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弘扬科学家精神 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丨点亮生命之灯

2025-09-01大河网-河南日报

  《河南肺癌诊疗口袋书》

  这本书重点关注怎么诊断、怎么分期,帮基层医生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快速做出判断,甚至还贴心地结合医保政策推荐适用方案。大小刚好塞进白大褂口袋,方便随时都能翻一翻。

  王启鸣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河南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2025年3月月度“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等。

  核心提示

  在科技浪潮奔涌的时代,挺立潮头的是无数可敬可爱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以家国为念,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征程,用创新成果打破技术壁垒,以赤子之心锚定科研航向。他们的身影,成为科学精神的生动注脚,用坚守与奉献告诉我们:真正的星光,永远闪耀在为人类进步、为祖国发展矢志奋斗的征程上。在2025年河南省全国科普月到来之际,河南日报再度推出“弘扬科学家精神这才是我们该追的星”系列报道,让我们一起阅读他们的故事,感悟他们的精神,让星光照亮更多人向科学致敬、向理想前行的路。

  “医学之路,从无‘够用’一说。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一个月不学习,同行能看出来;三个月不学习,患者与家属都会感受到。”

  □本报记者李英华李晓敏

  早上8点,河南省肿瘤医院呼吸内三病区的医生办公室坐满了白大褂,一天的例行晨会准时开始。科室主任王启鸣坐在长条桌的一端,目光专注地落在电脑屏幕上。20多位医生分坐两侧,他们将在这个早晨逐一研判110名患者的病情。

  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有一个声音特别清晰,往往一锤定音——

  “指标升高找不到原因?我们换个思路。”

  “这位病人可以纳入新药临床试验。”

  ……

  王启鸣面孔白净,中等身材,话音不高,却字字清晰、沉稳有力。他是我国难治性肺癌尤其是肺癌脑膜转移治疗领域的一位领军人物,也是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第四届“白求恩式好医生”、2025年3月“中国好医生、中国好护士”月度人物……诸多荣誉加身,但在患者眼里,他从来不止于一位名医,而是他们处于绝境中的点灯人。

  绝境中的一盏灯

  8月28日,省肿瘤医院呼吸内三病区走廊内,一片安宁,偶有医生和患者家属走过,轻声细语地交谈着。

  病区有40多张床位,住满了病人,另有六七十名病人属于“日间病房”——他们往往是清晨来,接受一天治疗,傍晚便离去。

  这些患者来自全国各地,年龄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点:都患有难治性肺癌,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最后一缕希望。

  王启鸣接诊过河南省年龄最小的肺癌患者——年仅10岁的小树苗(化名)。2013年,她被确诊为罕见的黏液表皮样肺癌,治疗手段极其有限。王启鸣没有放弃,查阅大量文献后,为她量身定制靶向治疗方案。病情显著改善后,小树苗最终通过手术彻底康复。如今22岁的她,已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他还救治了河南省年龄最大的肺癌患者——101岁的马老太太。确诊时,她罹患恶性程度极高的小细胞肺癌,肿瘤已有拳头大小,被多家医院婉拒治疗。面对如此高龄且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王启鸣迎难而上,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3周后,老人肺部肿瘤缩小三分之二,平安出院,与家人共享了更多时光。

  “王大夫不只是治病,更多的是给我们希望。”62岁的韩先生感慨道。

  5年前,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医生告诉他无药可治,生存期3至5个月。

  “那时候感觉天真是塌了。”韩先生说。后来,家人不愿放弃,陪着他一起来到省肿瘤医院,找到王启鸣。

  仔细看完检查结果,王启鸣拍了拍韩先生的肩膀:“别太担心,我们还有办法。一步一步来,就像控制慢性病那样。”

  此后5年,韩先生历经多种治疗方案。一个方案效果减弱,王启鸣就及时启动下一个,从未让他陷入“治疗空窗期”。

  “他从不夸大,也不回避,每一句都实在。你知道他手里总有办法,心里就特别有底。”8月28日,在电话中,回忆起自己的求医路,韩先生依然显得有点激动。

  竭尽全力为患者寻找出路,是王启鸣始终如一的坚持。

  他深知抗肿瘤新药与临床试验对于生命延续的意义,常说:“新药,就是新的希望。”近年来,他主持和参与超过200项国内外多中心临床研究,多项成果被纳入国际肺癌治疗指南。他尤其关注这些研究能否惠及普通患者,特别是经济困难的家庭。

  来自河南农村的刘女士2019年因咳血查出肺癌。丈夫早逝,她独自抚养3个孩子成人。根据评估结果,王启鸣团队建议她加入一项一线临床试验,免费使用最新药物。两年后病情变化,她又顺利进入二线试验。如今她仅需口服药物维持,高质量生存已逾5年。

  “在我这里,接近一半的患者正在接受临床试验。”王启鸣说,这不仅能为他们减轻经济负担,更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治疗机会。

  挑战生命禁区

  王启鸣不仅是临床一线的“战斗者”,更是科研领域的“开拓者”。作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所长,他长期致力于难治性肺癌分子机制的研究,创新性地将基因检测技术应用于肺癌诊疗,把患者分为“有靶无药”“无靶有药”“无靶无药”3种类型,实施精准治疗。

  肺癌是我国恶性肿瘤中的“第一杀手”,而其中尤为凶险的是脑膜转移——国际指南都鲜有对策的生命禁区。这类患者往往出现剧烈头痛、呕吐、瘫痪甚至癫痫发作,生存期极短,诊疗困难、治疗也很艰难。

  2022年,一名来自东北的肺癌患者辗转多地求医无果,被建议姑息治疗。王启鸣敏锐判断其可能为脑膜转移,经腰椎穿刺及基因检测,果然在脑脊液中发现了肿瘤细胞和EGFR基因突变。患者及时用上靶向药,症状迅速缓解,生存期延长3年。

  这样的病例不断积累,推动王启鸣持续探索更有效的疗法。通过反复探索研究,他独创了“高剂量靶向治疗+脑室化疗+抗血管生成”三联疗法,将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从不足3个月延长至2年,引起国际同行广泛关注。

  3年来,他联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南京胸科医院等国内头部医院,牵头成立攻关联盟,推动该领域的系统研究与临床协作。同时,他还联合全国8家诊疗中心,建立起全球规模最大的肺癌脑膜转移患者数据库。

  如今,不只国内患者,甚至海外患者也打“飞的”前来求医。截至目前,他与联盟医院共救治727例脑膜转移患者。

  而他并不止步于此。

  王启鸣更希望从根本上弄清:为何某些患者会发生脑膜转移?能否在转移前进行有效干预?目前,他已成功构建脑膜转移的实验模型,并持续开展机制研究与防治探索。他期待通过这些研究,未来能对高风险人群实施预防性治疗,将脑膜转移的疗效提升至全新高度。

  把灯交给更多人

  作为省肿瘤质控中心肺癌首席专家,王启鸣心里始终放不下一件事:基层医疗水平的提升。

  “很多患者一发现就是晚期,诊断也不准确,第一关就被耽误了。”他说,“只有把基层的能力提上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不是一句空话。”

  于是他做了一件很实在的事——带领团队把复杂的国内外诊疗指南,“翻译”成了一本通俗易懂的《河南肺癌诊疗口袋书》。

  这本书重点关注怎么诊断、怎么分期,帮基层医生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肺癌患者快速做出判断,甚至还贴心地结合医保政策推荐适用方案。大小刚好塞进白大褂口袋,方便随时都能翻一翻。

  不止如此。8年来,他每年坚持办“肺癌培训班”,把基层医生“请上来”学习;自己也带队“走下去”,进县医院,查房、带教、研讨病例……累计培训了近200名县级骨干。

  很多人说,王启鸣对“医生”这两个字有种特别的敬畏。这或许,与他童年的记忆有关。

  他出生在开封,母亲是一名内科医生。在他小时候,母亲简直就是街坊四邻眼中的“救命人”。谁家有人不舒服,第一反应就是:“快,去找于医生!”能处理的,母亲当场就处理;处理不了的,她也先做应急,再催人赶紧上医院。那时候,在他眼里,医生两个字,是真的闪着光的。

  走在小院里,常有人指着他说:“瞧,这就是于医生的儿子。”——这句话里藏着的认可与尊敬,在他心里悄悄埋下了一颗从医的种子。

  如今,他自己也成了老师、导师、带头人。

  他带学生的方式,有点“不一样”:新生刚来,他不急着塞文献,而是先安排他们进临床待几个月。“得看他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

  他常说,有人天生擅长临床,眼里有光、手上有准头;有人适合泡实验室,沉得下心、坐得住板凳。“每个人特质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但一定要尽早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昔日的学生杨森现在已是他的同事。7年前读博时,杨森曾拿到半年公派留学机会,却因经费不足左右为难。王启鸣知道后,自掏腰包支持他。“那一年改变了我很多。”杨森说,“他好像,比我自己还相信我。”

  信归信,严也是真的严。

  他要求学生每周交进展报告,每月开全体汇报会——学生们私下把这场会议叫作“过堂”。正在读博二的朱逸晨说,谁进度慢了、谁懈怠了,王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接着便是一顿丝毫不留情面的批评。“但他骂完总会俯下身来,跟你一起想办法。我们都知道,他是怕我们浪费了自己的潜力。”

  王启鸣常对团队说一句话:“一天不学习,自己知道;一个月不学习,同行知道;三个月不学习,患者家属会知道。”

  他至今仍保持每天读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的习惯。学生忍不住感叹:“王老师比咱们还用功。”

  王启鸣说,医学是一场没有终点的进修。在这条路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不断把灯交给更多的人。

编辑:王友振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