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飘扬——追忆中原抗战
□本报评论员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属于胜利者、正义者的历史坐标上,回望那段可歌可泣的烽火岁月,一种激越又凝重的情绪在心中翻涌。在这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反抗外敌的壮丽史诗。
作为华北抗战的后方、华中抗战的前线、保卫西北的屏障、南北战场的枢纽,河南战略地位突出,是抗战中敌我反复争夺、寸土寸血的战略要地。中原儿女在党的领导下,执戈御侮、坚守河山、血战到底、收复失地,书写了不能忘却的雄壮史诗。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省3000万人民尽管衣食无着,依然罄河南之所有,尽贡献于国家——出粮数量全国第一、出兵数量全国第二。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中原建立6块抗日根据地,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抗击和牵制20余万日伪军,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攻克县城40余座,收复国土10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2000余万,为全国抗战大局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撑,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国破家亡的历史记载着伤痛,但气壮山河的抗争见证着伟大。杨靖宇在重重包围下战至孤身一人、壮烈殉国,肠胃中尽是棉絮、草根、树皮;吉鸿昌面对敌人的迫害逼供,临刑前写下“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诗作英勇就义;彭雪枫上马能打仗,下马著文章,一手创办《拂晓报》,可当胜利捷报传来时,37岁的将军却永远留在了八里庄的黎明前……中原大地,这片红色热土诞生无数仁人志士,处处可见战斗的身影,处处挺立起不屈的脊梁,抒写下众志成城抗击外侮的动人篇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在中原激荡,成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曾经山河破碎,而今家国日新,战争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依然需要铭记,精神必须代代传承。近年来,我省对抗战英雄事迹深度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红色文化遗产,各类文字影像资料愈发丰富,穿越历史长河,英雄壮举得以还原,一个个更加鲜活立体的英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杨靖宇将军后代,常年进行红色宣讲;郑吉安,吉鸿昌将军外孙女,退休后从事关心下一代教育工作,把祖辈的故事一代代讲下去……
“记得那血与火的磨难,是为了守护现有的光明。”就像电影《南京照相馆》结尾字幕里所写,那些镌刻在血脉中的抗战记忆,忠实地记录着我们曾经走过的路,也让历史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今天的和平与繁荣。在对历史的一次次回望中汲取力量,80年前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已由先辈完成,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依然是未竟之事业,我们必须继承先烈遗志,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民族复兴之路上不断前进。
仰望英雄、缅怀先烈,前行是最深切的纪念,奋斗是最有力的传承。对每一个个体而言,闪耀生命的光辉莫过于让个人成长与民族复兴交相辉映,志存高远,才会无论何时都生逢其时。担当在战争年代是家国大义,在今天转化为奋斗的拼劲,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坚守、像英雄那样奋斗,把汲取到的精神力量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崭新答卷。
中原抗战大事记
局部抗战时期的河南
一九三一年
九月十八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
九月,在中共河南省委领导和影响下
河南各界人士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浪潮
开封多所中等以上学校师生集会
成立反日救国联合会
(后改为“抗日救国联合会”)
一九三四年
十一月,红二十五军高举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旗帜
从河南罗山县出发北上
一路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
一九三五年
一二·九运动爆发
河南青年学生以请愿、游行等形式
声援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
一九三七年
五月,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河南省委
毛泽东指出:这个工作区域很重要
今后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
全民族抗战在河南展开
一九三七年
七月七日,日军悍然发动卢沟桥事变
次日,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
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河南省委于九月成立后
立即开展统一战线工作
积极宣传和组织民众,开展抗日救亡运动
省委机关刊物《风雨》周刊
连续刊载抗日救亡文章
一九三八年
三月,中共河南省委秘书长危拱之组建开封孩子剧团,宣传抗日救亡
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
豫北、豫东地区相继沦陷
六月,为阻敌西进
国民党当局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
豫皖苏三省四十四县广大地区沦为泽国
形成连年灾荒的黄泛区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
一九三七年
十一月,八路军第一二九师
和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相继南下
创建晋冀豫(太行)抗日根据地
一九三八年
四月,八路军晋豫边游击队成立
不久改称“晋豫边游击支队”,在晋豫边区打击日伪军
九月,彭雪枫率新四军游击支队从竹沟出发东进
拉开了创建豫皖苏抗日根据地的序幕
十月,新四军游击支队
与豫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先遣大队
在西华县杜岗会师,整编为新的新四军游击支队
彭雪枫任支队司令员兼政委
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在河南确山竹沟
设立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任书记
一九三九年
一月,刘少奇抵达中原局所在地竹沟
在竹沟运筹帷幄,倾力指导中原抗战
一月,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
由竹沟南下与信阳挺进队会合
三月,杨得志奉命
率八路军第一一五师第三四四旅
与直南、豫北地区的部队
整编成立八路军冀鲁豫支队
年初
晋豫边民众抗日武装多达十二万人
逐步形成了
以河南济源和山西阳城为中心的
晋豫边抗日根据地
一九四〇年
一月,豫鄂挺进纵队正式成立
四月,冀鲁豫区党委、冀鲁豫军区成立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一九四三年
豫北军民率先出击,发起卫南、林南战役
揭开了中国战场对日战略反攻的序幕
其中,林南战役共歼灭日伪军七千余人
是太行山上三年来继百团大战之后最大的一役
一九四四年
四月,豫湘桂战役爆发
国民党军全面溃败,河南全境基本沦陷
中共中央作出发展河南,绾毂中原的战略决策
随后,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河南敌后
创建了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
扩大了晋冀豫、冀鲁豫等老根据地
恢复了豫皖苏,发展了豫南、豫中等根据地
根据中共中央指示
太行区党委、军区组建豫西抗日先遣支队
九月,豫西抗日先遣支队在林县郭家园
誓师南下,挺进豫西
十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
河南区党委、河南军区和河南人民抗日军
一九四五年
二月,第一至第六地委、专署成立
河南军区第一至第六军分区正式建立
河南(豫西)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这是中央直接领导的全国十九块根据地之一
八路军不断发起攻势作战
相继发动道清战役、第二次豫北战役
南乐战役和安阳战役等战役
取得一系列重要胜利
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九月二日,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
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
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
取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赵若郡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牛珂珂刘阳王通
插图:王伟宾 制图:单莉伟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