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两山”理念在河南丨科学绿化 河南何以量质齐升?——“美丽河南面面观”系列观察之扩绿篇

2025-09-08大河网-河南日报

9月7日,信阳市光山县官渡河盛湾公园草木葱茏。谢万柏 摄

  □本报记者 于涛

  河南地处中原,南北气候兼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丰富,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地位重要,但生态空间不足、生态家底不厚的基本林情仍然存在。

  立足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人口大省的基本省情,我省全面推进科学绿化,做好提质增效“绿文章”,在解答“在哪儿种”“种什么”“怎么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深挖植绿潜力 创新造林模式

  经过多年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我省各地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已基本绿化。

  在守牢耕地红线,防止“非农化”“非粮化”的背景下,可用于造林的土地空间日趋狭小,需要深挖植绿潜力。

  在哪儿种?我省提出向“六块地”要造林空间,即充分利用山区困难地、石漠化土地、沙化土地、农村“四旁”隙地、废弃场矿、严格管控类土地开展造林绿化。

  从2022年开始,省林业局组织150余个县(市、区)现地调查,初步掌握全省造林空间底数,造林绿化首次实现带位置上报、带图斑下达,落地上图入库,不断提升科学绿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怎么种?我省通过实施山区困难地造林、平原防护林体系综合治理等6类试点示范项目,总结了造林、退化林修复等一批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在淇县庙口镇上曹村西山上,一棵棵今年新栽种的白皮松、山杏树挺拔站立,绿意已显。

  山高、石多、土少,作为曾经的山区困难造林地,当地利用“鱼鳞坑育林板、容器苗客土填、浇透水薄膜盖、深栽植摆石片、乡土树本地苗”的营造林组合技术,成功守护这片绿。

  “粮满仓、树赶荒,成为我省建设科学绿化试点示范省的愿景。”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注重绿化质量 落实全周期管理

  扩绿,既要保持数量持续增长,也要提升绿化质量。

  还未走进灵宝市函谷关镇东寨村,5公里的高标准绿化进村道路已经让人赏心悦目。

  “我们坚持把质量贯穿于工作全过程,严把关键环节。”灵宝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争取做到种一棵、活一棵、绿一片。”

  按照2025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部署,今年国土绿化工作要紧抓作业设计、种苗保障、栽植、管护、验收5个环节,形成工作闭环,提升造林质量。

  以“种什么”为例,我省发布了全省乡土树种、珍贵树种、高效固碳树种名录,加强作业设计源头把控,提高乡土树种栽种比例和珍贵树种使用比例,积极营造混交林。

  在位于正阳县永兴镇屈楼村的农田防护林现场,一排排苦楝、臭椿等名录中的乡土树种,在农田四周挺立。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采取道路两侧各两行、‘3米×3米’、‘品字形’栽植模式,既不超标占用耕地,又最大限度发挥庇护农田效应。”正阳县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我省新造林乡土树种达70%以上,混交林达70%以上,珍贵树种达5%以上,高效碳汇树种比例显著增加,整体绿化质量和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提升。

  加强森林抚育 提升综合收益

  一段时期,我省绿化建设目标更多是扩大森林面积,没有很好地让森林向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等多种功能效益最大化转变。

  为此,我省不断加强森林抚育。通过科学合理的林木间伐,清除病腐木、被压木、过密木等,不断释放林木生长空间、优化树种组成、调整林分结构,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

  据监测数据测算,通过科学抚育,我省抚育后的林分年均生长量达到6.05立方米/公顷,比未抚育林分提高50%以上。

  此外,森林抚育经营不仅提高了森林质量,还提升了综合收益。

  在泌阳,通过森林抚育经营,为全县木材加工、食用菌种植提供了原材料,5年来累计产出抚育材6万立方米、枝梢等剩余物9万吨,带动全县5670人次就业。

  在黄柏山林场,产学研共建集成一系列经营模式,依托森林资源,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大力发展,“森林颜值”不断变为生态价值。

  数据显示,近5年,我省实施4个国家“双重”项目、2个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59个省级科学绿化示范项目等,完成造林957.4万亩、森林抚育1197.5万亩,森林质量持续提升。

  “未来,我们将继续扩绿、兴绿、护绿,提升森林经营能力,真正充分发挥森林宝库作用,不断增厚我们的绿色家底。”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编辑:陈静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