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龙马精神海鹤姿” 当年老师赠予的7个字 许昌襄城县这位百岁抗战老兵牢记终生

2025-09-03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编者按:他们是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岁月的见证人。在民族最危难的时刻,他们以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防线,用青春和生命书写了抗战史上最悲壮的一页。如今,他们已是百岁老人,散落在寻常巷陌,静默如尘。

  “身边的抗战记忆”系列策划将走近抗战老兵。透过他们的眼睛,我们重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感受一个民族的坚韧与血性。我们记录,是为了不忘来路;我们致敬,是为了更好前行。愿每一段记忆都被珍惜,每一位英雄都被看见。

老兵档案:崔光玉 1925年5月生于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山头店镇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张逸菲/文 记者 何玉帅/图

  1945年8月15日,崔光玉依然清晰记得这一天。

  他当时随部队驻扎在云南泸西,睡梦中被持续不断的鞭炮和枪炮声惊醒。推开门,胜利的喜悦洋溢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日本人投降了!”

  十八岁,去抗日

  1925年,崔光玉出生于许昌市襄城县山头店镇。

  抗战时期,家中有多个男丁的,须出一人参军抗日。1942年,18岁(虚岁)的崔光玉应召入伍。一群年轻小伙子,从襄城县出发,经叶县、方城、南阳,一路步行至巴东,等待河水上涨,再搭乘大船前往重庆。

  那是1942年,河南正遭遇大饥荒,又逢腊月,天寒地冻。鞋走烂了,袜子早磨破了。条件极其艰苦,洗澡是一种奢望,几个月下来,衣服里爬满虱子,一抓就是一大把。

  终于坐船抵达重庆,河滩上,这批历经艰辛的新兵被移交至166师(多由豫籍士兵组成)。这群“新兵蛋子”一个个骨瘦如柴,部队每天熬大米汤调养他们的身体,就这样慢慢恢复了三个月。等到人有了力气,崔光玉被分到师部工兵连,接受训练,学习打枪。“稍微有点门路了,就学打仗。”

  之后,他随部队抵达广西南丹。在那里,他以一名战士的身份,第一次直面日军。

  上战场,杀敌寇

  166师下设3个团,副师长黄淑率领6、7、8团与日军作战。

  崔光玉机敏能干,被任命为班长。平日里,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从后方向前线运送武器装备。

  崔光玉个子不高,弓身前行时,头部刚好低于壕沟,敌人难以发现——这成了他活下来的重要优势。

  有一次,他扛着一箱手榴弹送到营长手中。战斗正酣,日军不断逼近,营长一刻不停地从箱中取出手榴弹投向敌人。眼看火力仍不够压制敌人,情急之下,营长喊崔光玉一同投弹。两人默契配合,手榴弹所落之处,日军应声溃退。直至危机解除,崔光玉和营长才终于松下一口气——这也是他第一次直接参与一线战斗。

  一次,一枚日军炸弹落在崔光玉身旁。刹那间,他脑中一片轰鸣,无数念头闪过:“要交代在这儿了。”他甚至来不及害怕,双眼死死盯住炸弹——没有爆炸。

  “龙马精神海鹤姿”

  一场持续7天7夜的恶战,3个团打剩2个团。崔光玉随部队撤退至贵州贵阳,却在那里遭遇大轰炸。那成了崔光玉至今不愿回忆的一幕:“很多人被燃烧弹烧死……”

  80多年过去,崔光玉已成百岁老人,也是许昌市襄城县仅存的4位抗战老兵之一。

  抗战结束后,他回到老家务农,结婚生子,育有五子一女。大儿子的孙子都已7岁。6名子女轮流照顾父亲,每人每年负责2个月。四世同堂,日子过得平静而满足。

  2015年,河南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寻访166师在世老兵,曾经的10余位老兵,如今只剩崔光玉一人。此后,志愿者每年都会前来慰问,也带来社会各界的敬意与关怀。

  崔光玉常说起80多年前的从军往事。那些年的经历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无论甘苦,都是无法磨灭的印记。中国抗战最艰难的岁月,他亲身经历,也曾为之奋斗。

  客厅西墙悬挂着一幅字,自上而下7个遒劲大字,是小学老师当年赠他的话。老师嘱咐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牢记:

  “龙马精神海鹤姿。”崔光玉一字一字念出,随后面向镜头,敬了一个军礼。

编辑:谭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