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乱象到规范 从扰民到繁华 这里的小地摊 为何接地气聚人气
“疏导点”既方便了摊贩,又方便了市民群众。 张海军 摄
卢氏县城区餐饮店“店外卖”,商家扩大经营、增加收入,群众室外聚餐、纳凉惬意。 张海军 摄
□本报记者 赵大明 本报通讯员 张海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初秋时节的卢氏县城洛河北路夜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火锅、烤串等各种特色小吃香气四溢,水果、玩具、头饰等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消费体验、休闲打卡。
地处豫陕边界的卢氏县是我省面积最大的县,自古就以“人烟辐辏,车马骈阗”著称,如今又以“清清卢氏”而闻名。这座县城如何借助科学管理提升城市品质,做到整洁有序而又充满烟火气息?近日,记者到当地进行了探访。
设立“塑造点”点燃夜经济
“比起之前在大桥人行道上,这里的经营面积大得多,收入能翻一番。”8月30日晚上,在洛河北路夜市经营烤串生意的商户陈乐对记者说。
陈乐所说的“大桥”,指的是这处夜市的前身所在地——位于城区的洛河岗台大桥。那时,当地群众常在那里集聚,消暑纳凉,渐渐形成了夜市。虽然人多热闹,但同时带来了占道经营、交通堵塞问题。特别是它位于卢氏高速出口的延长线上,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经过深入调研与科学规划,该县城市管理局把岗台大桥夜市迁到了洛河北路。新址既避开居民密集区,又邻近商业区,具备良好的客流基础。目前已有50多家商贩入驻,从今年入夏开市以来,生意一直非常红火。
“这样做保障了商户生计,也改善了市容和交通,还方便了群众,实现了多方满意。”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王博介绍,今年县城共设立了4个这样的夜经济“塑造点”,力争将城市管理中的难题变成民生幸福的地标。
建立“疏导点”摊位遮风雨
“我是东明镇江渠村的,家里的西红柿、秋桃熟了,想到城里去卖。邻居也打算趁着孙子开学,做点凉粉、黄面鱼去城里赶集,你看我们适合到哪儿摆摊?”8月31日一大早,卢氏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市容秩序中队的宋文超,陆续接到群众的咨询电话。他热情地回答:“到药城南门吧,那里还有位置,离你们的家也近。”早上9点,在安顿好这两名初次进城摆摊的群众后,宋文超主动帮助联系附近的农村商业银行网点,为他们制作了过塑的微信收款码。
卢氏县药城一带是老城区的繁华地带,周边学校、医院、居民区密集,以前流动摊贩扎堆,经常造成市场和道路拥堵不堪。县城市管理局多方协调,最终将药城南门一片闲置区域规划建设为2000余平方米的便民疏导点,设置标准化摊位270余个,配备水电、照明、遮阳棚、公共厕所、垃圾分类设施,并通过划线编号、设置“U形管”进行规范管理,还为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优先安排摊位。
“城市管理要体现包容和共享,为城乡群众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我们一直坚持‘721’工作理念,即七分靠服务、二分靠管理、一分靠执法。”县城市管理局局长骆伟军说,“无论是城区流动商贩,还是自产自销的农民,来回奔波都非常辛苦,遇到下雨天生意还不好做。建立疏导点,就是为了方便他们做生意,本质是变堵为疏、变管理为服务。”
据介绍,从去年至今,该县已在县城从东到西依次布局了药城南门、东明路、龙山西路、洛神公园北门等25个疏导点,保障了各类摊位秩序井然。
规范“店外卖”餐饮更惬意
傍晚的卢氏山城,凉风习习。市民想坐在路边吃烧烤、吃火锅,餐饮店的桌椅能不能挪到室外?县城市管理局的回答是:在不影响交通出行、确保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完全可以。
店外经营俗称“店外摆”“店外卖”,餐饮店在符合条件并提交需求后,县城市管理局“即申请、即受理”。目前,城区已有47家餐饮店获准店外经营,统一经营时间为18:00至23:00。管理要求做到“一桌一毯一桶”,即每个餐桌下铺设防油毡毯,桌旁配上垃圾桶,力求实现“有烟火无油烟,有人气不堵路,亲民不扰民”。
目前,县城市管理局正在建设潮玩街,致力打造卢氏首个沉浸式夜市餐饮主题文化市集。潮玩街白天以亲子游玩、文创市集、轻食咖啡为主,夜间则聚焦主题夜市、露天电影、民谣驻唱等文艺活动。据了解,潮玩街位于城区核心地段,占地约2.5万平方米,配套停车位150余个。所有门店由一到二层的集装箱造型组成,目前已完成吊装,商家正陆续入驻,即将建成运营。
“街边摊位和夜市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方便群众生活、承载市井温情,也能促进消费、保障民生。”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表示,该县将进一步通过精细管理、温情服务和柔性执法,让城市焕发生机,更加接地气、聚人气。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