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了!送你古法萃取“去班”精华
大河网讯 近日,一则聚焦都市职场议题会谈式脱口秀《今晚不加班》引发职场人关注以及对“去班味”的探讨;当下,小红书等社交媒体流行的“去班味”穿搭深受年轻人追捧;甚至一些商家也推出打着“去班味”噱头的商品吸引目标受众……现下流行的“去班味”网络用语,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除长期高压的职场环境所引发的身心疲惫、情绪麻木等“班味”症状。而这届职场年轻人也正通过上“青年夜校”、按“主题月”过生活等新鲜、专注、不设限的活动“去班味”。
其实,“去班味”的理念古已有之,古人通过“吐槽职场”、花式玩趣等方式,释放工作压力,更好地享受生活。周五了!这篇古法萃取“去班”精华,与你共鉴。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吐槽职场:千年不变的“班味”之苦
若论职场吐槽,古人笔墨丝毫不逊于今人朋友圈。明代官员钱宰的一首《早朝诗》道尽打工辛酸:“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凌晨摸黑上班,竟还被嫌弃迟到,这与现代“早八人”的困顿形成强烈共鸣。而“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的呐喊,简直像极了当代打工人在深夜发出的那句:“明天不想上班!”
对职场的身不由己,李商隐在《无题》中刻画得入木三分,该诗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一声声鼓响,如同今日的打卡钟声,无情打断欢聚,将人拽回“如飞蓬漂泊”的劳碌现实,道尽了无数职场人身不由己的宿命感。
去班味疗法:古人的雅致与叛逆
●雅趣派:宋代文人的精神栖居
宋人将生活过成诗,其去班味核心被吴自牧概括为“四般闲事”:“烧香点茶,挂画插花。”这“四艺”并非简单的消遣,而是构建了一个精神栖居的方舟,让心灵从公务繁杂中抽离,在仪式感中获得安宁。
●躺平派:睡到日上三竿
最直接的去班味方式莫过于充足的睡眠。张养浩的一句“日上三竿我独眠,谁是神仙,我是神仙”,洒脱不羁,堪称古代“躺平”宣言,精准击中了每一个渴望自然醒的打工人的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决绝派:逃离职场,寄情山水
当厌倦达到顶点,便生出决绝的逃离之心。苏轼在被贬后写下“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又在《行香子》中直抒胸臆:“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这表面是豁达,深处却是对“浮名浮利,虚苦劳神”的彻底醒悟。
●叛逆派:不挣“造孽钱”
明代唐伯虎的经历则更像一份“古代辞职创业指南”。经历官场挫折后,他在《言志》中宣告:“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靠卖画为生的他,骄傲地写下“不使人间造孽钱”,以实际行动与主流职场划清界限,捍卫精神自由。
●市井派:茶楼夜市与棋牌消遣
去班味非文人专利,市井百姓自有妙法。宋代夜市繁华,如开封樊楼般的酒肆茶楼通宵营业,甚至设有专供女子娱乐的北山子茶坊,风气开放。而明代风靡全国的纸牌游戏“马吊”(麻将前身),更是百姓在闲暇时忘却烦恼、畅享欢愉的流行娱乐。
古今混搭: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历史的智慧,正被当代青年以全新的方式继承和混搭。
在郑州某广告公司工作的白领陈瑜的案头,便是这种混搭的缩影:一只古雅的开片茶盏与当下流行的玩偶手办并置。周末,她去参加茶道沙龙,潜心学习宋代的分茶技艺,在慢节奏的仪式中安顿身心;工作日通勤的地铁上,她则戴上耳机,打开一款艺术家模拟器App涂抹几笔,或敲敲电子木鱼,化解瞬间涌来的焦虑。
“宋人四艺教会我在仪式感中寻找长期主义的生活美学,而电子木鱼这样的数字小工具,则能解决地铁上的瞬时焦虑。”她笑着总结道,“去班味,也要讲究古今混搭。”无论是宋人茶会还是现代沙龙,都在帮助人们建构工作之外的第二身份,确认“我不仅是员工,更是我自己”。
当钱宰写下“睡到人间饭熟时”的梦想,恰如当代打工人在社交媒体上刷屏“假期余额不足”。这穿越千年的共鸣,并非简单的倦怠,而是人类对异化、对失去生活本真的一种永恒对抗与温柔突围。
周末将至,祝你找到属于自己的那剂“去班味”良方。(申华 刘思嘉)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赵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