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妆十里 礼乐千年丨闪耀吧!中华宝藏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王怡潇)“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8月29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作为甜蜜爱情的象征,每年都有不少情侣选择在七夕这一天办理结婚登记。
那你知道吗,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自伏羲氏制嫁娶、女娲立媒约始,已初具雏形。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我国便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婚礼礼仪。《周礼》将婚礼时间定于“天地交合”的黄昏时分,“昏礼”所着“昏服”崇尚端正庄重,颇具神圣意味。随着朝代更迭,婚礼的形式与礼仪既有承袭也有演变。
明朝婚服。
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进程中,婚服不仅是婚礼的华彩部分,更是礼制、审美与社会风貌的集中体现。其色彩与款式的变迁,也折射出华夏历史与文明的传承与演进。婚服既是婚礼的“外形加持”,其背后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深刻的文化内涵。从庄重的玄纁到热烈的大红,从宽袍大袖到凤冠霞帔,每一针每一线都编织着时代的印记与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周朝:天人合一的庄重玄纁
作为礼仪之邦的源头,周代婚服制度奠定了后世婚礼的基调,强调的是庄严神圣,而非鲜艳色彩。遵循“玄纁制度”,新郎穿玄端(黑色上衣),象征天;新娘着纁色(浅红色)裙裾,象征地,黑红相配,体现了华夏文明最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在《妻子的浪漫旅行2025》中胡静和朱兆祥体验了周朝婚礼。
服饰古朴庄重,宽袍大袖,配以相应冠冕。色彩肃穆,仪轨严谨,开启了“婚礼不举乐”的安静模式。
汉朝:衣冠上国的典雅深邃
汉代沿袭周制,但服饰在华丽与精致程度上大有提升,尤其是丝织技术的进步令婚服更具质感。深衣制成为主流,新娘多穿十二单衣式的多重深衣,颜色仍以玄纁为主,层次丰富。面料多用锦绣,纹样出现云气、瑞兽等吉祥图案。
《折腰》剧照。
“梳髻束发,戴簪珥步摇”,新娘头饰日趋重要,步摇随步伐轻摇,尽显汉代女子的端庄典雅。电视剧《折腰》等作品中的服饰可窥一斑。
唐朝:盛世华章的绚丽多彩
大唐国力强盛、文化开放,婚服一改往日凝重,转向华丽绚烂、色彩奔放。“红男绿女”成为唐代婚服的标志,新郎穿绛红色公服(士人礼服),新娘则着青绿色钿钗礼衣。红绿撞色大胆喜庆,尽显大唐的自信与奔放。
北京服装学院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上复原的盛唐庶民婚服配伍。
新娘佩戴繁复钿钗花饰,面施浓妆,衣着层叠大气,常以帔子(长丝巾)作饰,整体造型雍容华贵,反映盛世审美气象。
宋朝:清雅含蓄的简约之美
宋代崇尚文人风骨,审美趋向内敛清雅、修长婉约。婚服在华丽之余,更添一份风雅。虽保留唐代红绿配遗风,但“红男红女”渐成趋势。新娘通常穿大袖襦裙,外罩长霞帔,头戴凤冠(此时开始制度化)。颜色多为绯红或青绿,色调较唐代沉稳。
电视剧《知否知否》剧照。
凤冠霞帔在宋代逐渐定型,成为后世中式婚服的经典意象。造型婉约修长,刺绣精美,风格含蓄而精致。
明朝:凤冠霞帔的定制巅峰
明代恢复汉家礼仪,对服饰制度作出严格规定。凤冠霞帔成为贵族命妇的礼服,也是民间女子在婚礼上可僭越一试的梦想华服。真红对襟大袖衫与红罗裙成为标准婚服。新娘头戴凤冠、肩披霞帔、身穿大红婚服,“大红”从此与喜庆吉祥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婚服的主旋律。
明朝婚服。
正统、华丽、吉祥。刺绣纹样极尽讲究,龙凤、鸳鸯、牡丹、石榴等寓意爱情美满、多子多福的图案大量出现。如今我们概念中最经典的“中式婚服”,很大程度上源于明制。
清朝:满汉交融的多样风情
清朝推行满族服饰,但汉族民间婚礼仍很大程度上延续明制传统,形成满汉并行的局面。
满族新娘穿旗袍、戴旗头、踏花盆底鞋。旗袍多为红色,绣有精美花纹,庄重典雅。而许多汉族新娘仍坚持穿明制凤冠霞帔或简化版的红裙绣袄,头盖红盖头。
中国工艺美术馆清代女子吉服展。
交融与并存是这一时期婚嫁的显著特点,婚服呈现多元化风貌,既有满族旗装,也有汉族红袄裙,成为民族服饰文化交融的独特见证。
现代:传统的回归与创新
当今中式婚礼中,婚服选择更为多元。
明制婚服:成为最主流的传统选择,因其形制华美大气,最契合现代人对“传统”的想象。
秀禾服:源自2001年电视剧《橘子红了》的影视剧戏服,以清末民初女子服装为灵感,融合多地区绣片元素设计。截至2024年,改良款增加收腰、拉链等设计以提升舒适度,被列为中式婚礼服装的标志性种类之一。
《橘子红了》秀禾婚服。
新中式:设计师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审美、剪裁及面料相结合,创造出既古典又时尚的婚服,满足年轻人的个性化需求。
从周的玄纁到明的红妆,中国婚服的演变史,亦是一部微缩的华夏文明发展史,它超越了单纯的衣物,承载着礼仪、信仰、艺术与人们对婚姻最美好的祝愿。如今,当我们再度穿上这些美丽衣裳,不仅是在举行一场仪式,更是让古老的浪漫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
编辑:张龙(小)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