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安阳“链”就新底盘

2025-08-28大河网-河南日报

安钢冷轧生产车间。 本报资料图片

  □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安阳融媒联合报道组

  编者按

  锚定“两高四着力”,古都安阳正以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耦合之笔,绘就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图景。此前,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与安阳融媒联合推出“透视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联合调研行”上篇报道,带读者走进安阳产业一线,初步窥见其以“双长一主制”“12×5×9”矩阵破题,推动创新赋能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

  今日刊发下篇,我们将继续深入企业车间与项目现场,聚焦新材料、食品制造、纺织服装三大重点产业群链——看新材料如何突破“微米级”技术壁垒实现国产化替代,听食品产业怎样以“农食融合”让“小食材”熬出“百亿味”,探百年纺织业如何借“智改数转”从“纱城”迈向“智造高地”。通过鲜活案例与翔实数据,解码安阳以“链”聚能、以“合”提质的进阶路径,展现这座老工业基地在产业升级赛道上的持续奋进与突破,为全省产业强省建设提供更多安阳经验。

  新材料产业群链——

  追新逐智 制造跃升

  在安阳的产业版图上,新材料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重塑发展格局。

  从安钢冷轧0.15毫米的精密钢带,到光远新材生产线直径仅5微米的电子纱,再到旭阳光电实验室抗摔耐磨的显示材料,这些贴着“安阳造”标签的产品,早已融入家电、汽车、智能手机的日常,更成为区域先进制造业加速崛起的鲜活注脚。

  今年上半年,全市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98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的8.9%,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1.6%。这组亮眼数据背后,是安阳瞄准新材料赛道,主攻先进金属材料、电子新材料两大方向,以12个重大项目为牵引、“链主”企业为核心的群链发展路径日渐清晰。

  钢铁的“瘦身术”里藏着产业升级的密码。走进安钢冷轧智能化园区,轧机轰鸣如持续跳动的脉搏,450米长的酸轧产线上,1.8毫米的热轧钢卷经多道工序,最终“蜕变”成0.15毫米的冷轧钢板,厚度误差被锁定在0.005毫米内。

  “这不仅是厚度的压缩,更是价值的重塑。”技术员紧盯智能屏上的数据流感叹。作为全省唯一生产电磁硅钢的企业,安钢冷轧近年持续突破技术壁垒,自主研发全球唯一的镀锌机组无取向硅钢生产线,掌握高磁感取向硅钢等核心技术,填补多项省内空白。“2021年至今开展研发项目113项,2024年新增22个产品牌号。”研发专家陈战锋的话语透着自豪,而即将于9月投产的电磁新材料二期工程,将让“钢铁皇冠上的明珠”高磁感取向硅钢年产能达6万至8万吨。

  安钢冷轧的突破激活了产业链的“链式反应”。在安阳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6家下游企业比邻而居,安阳瑞龙金属加工有限公司总经理郑东伟算过一笔账:“搬到这里后,原料运输从1小时缩至10分钟,年节省成本超百万元。”

  一块显示玻璃见证着打破垄断的“安阳力量”。在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品质检测室,检验班长郭熠带领团队用微米级仪器检测新型显示材料,“手机从1米高跌落不碎屏,靠的就是它的‘硬核’支撑。”这种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的高端材料,不仅实现“安阳造”,更填补了我省高端显示材料领域的空白。

  作为全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链主”,旭阳光电的“虹吸效应”日益显现,鸿阳科技、巨赛科技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扎堆落户。在巨赛科技车间,手机玻璃面板源源不断下线,董事长王小钊坦言:“与旭阳光电做邻居,原材料供应、技术协同更高效,发往长三角的物流成本降了15%。”目前,两家企业已正式投产,其余项目加速推进,一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高地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微米世界里的“纤维革命”,让安阳在国际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河南光远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织布车间内,银亮的电子布如流水般涌出,经纬交织的“网线”是直径5微米的电子纱——比发丝还细20倍。“这根纱能让AI服务器信号传输更快、损耗更低。”行政总监赵武全的话藏着技术突破的分量。

  今年1月,光远新材成为国内首家、全球第三家攻克5G用低介电玻纤技术的企业,在“卡脖子”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在5G基站、AI服务器等高频场景中,其材料能将信号损耗降低30%以上。今年上半年,三条低介电生产线相继投产,企业产值同比增长52%,实现国产化替代。

  从钢铁精密轧制到玻璃透光突破,从纤维微米编织到产业链协同共生,这座工业古城正用“安阳造”新材料,浇铸先进制造业坚实底盘,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加速奔跑。

  食品制造产业群链——

  农食融合 有滋有味

  小卤蛋撑起2.3亿元营收,小芝麻香飘海外,老烧鸡靠“黑科技”焕新——安阳的“舌尖产业”正以“链式思维”串出大天地。今年上半年,这座城市95家食品规上企业交出83.8亿元产值的成绩单,同比增长21.9%,“小食材”正在熬制“百亿大产业”的醇厚滋味。

  8月15日,汤阴县伏道镇的鹌鹑养殖基地里,18万羽鹌鹑的“咕咕”声此起彼伏,淡青色的蛋顺着沟槽汇成溪流。“200万羽存栏量,日产卤蛋200万枚,去年赚了2.3亿元。”河南新东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红春指着自动化生产线说。在这里,鹌鹑蛋经清洗、卤制、包装,化身“八大锤”“精忠报国”等品牌产品,不仅走进寻常百姓家,还成了三只松鼠、乡巴佬的供货商。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废料处理,一条闭环产业链让小卤蛋今年上半年就卖了1.5亿元,剑指4.8亿元年度目标。

  走进汤阴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内的安阳鼎芝食品有限公司车间,芝麻香味儿能飘出半条街。周口人朱红涛带着家族手艺落户汤阴,5年时间把3条生产线做到日产60吨,客户遍及全国多个省份,产品远销马来西亚、泰国、韩国以及欧洲国家,并与包括12家上市公司、9家外贸出口企业在内的千家企业和餐饮门店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新厂区6条生产线年底投产,到时候日产能飙到300吨。”他指着在建厂房,眼里闪着光。今年上半年7000万元的营收,只是这个“芝麻王国”的新起点。

  传统与现代在滑县正上演奇妙碰撞。“以前需要一个人守一口锅,如今一个人可管十几口呢。”滑县道口镇的画宝刚烧鸡车间里,公司总经理画红胜向记者介绍,“过去,老师傅凭经验把控火候与煮制程度。如今有了新技术的加持,生产流程实现智能化升级,电脑精准设置火候、时间等参数即可。”记者透过玻璃窗可见,机械化不锈钢架栏上,待加工的烧鸡整齐排列,煮制区的智能煮制系统精准控温。从家庭作坊到年销1500万只的现代化企业,21项专利让百年老味道焕发新生,销售网络辐射京津冀鲁豫。

  这一个个单点突破,正被安阳用“链式思维”编织成网。汤阴主攻面制品、低温肉,滑县深挖道口烧鸡非遗价值,内黄聚焦辣椒全产业链,三大核心县各有侧重又协同发力。政策春风更添火候:10个技改项目获专项贴息,3个项目申报省级资金,2家企业跻身“专精特新”。义兴张烧鸡、老庙牛肉入选省级特色风味名录,让老字号香飘更远。

  既要守住乡愁,又得闯出国门。下一步,安阳将推动汤阴、滑县、内黄形成集群合力,借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通过“云招商”“以商引商”补全产业链。从卤蛋的咸香到芝麻的醇厚,从烧鸡的浓郁到辣椒的热烈,安阳正把“舌尖上的机遇”熬成产业振兴的浓汤,让河南味道在全国餐桌香得更久、飘得更远。

  纺织服装产业群链——

  经纬交织 向“智”向“新”

  安阳城西,纱线在智能设备间轻盈穿梭;汤阴车间,童装布料经层层检测焕发七彩光泽;柏庄厂区,女装成衣正通过质检奔赴全国——这座有着“豫北纱城”美誉的百年纺织之城,正以经纬交织的巧思,织就现代化纺织服装产业的锦绣图景。

  作为全省最大的针织布织造基地和印染基地,安阳纺织业的根脉深扎百年土壤。如今,这里更凭借集群效应成为全国最大的针织童装品牌中心。循着“引进与转型并重、增量与提质并举”的战略路径,一条“上下贯通、集群联动”的产业链正释放澎湃动能,推动传统纺织向“智造”跨越。

  在豫之锦纺织的10万锭高档精梳棉纱工厂,5万平方米的厂房里,清梳联一体机与高速倍捻机奏响生产欢歌。昔日“千人纱、万人布”的劳动密集场景已被智能化生产线替代,寥寥数名工人值守的车间,正产出60支至160支的高档精梳紧密纺棉纱。这些全省领先的特高支纱线,不仅供给际华集团、海澜之家等知名企业,更远渡重洋走进欧美市场。“设备升级让工艺与品质双提升,这是我们闯荡市场的底气。”公司负责人董海华的话语里,藏着传统纺织厂向数字化示范工厂转型的决心。

  转战汤阴县伏道镇,浩欣服饰的30条吊钩生产线正马力全开。工人们赶制的自主品牌儿童羽绒服,要经过全自动电脑裁剪、流水线生产,再闯过pH值检测、甲醛测定等“关卡”才能出厂。2019年投建的检测实验室里,每批次布料都要经受层层考验,这让企业成了孩子王、巴拉巴拉等品牌的信赖伙伴,日均产能稳定在2万套。

  更令人称道的是,依托汤阴“艾草之乡”资源,企业研发的艾草纤维童装成了市场爆款,34项商标与32项专利背后,是从坯布织造到成衣制作的全产业链底气。“我们正攻关温控纤维,要让传统针织变身‘可穿戴科技’。”业务部经理宋飞的话语中,透露着企业向智能纺织新赛道冲刺的雄心。

  傲宸服饰的生产车间里,缝纫机声织就“赶工交响乐”。26条生产线连轴转,一片片面料经20多道工序蜕变为“允硕”秋冬女装,再经三道质检发往全国60多家直营店与800多家加盟店。不同于依赖代工的同行,这家企业从起步就构建了“设计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在郑州、广州乃至法国设立研发中心,2024年创下2.3亿元产值。“衣服是生活质感的表达。”副总经理刘桂斌望着打包好的成衣,规划着高端定制与环保面料的新路径,要让“允硕”成为响当当的“国民女装”。

  企业的蓬勃生长,离不开产业生态的沃土。北关区柏庄镇的“中国童装名镇”与滑县“豫北纺织服装基地”遥相呼应,勾勒出“化纤—织造—印染—服装”的完整链条;与北京服装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的合作,让AI设计、绿色制造等前沿技术落地生根;13家企业获得满负荷生产奖励,“百企巡诊”精准助力企业提质;“2025河南(安阳)国际纺织服装设备展览会”与“产业带出海计划”,更让85家企业叩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

  向“智”向“新”是必然选择。未来,安阳将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纺织业数字化转型,加速滑县金乌制衣、安浙童装产业园等项目落地,借力SHEIN、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拓展海外版图。

  从百年纱城到“智造”高地,安阳纺织服装产业的经纬之间,正编织着更壮阔的产业图景。那些流淌在纱线、面料与成衣里的创新动能,终将让“安阳智造”在全国乃至全球纺织版图上,写下更璀璨的一页。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