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相连 地道纵横五十里 机关重重 地下歼敌三百余
记者参观李馆地道
李馆地道入口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熊玉伟 文/图
位于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李馆村的李馆地道,有转盘、隘口、会议室、仓库等设施,会议室还设有隐蔽逃生口。
抗战时期,这条地道不仅多次保护了村民,还帮助消灭了300多名日寇。解放战争时期,李馆地道还护送过重要领导安全从战区通过,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如今是一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地道处处有“机关”会议室设有专门逃生口
近日,记者来到李馆地道所在地现场探访,其大门上方写着“李馆地道战旧址”。
走进院子,正对着四间房子,右手边是一处老旧的小房子,院子后边和右边是一大片玉米地。负责看护李馆地道的赵庆民热情地迎了上来,并带领记者一行参观地道。
地道入口在右边的一间房子里,入口的上方是一个农村做饭的灶台,一口大锅放在上面,在灶台的旁边是一段步梯,直通李馆地道。地道宽约80厘米,高约1.5米,成人需要弯腰进入。
“以前没有这段步梯,都是从灶台直接进入地道,进入地道后再把大锅放上去掩护。”赵庆民介绍,为参观方便,才从灶台旁边开了一个斜口,挖出一段步梯。
地道入口不远,就是一个转盘。赵庆民介绍,修建转盘的原因,就是为了迷惑敌人。顺着地道往前走,每隔一段就有个藏身处,稍远一点就有一处隘口,隘口约80厘米高,60厘米宽,仅容一人通过,体形稍胖点的,通过会比较吃力。
“藏身的地方是为了保护战士,隘口宽度也是很有讲究的,一旦敌人通过往地道放毒或者放水,战士脱下棉衣棉裤就可以把隘口堵住。”赵庆民说,除了这些,地道还有一处会议室,会议室的后面有一个直径约60厘米的隐蔽门,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推开隐蔽门就可以逃生。
地道村村相连保护村民同时消灭300多敌人
在赵庆民的引导下,记者一行人20分钟左右走出李馆地道,地道口就在房子后面的玉米地里。
“这一段地道长度大约180米,抗战时可比这长多了。”赵庆民介绍,1938年日军开始扫荡时,李馆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大队长杨朝起为对抗日军扫荡,就在李馆村开挖了地道。
经过实战检验,地道不仅可以抗击日寇,还能很好地保护老百姓,附近的几个村纷纷开挖地道,甚至附近山东曹县的几个村庄也开挖了地道,村民们在杨朝起的带领下,把开挖的地道逐步连起来,在地下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赵庆民介绍,李馆地道以李馆村为中心,往南通过黄河故道大堤通往任庄、李庄、尹庄、前后杨府营等5个自然村,向北连山东曹县塔湾等村庄,纵横25公里,后来因为水灾和年代久远,大部分地道已经损毁。
采访中,商丘市民权县北关镇镇长孙祥辉告诉记者,李馆地道在抗战时期发挥过重要作用,保护了当地村民的安全,消灭敌人300多人。此外,在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两位重要领导还曾通过李馆地道被安全转移出去。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