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骧之子追忆父亲及那段烽火岁月:从父亲的战地日记中我读懂了他的一生
王伯骧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苏梓晴/文 受访者供图
76岁的王台生先生,其父是曾参加卢沟桥抗战、台儿庄战役的国民党陆军中将王伯骧。
在王台生的记忆中,父亲去哪都会带着一方砚台,每日都会研墨写日记,而这一篇篇日记,成为王台生读懂父亲的关键。
“父亲常常告诉我,要一生做个善良、正义的人。”他告诉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历史滚滚向前,但抗战精神永不泯灭。和平来之不易,我们更应珍惜。”
让我们跟随王台生的自述和追忆,走进那段硝烟弥漫的烽火岁月。
在他的日记里,写满了战争的惨烈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王伯骧始终随身带着一方砚台,那是孙中山先生赠予我祖父、祖父又传给他的。父亲爱研墨书写,每日必记日记。哪怕外面炮火纷飞,他也总要写上几笔。这些战地日记,成了我读懂父亲一生的重要凭据。
父亲是河南许昌禹州人,生于1898年。约在1924年,他在开封任县视学,主管教育。可那时中国内忧深重,办教育举步维艰。当时国民联军总司令冯玉祥生活俭朴、治军严明,父亲对他深为敬仰,于是决定投笔从戎,从上尉起步,加入国民党。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父亲奉命于总指挥孙连仲,以三十师少将参谋长、代理师长的身份率部驰援河北卢沟桥战场。在他的日记里,写满了战争的惨烈:他亲眼看着士兵们怀揣炸弹冲向日军的十二辆坦克,试图炸毁这些铁兽,却一个接一个被碾压牺牲。
他也记下了卢沟桥事变后,周边百姓对日军的深仇大恨。百姓们毅然走上战场,以人梯相助,运送粮食与弹药。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若这道防线垮了,身后的千家万户该怎么办?军民同心、共御外侮的一幕,至今读来仍令人动容。
父亲反复叮嘱我:这一生,一定要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人
父亲先后亲历卢沟桥抗战、台儿庄战役等十多场战役,虽为将军级的指挥官,仍身先士卒地在前线苦战。
他曾告诉我,战争的残酷让他失去无数战友,身边的部下几乎换过三轮,一批批将士冲上前线,又一排排壮烈倒下。那些年轻的脸庞始终萦绕在他心头,挥之不去,一提起来就忍不住落泪。
他一生未曾置业,常怀愧疚,总觉得自己不配享受安宁。他反复叮嘱我:这一生,一定要做一个善良、正义的人。
父亲于1978年离世。之后我远赴英国,先后担任在英中国抗战老战士后人联谊会荣誉会长及中英青年协会荣誉会长。如今虽已76岁,我仍积极投身于在英中国抗战老战士后人联谊活动,竭力讲述那段烽火岁月。我深信,青年一代应以先烈为明镜,永续民族不屈的血性与脊梁。
历史洪流奔涌向前,而抗战精神历久弥坚。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应传承这份深入血脉的担当,既爱小家,更怀大家;团结一心,共同守护我们来之不易的安宁。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