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治”入微丨一网“兜”起大小事 “四张清单”破题基层治理
大河网讯 近年来,一些地方将“清单制”引入乡村治理,探索出了制定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光山县晏岗村,从文化广场维护方案的制定,到修订婚丧嫁娶新规,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共同商议、自觉遵循。“四张清单”如何为当地乡村治理“提质增效”?近日,大河网“河南探路高效能治理”报道组来到这里一探究竟。
网格员正在为村民讲解,画面右方展板为“办事清单”。
清单明责:为村干部卸下“千斤担”
采访中,正赶上有村民来到村委会,想要开具一份“无犯罪记录证明”。放在过去,村干部可能要为难一番——开吧,不符合规定;不开吧,村民不理解。
但现在,村干部微笑着将村民引到便民服务站的易拉宝前,指着《村级证明事项指导目录》解释说:“叔,这个证明现在不需要村里开了,您直接带身份证去派出所就能办。”
“有了这个清单,真是方便多了!”村民们的感悟道出了改变。
晏岗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下辖24个村民组、740户2856人。过去,“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是村级工作的真实写照。村干部什么都得管、什么都要干,常常“吃力不讨好”。
2023年8月,晏岗村在光山县统一部署下开始推行“四张清单”治理模式:自治清单、协助清单、证明清单和负面清单。这四张清单如同四把“尺子”,丈量出村级组织的权责边界。
自治清单明确了村“两委”在党的建设、村民自治等的7大类30个事项;协助清单划定了9大类36项协助上级工作职责;证明清单规范了10项应当出具和26项不应出具的证明;负面清单则列出了4大类24项严禁从事的工作。
“现在有了清单,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一清二楚。”晏岗村党支部书记晏乃军说,“清单给了我们说‘不’的底气,也让我们更能集中精力为群众服务。”
光山县社会治理中心。
数字赋能:一屏观全村、一网治全域
8月21日早上刚上班,晏岗村网格员黄成财就拿出手机,通过“信服通”App视频连线县里,汇报了巡路时发现的道路破损问题。
清单要落地,离不开技术支撑。光山县构建的“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为“四张清单”装上了数字化的“车轮”。
全县划分为1996个网格、配备6185名网格员,建立“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每个网格员都安装了“信服通”App,可以随时上报、处理清单内的事项。
“系统自动识别事项类型,派单给相应部门,处理进度实时可视。从发现到解决,最快只要两小时。”光山县社会治理中心负责人李萌说。
记者经详细了解发现,光山县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H”型数字平台,实现第一层级“网格自闭环”,网格员巡格排查问题“随时议”“随手调”事件10740件。第二层级“村(社区)闭环”,超出网格员处理能力的上报村(社区)“及时议”“重点调”,事件696件。第三层级“乡镇闭环”,村(社区)无法解决上报乡镇“定时议”“专门调”事件293件。
通过乡镇(街道)精准“吹哨”、县直部门快速“应哨”、社会治理中心适时“评哨”,形成“响应—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做到接诉即办、快速响应、服务高效。
党建引领:为治理装上“红色引擎”
这两年,晏岗村的党员户门口多了一块醒目的红色牌子——“党员中心户”。这块牌子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联系服务20户群众,做到“四必到、四带头”:群众有不满情绪必到、有突发事件必到、有矛盾纠纷必到、有红白喜事必到;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带头参与乡村治理、带头发展特色产业、带头服务身边群众。
“我们把最强的干部配到网格,最优的资源沉到网格。”晏乃军介绍,晏岗村33个村民组分为五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3名党员。
老党员万大福是村里的“和事佬”,谁家有矛盾纠纷他总是第一时间到场调解。今年来,他成功调解矛盾纠纷23起,成为网格里的“稳压器”。
青年党员晏港则带头发展油茶产业,种植油茶50亩并套种中草药,年收入超20万元。在自己致富基础上,他创办了“田间课堂”,免费向村民传授种植技术,带动12户村民发展油茶产业。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通过设岗定责、承诺践诺,让每个党员都有责任田,都能在网格中发挥作用。” 晏乃军说。
从县域角度来看,光山全县网格实现党组织全覆盖,形成了“乡镇党委—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使每个网格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单元。在网格党支部(党小组)之下,以20户左右成立一个“微网格”,选出党员中心户任“微网格”网格长。落实党员在网格“双报到”,开展党员公益服务日活动,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网格员在村民家走访。
网格兜底:基层治理中的“绣花”功
晏岗村像黄成财这样的专业网格员有五个,而且都是义务的,每天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后,他们都会穿上印着“小网格大世界 红色光山走前列”标语的红马甲穿行在村中。
晏岗村的网格员们有个特殊本领:看到村民家里灶台不冒烟,就知道这户可能遇到困难了。每个网格员都对辖区内人员的情况了如指掌:谁家有空巢老人,谁家有留守儿童,谁家需要特殊照顾,都记在心里。
网格员晏小红负责的网格内有多名独居老人,她每天都要上门看望,帮老人买药、买菜、测量血压。“老人们都把我看作自家闺女,有什么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我。”晏小红说。
“现在还正在暑期,每天都要在水塘周边巡查,提醒孩子们不要玩水。”说着话,黄成财顺手固定了下水塘边的宣传牌。
通过“党建+网格+大数据”治理模式,晏岗村面貌焕然一新。今年以来,网格员累计办理民生实事10740件,调解矛盾纠纷293起,群众满意度达98.5%。
村民余克胜说:“现在有事不用往村委会跑了,网格员主动上门服务。家里水管坏了,手机信号不好了,甚至夫妻吵架了,都可以找网格员解决。”
更可喜的是,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提高了。在最近的人居环境整治中,村民自发投工投劳,清理沟渠5公里,拆除违建12处,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从村民商议定下的宴席不超过8桌到建成“全国文明村镇”,从“四张清单”到“党建+网格+大数据”,晏岗村的治理实践,既扎根泥土,又面向未来。它告诉我们:基层治理没有“标准答案”,但只要坚持党建引领、群众参与、科技赋能,就能走出一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高效能治理之路。
记者手记
光山是司马光的故乡,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其父司马池任光山县令时,“以清白为治”,注重“因民之利而导之”,强调治理需“顺民心、明职责、重实效”。
今天的晏岗村治理,在坚持党组织核心引领下,也对这一理念进行了传承与创新——
“顺民心”:通过“四张清单”厘清职责边界,让群众参与村规民约修订、红白理事会运作,实现“群众的事,群众商量着办”。
“明职责”:负面清单划清村级组织权责,避免“小马拉大车”。
“重实效”:借助网格化和数据赋能,推动治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型。
或许,这就是在党组织正确引领下,对司马光“以民为本”思想最好的现代回应——用科技与制度的力量,让乡村治理既有温度,又有力度。
策划:李敬欣 张培君
统筹:谢岚
记者:宋向乐
视频:贺志泉
制图:张谷臻
编辑:祝萍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