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间他用数万件藏品 守护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一个普通人能为国家做点事,心里舒服”,57岁的杨翔飞用旧物为历史作证
33年间他用数万件藏品 守护不能忘却的抗战记忆
正在翻阅收藏品的杨翔飞
杨翔飞收集的日军侵华罪证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苏梓晴文/图
2025年8月26日,河南省郑州市的黄河博物馆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收藏展上,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分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委员会副会长、57岁的杨翔飞站在展柜前,注视着他倾注33年心血收集的抗战记忆。
一本厚重的旧报纸剪贴簿,里面贴满了从抗战胜利到日本投降之日的剪报。“这些泛黄的纸页,仿佛瞬间把我带回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杨翔飞感慨道。
以下是杨翔飞的自述。
历史罪证字字泣血
我出生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总爱在村边的城墙下玩耍。有一天,我发现墙根处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洞孔,便好奇地问长辈:这些是什么?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告诉我,那是当年日本兵打来时留下的弹孔。
那一刻,我心里涌起深深的不解:我们这里如此偏僻,为什么侵略者竟会来到这个地方?从那时起,我对这段历史产生了难以释怀的关切,并开始收集与抗战有关的物件。
1992年,我正式走上了这条收藏之路。用老照片、旧报纸,慢慢拼凑起那段绝不能忘的岁月。我废寝忘食地扎进旧书馆,为了一段记录、一件实物,几乎整年都在外面奔波。我太想知道了:在那风雨飘摇的年代,中国人民是如何团结一心的?每一件旧物背后又承载着什么样的血泪历史?
2009年,我偶然获得一本1938年出版的日文书籍——《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该书由英国《曼彻斯特卫报》驻华记者田伯烈撰写。后来,我将中文版本捐赠给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而那本日文版,我一直珍藏。
翻开书页,南京大屠杀的惨烈景象呈现在眼前。这是日文版本,意味着那段历史,就连日本人也曾承认过。书中分为九个章节:“南京的活地狱”“劫掠屠杀奸淫”“恶魔重重”……一字一句,详细记录了日军惨无人道的罪行。
这段历史,我们绝不能忘。它是血的罪证,是对侵略最有力的控诉。收复失地,我们付出了千万人的鲜血与生命。那些为自由与正义付出一切的人们,既悲怆,更悲壮。
这些剪报把我带回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
十四年抗战,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日本投降这一举世瞩目的历史瞬间,被一张张相片、一页页报纸真实定格。在我所有的收藏中,这份旧报纸的剪贴簿,尤为珍贵。它是2011年我在南京寻得的。保存这份剪贴簿的同志,其父辈曾在报社工作,当年亲手将有关抗战胜利的报道剪下、细心贴合成册。里面整齐收录着1945年日本投降的全过程报道,事无巨细,皆见于字里行间。
《阵中日报》《大光报》……当年这些报纸记载着历史的关键步伐:日本专使参与投降会议、日方代表接洽投降事宜、战败军官遣返、正式签降仪式、日方承诺遵守《波茨坦公告》,以及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礼的顺利完成。
我们虽未亲历那个年代,但这些泛黄的纸页,仍将一幕幕场景重现在眼前。
文字,是历史的证人;报纸,是记忆的载体。我手中有数万件抗战藏品,每一件背后,都是一段血与泪交织的历史。抗战的历史不应只存放于课本或史籍之中,更应通过展览、纪念馆,让更多人走近真实的历史现场,感受胜利的艰辛与和平的珍贵。
我是从革命老区、大山里走出来的苦孩子,能为国家、民族留下遗失在民间的文献档案资料,再苦再累,感觉值得,一个普通人能为国家做点事,心里舒服。
抗日战争的精神是在危难之中凝聚起来的民族之魂——是不屈、是坚守、是万众一心。铭记历史,但不止于铭记;珍惜和平,但不停留于珍惜。让每一段故事都被传颂,让每一位牺牲者都不被遗忘。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