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式”生活丨“LABUBU粉”注意!15元的“平替”买不得
大河网讯 近年来,国内影视剧、餐饮等领域催生出一批现象级潮玩IP,从憨态可掬的雪王(蜜雪冰城品牌IP),到《哪吒》系列电影中打破传统形象的“混世魔王”哪吒,再到如今风靡全球的LABUBU,这些极具个性的IP形象,不仅成为大众消费的热门之选,更成为社会文化消费升级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IP热潮背后,假货泛滥的阴霾始终挥之不去。大河网记者调查发现,近期,网购平台上有关潮玩IP“平替”“同款”仿冒品,不仅售卖愈发明目张胆,销量也颇为可观。这种假货“热潮”甚至蔓延至线下,在青少年常去的公园、动物园以及学校附近的街头摊位上,售卖仿冒LABUBU等潮玩IP产品的现象日益常见。
潮玩IP热潮下“菀菀类卿”泛滥
8月25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及了此事,海关总署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全国海关拦截涉嫌侵权的LABUBU产品183万件。这一数据既凸显了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决心,更折射出当下潮玩IP领域侵权问题的严峻性。
这些远低于正价的“平替”,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尤其抓住了家长群体的心理。面对形形色色“菀菀类卿”的LABUBU仿冒品,不少家长为满足孩子的喜好,向捍卫知识产权的立场低下了头。
在郑州龙子湖某商场一楼摊位,有摊主正在售卖仿冒LABUBU。
“这十块钱的LABUBU做工粗糙,嘴歪眼斜,但耐不住孩子喜欢。在小摊前哭着闹着非要买,我们做家长的也很为难。”家住郑州市高新区的武女士吐槽道,“旧版的卖13(元),今年的新款卖15(元),一条商业街就有三家卖‘LABUBU’的。”武女士表示,经常和她一起遛娃的宝妈们都“被迫”给孩子买了最新款。
“事实上,从法律层面而言,这些仿冒行为的违法属性早已明确。”北京观韬(郑州)律师事务所李博博律师介绍,以LABUBU为例,其独特的美术形象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保护,泡泡玛特公司也在中国注册了相关商标。网店店主、夜市摊主等私自售卖假货的行为,无疑需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和经济处罚。
专家解读丨“知假买假”只是侵权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
但为何这种法律威慑仍无法阻止一些商家侵权的脚步呢?
“从经济学角度看,这背后是‘成本—收益’失衡、市场失灵以及监管存在缝隙共同作用的结果。”商丘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周超告诉记者,一方面,对造假者而言,正版产品设计、授权成本高,生产周期长,而盗版直接抄袭,成本极低、利润空间巨大,使得仿冒行为在经济上是“一笔不会赔钱的买卖”;另一方面,市场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正版潮玩限量价高、一货难求,这种“信息不对称”让盗版商有机可乘。尽管近年来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造假者、售卖者“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行为给执法监管带来挑战。
采访中,周超还特别提到了“社交符号”这一概念。他认为,部分消费者存在“知假买假”的心理,本质上将潮玩IP视为一种“社交符号”,通俗来讲就是“别人有的我也要有”。哪怕明知非正版,也要通过拥有仿品来融入圈层、获得认同。这种心理进一步扩大了仿冒产品的市场需求,从而刺激了盗版供给。
最后,周超分析,LABUBU被仿冒这一现象只是阶段性的,但其背后所反映的造假泛滥、版权保护与消费心理问题,必须引起持续警惕。只有让造假者“不敢仿、赔不起”,依托技术手段让消费者“易鉴别、放心买”,同时扭转部分消费者“知假买假”的错位观念,才能真正构建起健康、可持续的潮玩生态。
小商贩的生存困境需要被看见,但知识产权的保护更不能松懈,打击侵权行为关乎我国文创产业的健康生存和长期发展。如何让IP经济的阳光照亮每一个人?如何在打击侵权行为的同时,为普通商贩提供转型支持,让他们守住生机?恐怕是现如今摆在社会面前的一道严峻考题。(刘思嘉)
编辑:张龙(小)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