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尖非遗看人大代表如何“剪”出文化繁荣新图景(聚焦“两高四着力” 人大代表在行动)
大河网讯 红色纸张在指尖翻飞,传统与现代在刀尖交融。作为洛阳市人大代表、省级非遗孟津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畅杨杨正用一把剪刀,剪出文化传承的新路径,剪出文化繁荣的新图景。
文化传承,从乡村记忆到非遗使命
“剪纸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也是我讲述家乡故事的方式。”畅杨杨在接受采访时说。
奶奶在村口老槐树下剪窗花的场景,是畅杨杨最深刻的儿时记忆。高中毕业后,畅杨杨曾南下打工,“流水线的工作单调乏味,每天一成不变。”闲暇时间里,剪纸成了他最好的精神慰藉。
2010年,一场中国年俗剪纸大赛改变了畅杨杨的命运。他的投稿作品荣获铜奖,让他结识了许多职业剪纸人。“以前剪纸是图好玩,那次才知道,原来剪纸有这么高的传承和保护价值啊!”
他毅然辞职回乡,投身剪纸艺术。父母眼中的“不务正业”,没有动摇他的信念。为了学习剪纸,他到处请教前辈艺人和专家学者,还到山西、陕西、吉林等地拜访剪纸前辈。
守正创新,为传统剪纸注入青春活力
“剪纸是宝贵的民间传统艺术,不应被现代社会遗忘。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剪纸文化走得更远。”畅杨杨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在传统表现方式的基础上,他拓展了剪纸技法,用泼彩的形式创作了一套聊斋题材剪纸作品。
“彩色剪纸中,柳树叶就是绿色,牡丹花就是红色。泼彩则是把红黄绿三原色泼在白纸上,随着颜料的流动,交错着生发出蓝、橙、紫等许多缤纷的色彩,就像浪漫的星空一样。”畅杨杨解释道,“传承剪纸技艺需要守正创新。”
除了技法创新,畅杨杨还在材质和形式上大胆突破。他用亚克力等新型材料创作出立体的剪纸雕塑;通过剪纸艺术与蓝染技艺的融合,将剪纸图案印染在衣物、抱枕等日常用品上。
“结合年轻人的需求和喜好,把剪纸艺术与日用品相结合”,他设计的老虎剪纸卫衣、二十四节气剪纸围巾等产品很受市场欢迎。
履职尽责,用非遗“剪”出文化繁荣新图景
作为人大代表,畅杨杨积极履职尽责,为“十五五”规划建言献策。他建议加大非遗数字化保护力度,建立完整的数字档案库;完善非遗教育体系,推动剪纸等非遗项目进入中小学课堂;支持非遗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机。
在近期的“豫非遗 正青春”活动中,畅杨杨带着剪刀来到新疆,用剪纸给新疆人民送来吉祥祝福。坐在现场搭建的非遗直播间,畅杨杨在镜头前展示剪纸技艺,当观众看到精彩之处,无不惊叹其手艺的精湛和作品的精美,纷纷表示希望他能将剪纸这门技艺传承发展下去。“作为河南的青年剪纸传承人,能用剪纸增进人民的情感和交流,是我履行一名非遗传承人的职责和荣耀。”畅杨杨说。
谈到未来的打算,畅杨杨表示:“传统技艺是我们的根和魂。作为一名剪纸传承人,我希望它能一直流传下去,在不同的时代绽放出不同的美。”(王紫仪)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