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实时更新,与孔子对话 数字出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感叹随时随地可查阅,有声、有色、有形的立体“辞书”《辞海》;走进字圣许慎的故里,领略《说文解字》的博大精神和跨越千年的不朽智慧;潜入“深海”,通过手势操控与巨型章鱼互动……8月29日,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现场,不少观众在玩得不亦乐乎中学到了许多数智知识。
23万条词条、20亿次查检服务 体验《辞海》网络版的乐趣
文档纠错、边读边查、研习书法看王羲之……在上海展区,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
诞生于1936年的《辞海》是我国大型综合性辞书的标志性出版物。据上海辞书出版社数字中心主任廖俊柱介绍,2021年5月,《辞海》网络版正式上线,首次将《辞海》(第七版)近13万词条、2350万字内容数字化,打造出集音视频、图像和三维立体模型于一体的立体辞书。经过四年发展,其条目数量已扩充至23万条,更在2024年通过“聚典搜索”功能接入20多部权威词典资源,使总词条量突破百万大关。
“《辞海》网络版支持多终端使用,提供多样检索方式,包括语音识别和拍照识字等创新功能。内容方面坚持权威准确,由各学科顶级专家编纂,并为所有词目增加拼音标注和人声朗读,由著名主播海霞领衔配音。同时为8105个通用规范汉字提供动态笔顺演示,新增‘汉字源流’和‘书法’栏目,收录大量古文字字形和名家墨宝。”廖俊柱说。
该平台还构建了“古诗文”“历史上的今天”等知识专题,通过智能搜索和个性化推荐提升用户体验。作为重点产品,“聚典数据开放平台”已汇聚超200种优质工具书、600多万词条,与60多个应用深度合作,为7900多万用户提供超过20亿次知识查检服务,其开放赋能的服务模式入选国家数字出版优质平台遴选计划,成为我国工具书数据开放服务的标杆性平台。
从贾湖刻符到数字云端,来漯河一键穿越八千年
在“字在漯河”主题展馆,讲解员以汉字在漯河的八千年传承与创新为主线,带领观众展开一场从远古刻符到数字云端的文明之旅。
展览第一站“贾湖刻符·文明初曙”,呈现八千年前贾湖先民在龟甲与骨器上刻下的文字初形,被誉为“汉字的第一缕微光”。
第二站“字圣规绳·说文解字”致敬漯河召陵人许慎,其编撰的《说文解字》首次系统整理10516个汉字、创立540个部首,奠定了汉字体系基础,因此被尊为“字圣”。
第三展区“金石镌城·漯河印迹”通过隋代小商桥铭文、汉代“三绝碑”和宋代彼岸寺经幢等实物与图像,展示汉字与地域文化融合的“活态编年史”。
最后,“字在漯河·汉字新生”以数字技术和文创赋能传统文字,推出汉字全息检索系统、E课堂微视频、经典诵读丛书和汉字主题杂技《字说》等创新内容,让汉字从历史走进现代生活。
“‘字在漯河’不仅是一场展览,更是一次跨越八千年的文明对话,展现汉字不朽魅力与漯河作为‘中国汉字文化名城’的卓越风采。”工作人员谭豪说。
与孔子“面对面”对话!数博会惊现2500岁“数字先师”
在山东展区,山东出版集团推出的“孔子数字人”成为关注焦点。该数字人借助垂类大模型和高精度3D建模技术,将2500年前的孔子以可实时交互的智能文化伙伴形象“复活”。
展台现场,身着深衣、广袖翩然的“数字孔子”与观众对答如流。当被问及“何为仁爱”时,他以温润嗓音回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动展现传统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制作团队通过精读《孔子家语》等典籍,精准还原孔子仪容风姿,实现了历史真实与艺术创新的平衡。
目前,“孔子数字人”已应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研学营地。在开营仪式上,海内外学生向数字孔子行拜师礼,并通过其动态讲解与情景演绎,沉浸式学习经典,极大增强了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以科技为笔,绘传承新篇。在现场,观众还可以通过可视化大屏及交互设备沉浸式体验知识服务、智慧教育板块的数字化应用场景;通过佩戴 XR 眼镜穿越至海洋与太空;通过 AIGC 拍照机和数字图纹织布机生成专属卡通照片与纹样卡片。”工作人员荣嵘在接受采访时说。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