲、转型更深入,实现产业群链规模与质效双提升的良好态势。
为深层、全面呈现安阳重点产业群链的实践经验,进一步聚合传播资源、拓宽传播途径,即日起,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与安阳融媒首次开展联动报道,组成联合采访组,推出“透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联合调研行”系列报道。我们将深入企业车间、项目一线,探寻安阳“链上聚合力、产业增活力”的发展密码,展现古都安阳在产业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生动实践。该报道分上、下两期,本期刊发上篇,敬请关注。
□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安阳融媒联合报道组
1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链——换道超“车”正当时
亮相上海进博会,开进杭州亚运村,无人车智能配送成为城市流动的风景;纯电动洗扫车、抑尘车奔跑在大街小巷,氢能驱动重卡,“零碳”物流革新;平均每12秒产出一只铝合金轮毂,每年60万只铝合金轮毂跨洋出海……当下的安阳,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正以蓬勃之势,在转型赛道上加速前行。
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非偶然,而是安阳主动作为、精准施策的必然结果。近年来,安阳紧扣国家“双碳”战略,敏锐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着力推动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随着产业链条的加速构建,聚“链”成群效应日益凸显,为安阳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打开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在产业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活力愈发凸显。走进龙安区的河南犀重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车间,机器声此起彼伏,工人们正忙着组装一批发往成都的压缩式垃圾车。“我们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电量和智能化设备。”生产部副部长蒋建业介绍。
科技创新是犀重的核心竞争力,截至今年6月,企业已申请专利495项,其中发明专利89项。以18吨纯电动洗扫车为例,通过技术革新,车辆体积和重量降低40%以上,扫刷电驱效率提升约23%。2024年11月,150辆氢燃料电池重卡交付,百公里氢耗低于9kg,为安阳绿色物流树立标杆。“今年上半年订单同比增长68%,二期项目投产后,年产能将达5000台。”总经理马观峰信心满满,这份信心正是源于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执着和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
核心零部件的升级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林州铝电的实践便是有力证明。林州市林丰铝电有限责任公司的车间里,清晨便一片忙碌,工人们正赶制出口轮毂。“以前15秒产一只,现在12秒就行。”总经理杨杰伟言语中透着自豪。效率提升源于去年的技术改造,如今企业年产能达200万只高端轮毂。“目前,企业年出口轮毂60万只,2024年实现产值5.2亿元,同比翻倍;今年上半年产量同比增长20%。”杨杰伟说。
氢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重要动力来源,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产业竞争力。在河南利源集团加氢站,司机王刚毅驾驶的氢能重卡正在加氢。“15分钟加满,能跑300公里,比充电快多了。”自2022年安阳加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郑州城市群,该集团大力发展氢能重卡运输,目前近百辆氢能卡车与其他运输方式协同,清洁运输占比超80%。依托焦炉气富氢优势,利源集团完善氢能产业链,与未势能源合资的公司去年11月投产车载液氢系统生产线,填补了我省空白。
据介绍,该产业群链由新能源整车、汽车零部件、氢能和储能三条产业链构成,门类齐全。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集群。新能源整车方面,德力汽车年产能2万辆,犀重汽车推出多款专用车;零部件领域,引进多个项目,比亚迪高精度齿轮日产量约2000套;氢能与储能上,利源集团等企业日供高纯度氢气约10吨。空间布局特色鲜明,安阳县(示范区)聚集多个项目,林州市有140多家汽配铸造企业,这种协同发展的格局为产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系列发展成果,数据可以印证:
截至今年6月,该产业市场主体537家,专精特新企业21家。上半年,101家规上企业完成产值5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9.8%,拉动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还新增1家绿色工厂和1家省级智能工厂。这些数据不仅是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更是安阳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未来可期的有力证明。
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群链——以“智”为刃破壁垒
安阳锻压的智能设备锻造精密构件,安阳机械的风电装备支撑清洁能源,安铁器材的铁路扣件连接全球交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凭“智”在安阳破局疾驰,成为驱动老工业城市升级的核心动力。
这场“智”造革命的背后,是安阳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近年来,安阳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改提升、项目建设、产业招商、创新驱动协同发力,产业群链不断壮大,为现代化区域中心强市建设筑牢了坚实的工业根基。
创新成果的落地,往往最先体现在生产一线的设备升级上。8月7日,走进安阳锻压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热处理车间,一台7米高的多向锻造液压设备引人注目。它正以2800吨压制力从6个方向作用于炽红金属,九轴智能联动系统精准操控每一道工序。“这台新设备能让复杂构件一次精密锻造成型,节能环保还提升了锻件韧性强度。”公司党委副书记李运明介绍。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安阳锻压拥有3个省级研发平台,研发人员占比超20%,拥有58项专利,产品畅销全球80余个国家和地区,还带动本地3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电气件、液压件等本地化采购率超60%,展现出链主企业强大的引领带动作用。
在清洁能源装备领域,技术突破带来显著的发展成效。中国联合装备集团安阳机械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火花飞溅中,工人正专注于风电塔筒生产。“我们的大型钢结构焊接技术行业领先,上半年风电装备产量、产值同比分别增长78.9%和95.6%。”副总经理李之振说。8年来,企业已生产风电塔筒上千套,辐射周边500千米风电项目。去年年底,出口印度尼西亚的总价值1亿元世界首条棕榈丝制浆线设备成功运行,成为整线装备出口的里程碑。
从替代进口的真空过滤机到攻克“卡脖子”难题的压力高浓磨机,安阳机械的持续突破,彰显了安阳装备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轨道交通装备的升级,是安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走向全球的又一见证。来到安阳市铁路器材有限责任公司车间,“机械手”将通红的弹条扣件锤炼成型,雄安高铁、尼日利亚高铁等国内外项目的扣配件正有序产出。“我们有20个生产车间、25条现代化生产线,2024年销售额达13亿元,稳居民营铁路扣配件企业榜首。”副总经理郭鹏介绍。从美国到印尼,30多个国家的铁路工程都有“安铁造”身影,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共建“一带一路”项目上,其自主研发的扣件系统表现出色。目前,安阳铁路器材占据全国城铁地铁轨道扣件60%的市场份额,全球占比近三成。
企业的亮眼表现,汇聚成产业集群的强大实力。安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群链由智能装备、通航制造、轨道交通、先进农机、节能环保装备、燃气轮机6条产业链构成,门类齐全。以“链主”企业为引领,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形成完整产业集群。林州重机的液压支架年销超5亿元,桦炜齿轮的拖拉机变速箱齿轮打入主流市场,艾尔旺的环保技术年碳减排约300万吨,利源集团与中国航发合作的燃气轮机填补国内空白……这些企业共同构筑了安阳高端装备制造的产业生态。
智造赋能,转型提质。截至2025年6月底,安阳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经营主体近5000家,专精特新企业达54家。今年上半年,137家规上企业实现产值57.2亿元,装备制造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6.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长2.9个百分点。
3生物医药产业群链——科技助力“药”振兴
仅凭一个念头,就能让瘫痪的肢体活动,这不再是遥远的幻想。在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翔宇医疗”)脑机接口技术的支持下,人类大脑能够和精密仪器间建立“合体”连接,让患者重获自主运动能力。
“这是经颅磁刺激器,能针对大脑控制的不同功能分区,实现对不同病症的靶向治疗,为睡眠障碍、抑郁症等患者提供70种治疗方案。”8月11日,翔宇医疗展厅内,该公司研发中心副总监李治锋介绍。
在前沿医疗技术领域,翔宇医疗的突破颇具代表性。作为业内唯一掌握脑机接口全环节技术的企业,其脑电图机填补国产空白,检验中心获国际国内双认证。作为国家级链主企业,核心产品市占率第一,内黄产业园吸引62家企业入驻,带动近百家企业协同发展,彰显龙头引领效应。
以翔宇医疗为代表,从脑波唤醒瘫痪肢体的科技突破,到智能机械臂抓取药草的传统新生,从注射剂的秒速革新到百年膏药的青春焕颜……安阳生物医药产业正以“老药新做、新药精做”的蓬勃姿态,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写下亮眼注脚。
这片生机盎然的产业土壤,离不开战略深耕的滋养。近年来,安阳以科技创新为犁,深耕技改提升、项目建设、产业招商、创新驱动的沃土,让生物医药产业群链向上生长,催生出传统医药与前沿技术共舞的独特产业风景。
从田野到车间再到患者手中,产业链的脉动在汤河两岸清晰可感。汤阴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河南华润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车间内,药材在传送带上流转。“这里是华中最大中药趁鲜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唯一创新型饮片研发生产核心阵地。”公司负责人李永说,华润三九中药材种植基地每年为产业链输送6000吨豫产中药材;公司联合顶尖中医药院校攻关研发,获批43个新型饮片标准。“智能化中药煎配中心正在建设,配备了全国最先进的自动煎药机器人,智能煎药罐可同时处理不同处方,药液经无菌封装后通过冷链系统直达患者手中,我们正在打造集药材种植、智能制造、药事服务于一体的产业生态体。”李永介绍。
老字号的创新传承,为产业发展添彩。安阳中智药业研发车间内,现代仪器与明代铜制药碾相映成趣。“这是冬凌草胶囊新剂型,起效时间缩短三分之一。”副总经理韩瑞宽展示着“宗黄堂”凝胶剂。制剂车间里,老药工与现代设备共存,让企业既保“中华老字号”底蕴,又获42项专利。2024年,企业的膏药销售收入达4000多万元,产品覆盖20多个省份。汤阴新厂区投产后年产值将破1亿元,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诠释了传统医药的现代转型。
众多企业的探索,汇聚成产业多元发展格局。安阳生物医药产业形成“医疗器械为龙头、化学药为基础、中药为特色、生物技术药为突破”的格局。今年上半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凸显,企业梯队茁壮成长、创新成果持续涌现。数据显示,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5%,达6.27亿元;工业总产值突破19.85亿元,同比增长21.7%,安阳作为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正在迈向更高能级。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