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骨出河南
记录“贞问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来的先公”的甲骨。
《说文解字》中有关“蝉”的记载。
扫码看视频
核心提示
汉字根脉,深植中原。仓颉造字的传说起源,经贾湖刻符、殷墟甲骨,到李斯推行小篆,汉字在此奠基成形。许慎《说文解字》系统析字,蔡伦造纸托载文明,书写因此革新。及至现代,王永民发明五笔字型输入法,汉字突破数字屏障,畅行于信息瀚海。这一历程,不仅是横、竖、撇、捺的结构之变,更是中原厚土守护文明薪火、赓续文化基因的壮阔史诗。字之风骨,于此挺立。字之进化,由此向新。
值此盛会,我们以藏书票为媒,溯源翰墨流传的不朽神韵,照见数字出版的绚烂图景。当古老笔触邂逅数字浪潮,传承与创新激荡和鸣。
仓颉造字
仓颉造字的传说在中国流传深远。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迹创造了汉字。秦朝李斯所著《仓颉篇》载:“仓颉作书,以教后嗣。”《淮南子·本经训》亦记述:“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梁村乡史官村是仓颉的故里,村中居民至今多以“史”为姓。
契刻符号
契刻符号是远古时期以龟甲、兽骨、陶器等为载体,用硬质工具刻画的符号,具有汉字雏形特征。中国100多个古代遗址中出土有陶器符号,其中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1987年,在舞阳贾湖遗址第六次发掘中,考古人员从出土的14件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17例契刻符号,其中龟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特点均是契刻而成。经碳-14测定,这些契刻符号年代大多为距今8500年至7500年。
殷墟甲骨
河南是殷墟甲骨文的故乡,蕴藏着丰富的殷墟甲骨文资源。这里出土的甲骨文不仅时代最早,数量也是最多的。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文字统一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纳了李斯(今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人)所提出的“书同文”倡议。李斯将大篆字体删繁就简,整理出一套笔画简单、形体整齐的文字,称为小篆,这是我国汉字的一大进步,也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里程碑。现存小篆体的著名碑刻《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会稽刻石》即为李斯所书,历来备受书法家推崇。
说字传义
东汉时期,文字学家许慎(今河南省漯河市人)撰写了文字学巨著《说文解字》,该书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分析汉字字形和探究字源的语文辞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录9353个汉字,并一一予以说解,为后世汉字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蔡伦造纸
蔡伦在东汉京师洛阳任尚方令期间,多次赴洛阳近郊(今洛阳市偃师区缑氏镇一带)收集制作材料,改进造纸工艺,以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为原料造纸,造出的纸不仅便宜,而且质量好。随后,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自洛阳推广至全国,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宋体千年
宋代版刻文字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不容忽视。1000多年来,宋体字沿用不衰,时至今日,中国人仍习惯于阅读宋体字印刷的书籍。当时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正是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诞生地及最初盛行之地。
字通未来
河南南阳人王永民,创立汉字键盘设计三原理及数学模型,1983年发明“王码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首创“汉字字根周期表”,有效解决了进入信息时代的汉字输入难题。1998年,王永民又发明“98规范王码”,这是符合国家语言文字规范并较早通过鉴定的汉字输入法,推动了计算机在我国的普及。
文字整理:梁莹莹 插图:王伟宾 制图:周鸿斌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