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邀观礼的河南烈士后代张翔:现场响起《歌唱祖国》,激动得掉下了眼泪
周口抗日烈士张俊峰
烈士张俊峰后代张翔在阅兵观礼现场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李玉坤 文 受访者供图
“现场响起《歌唱祖国》的音乐,我跟着大声唱起来,激动得掉下了眼泪,为我们祖国的强大感到骄傲、自豪!”9月3日上午10时35分,受邀参加阅兵式观礼的河南周口籍抗战烈士张俊峰后代、太康县王集乡政府基层干部张翔,在电话中向大河报·豫视频记者说。
张翔说:“我作为一名烈士后代代表,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个盛大活动,倍感骄傲和自豪。我的祖父张俊峰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太康县委书记,不幸英年早逝。我作为烈士后代,一定扎根基层,干好本职工作,就是对烈士最好的缅怀。”
“现场太震撼了,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看到先进的武器装备展示,内心一直在激动着,我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为生活在新中国的和平年代里而感到无比幸福。”张翔说。
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据介绍,张俊峰,原名张崇岩,字俊峰,1913年10月10日出生,周口市太康县龙曲镇楚张村人,1931年冬参加革命工作,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太康县党的创始人之一,曾任中共太康县党支部书记、县工作委员会委员、县委书记、组织部长、水东独立团军需主任等职务。
1931年冬,正在开封中山中学上学的张俊峰和青年学生一起,积极参加罢课斗争,声讨日寇侵华罪行,进行抗日宣传。1932年春,在地下党的支持和帮助下,他和好友于焕堂发动该校进步师生,成立了宣传队,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推动省城开封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之后,张俊峰考入开封市职业中学,积极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革命活动。1935年,张俊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1月中旬,在张俊峰的领导下,创立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文艺团体——“长白话剧团”。他和进步教师共同编导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有歌咏、独唱、合唱、小演唱,最有代表性的剧目如《抗日进行曲》《大刀进行曲》《放下你的鞭子》等。在他们的认真组织和精心编排下,该团在县城组织了首次公演,他们以崭新的艺术形式,精湛的表演技巧,博得了观众的好评。1938年5月,张俊峰带领“长白话剧团”冒雨西进,准备去延安,途经扶沟、西华、漯河、西平等地,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五月的鲜花》《东北一角》等抗日节目。后在舞阳县得到地下党组织指示,要他回豫东找吴芝圃。1939年2月,睢杞太抗敌自卫总团成立。在总团的领导下,太康县又建立了王集、孙庄两个党支部,使党组织的力量壮大了。经过宣传发动,太康县又建立了半坡楼、河坡两个抗敌自卫分团,两个团均有80余人的武装力量,他们打击敌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回家卖地,解决弹药问题
1939年9月,建立中共太康县委,张俊峰任书记,武装力量发展到700多人,建立了7个抗敌自卫团,成立了新四军太康独立中队,全年还向主力部队输送400余名干部、战士。
1940年春,张俊峰已患肺病,并日益严重,但他仍带领太康县党组织深入城乡筹粮、筹款、做军鞋(1000多双),支援睢杞太地委和独立团,为他们提供了物资保证,在太康县出现了各界联合抗日的大好局面。
1941年10月,张俊峰任水东独立团军需主任,尽管他患病未愈,仍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常年拖着病体四处奔波,千方百计地为部队筹粮筹款,通过各种渠道购买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一次部队没有钱买子弹,他回家卖了60亩地,解决了弹药问题。张俊峰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常年奔波,肺病日益严重,于1943年11月在太康县芦庄村病逝,时年30岁。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