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党的故事 中流砥柱 丹心不渝
驻马店市社会各界人士和学生来到确山县竹沟革命烈士陵园,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深切缅怀革命先烈。 本报资料图片 弓华静 摄
1937年9月12日,《风雨》周刊在开封创刊,后逐步成为河南省委机关刊物。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供图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雕像群。 罗雄 摄
“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习近平
□本报记者 陈小平 赵若郡 本报通讯员 牛珂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关东军炮击沈阳,“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声呐喊,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畔的枪声划破夜空,全民族抗战的烽火迅速蔓延。
任凭惊涛骇浪,屹然砥柱中流。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共河南省委及各级党组织挺身而出,以重建组织为根基、以动员民众为己任、以统战合作为纽带、以创建武装为支撑,团结带领3000万中原儿女筑起血肉长城,在民族救亡的伟大征程中写下气壮山河的中原史诗。
点燃救亡图存的燎原之火
危急存亡之秋,需要千千万万民众的觉醒与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9月25日,中共河南省委发出紧急通告,领导全省各级党团组织和广大群众迅速掀起抗日救亡高潮。
进步师生行动起来了,组织集会,痛斥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革命宣传开展起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翼青年文艺联盟等相继在河南建立支部,传播进步思想和革命理论。
1937年5月,为加强党在河南的领导力量、适应全面抗战形势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重建中共河南省委,并委派朱理治负责筹备。毛泽东在接见朱理治时指出:“这个工作区域很重要,今后将是抗战的重要战略区域,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积极组织群众建立党组织,抓紧时间在各方面做好准备。”同年9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重新组建。
“疯狂的日本军人毅然地来屠杀我们,破坏和平,摧残文化的时候,我们就毅然地起来抗战,为我们,为东亚,为全世界,担当起维护和平、保障文化、反帝反侵略的重任……”1937年9月12日,由河南大学教授嵇文甫和新闻界著名人士王阑西、姚雪垠担任主编的《风雨》周刊在开封创刊,创刊号上的文字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
发表《中国共产党对时局宣言》《巩固国共合作争取抗战胜利》《中共河南省委保卫河南宣言》……短短几个月内,《风雨》周刊不仅逐步成为河南省委机关刊物,发行地区也扩大到江苏徐州、陕西西安、湖北武汉、安徽蚌埠等地,成为宣传抗日救亡的喉舌和组织游击战争的有力武器。
1937年11月,时任省委书记朱理治发表《回乡工作基本任务》一文,号召青年学生到广大农村动员和组织民众抗日。
各地青年学生积极响应,全省上百个青年学生团体,奔赴广大农村进行抗日宣传。
由省委领导组建的“河南省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深入县乡村,广泛发动群众;由省委秘书长危拱之组建的开封孩子剧团,团员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8岁,一直活跃在救亡第一线……
到1938年夏,河南各地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救亡运动高潮。农救会组织农民抢种抢收支援前线,妇救会的妇女们连夜赶制军鞋,手指被针扎破也不停歇;儿童团的孩子们在村口站岗放哨,警惕地观察过往行人;工人救国会发动铁路工人破坏日军运输线……全省500余个救亡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黄河以南就有9万多农救会员、3万多青救会员,数十万民众自卫武装拿起锄头、镰刀保卫家乡。
“全民族抗战初期河南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河南近代史上最广泛、最深入的一次群众运动,在全省促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抗战。”省委党史和地方史志研究室主任刘汉征如是评价。
扛起砥柱中流的责任担当
“乌云之中见青天,竹沟就是小延安。一声号令震破天,千军万马上前线。”这首在豫南大地广为传唱的歌谣,唱的就是“小延安”竹沟。
竹沟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河南省委的曾驻地,不仅是党在中原抗战的重要基地、战略支点与指挥中心,也是新四军第二、四、五师的摇篮。
8月31日,走进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蒸腾的暑气,丝毫挡不住参观者追寻历史的脚步。
从杨靖宇将军使用过的七星宝剑到李先念使用过的公文包,从刘少奇亲手栽种的石榴树到中共中央中原局旧址被风雨侵蚀的砖墙,每一件文物都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1938年1月14日,中共中央长江局作出决议,要求河南省委以鄂豫边区为中心发展工作,加紧发展党的组织。同年2月,中共中央派彭雪枫以中共河南省委军事部部长身份前往竹沟开展工作。
为给河南和华中地区开展抗日斗争培训更多军政干部,彭雪枫在竹沟创办了延安“抗大”式的竹沟军政教导大队。
“当时,全国各地大批爱国学生、热血青年纷纷投奔竹沟参军参战,彭雪枫亲自给学员们授课,课程涵盖游击战术、政治理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等,为他们日后投身抗日斗争奠定了坚实基础。”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柳源告诉记者。
1938年6月初,中共河南省委由开封迁到竹沟。为了大量发展党员,壮大抗日力量,省委在办好军政教导大队等训练班的同时,还开办6期党训班、3期青年干部训练班、4期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和妇女、电台、机要、卫生、司号等训练班,先后向皖中、豫皖苏边区等敌后地区派出基干队伍2000多人。
1938年11月,为贯彻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立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中央决定在竹沟设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共中央中原局,统一领导长江以北、陇海线以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四地党的工作。
刘少奇抵达竹沟后,通过深入调研,明确了中原地区抗战的战略任务和发展方向。
“1938年3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河南省委按照指示,大量吸收雇农、贫农、中农入党。但党员数量的迅速增加以及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也带来如何加强党员教育,使之树立正确思想的问题。”指着刘少奇办公室桌上的那盏油灯,柳源告诉记者,“把党员的党性锻炼与修养作为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刘少奇就是在昏黄的油灯下,修改完成《共产党员的修养》,教育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
据统计,截至1938年10月,黄河以南河南国统区已建有9个特(工)委、1个市委、12个中心县委和一些县委、区委、支部。全省党员发展到8000余人。
指引夺取胜利的前进方向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从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牺牲多么巨大,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卓越的政治领导力和正确的战略策略,指引着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一个胸怀战略全局的党——
全民族抗战期间,河南敌后抗日根据地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的实践威力。
豫北和豫东沦陷后,八路军、新四军根据党中央关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部署,先后挺进河南敌后,在地方党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配合和领导当地武装,开展了广泛的游击战,恢复大片国土。
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在中原建立6块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1万余次,抗击和牵制日伪军20余万。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有了充足的兵源和可靠的后方,为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刘汉征说。
一个团结抗战凝聚合力的党——
1938年年初,日军企图突破黄河防线,河南省委主动与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河南省政府主席商震沟通,积极做好统战工作,组织民众组成担架队、运输队、慰劳队,开展支援河防运动,极大鼓舞了士气。
1938年夏,省委统战委员会主任彭雪枫以第十八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身份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会商,劝说其答应对新四军第四支队第八团队留守处予以保护等请求。
在省委推动下,先后与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省政府主席程潜,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国民党5个专员、3个县党部、18个县长及驻豫的国民党军队建立了统战联系,与地方实力派别廷芳、王友梅建立了统战关系。
一个与人民同心同向的党——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
“把最后一粒米送去当军粮,把最后一个儿子送去上战场”,在中原大地,这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选择,也是只凭“小米加步枪”的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蓬勃力量。
“抗日战争中,河南人民贡献很大,河南人民还先后为八路军、新四军输送10多万子弟兵,有2万多人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刘汉征说,“以杨靖宇、彭雪枫、吉鸿昌等为代表的中原优秀儿女,用鲜血和生命执戈御侮、坚守河山、收复失地。”
中流砥柱,烽火初心。回望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正是我们党始终坚定“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才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正是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兵民是胜利之本”,组织群众“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才“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
风雨如晦时,中国共产党犹如一簇曙光,灼穿沉沉暗夜。
如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唯有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才能闯关夺隘,托举新的历史伟业。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