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工业城”与“生态市”的双向奔赴:济源产城融合的绿色答卷
济源,这座黄河岸边兴起的工业之城,机器轰鸣与市井烟火交相辉映。作为一座因工业而兴的城市,如何在繁荣工业的同时保护好黄河生态,成为济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 绿映济源》将聚焦愚公故里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以产城融合之钥,在产业命脉与生态血脉间开凿进路,开启绿色新生,守护黄河生态的传奇篇章。
产城融合:从“钢铁洪流”到“清水绕城”
在济源钢铁厂深处,一缸金鱼悠然游弋的场景令人惊叹,这些金鱼畅游的水源竟是经过层层净化、超滤反渗透提纯的工业废水。每年670万立方米再生水在此重生,相当于半个西湖的蓄水量被“锁”回循环体系。变废为宝,“吃干榨净”,是济源循环经济的核心信条。
城市的另一边,废旧电池回收车间,流水线上废铅蓄电池经过精准破碎、高效分选、绿色熔炼,最终重生,成为纯净的再生铅和再生塑料被再次利用。
30万吨废旧电池经绿色熔炼后,99%的资源重获新生,而焦炉煤气提纯的氢能卡车,正以零排放的姿态驰骋在300公里绿色走廊上。济源人用行动证明,循环经济不仅能守护黄河安澜,也能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
山乡守护:筑牢黄河的生态屏障
在王屋山密林深处,护林员们日复一日攀陡崖、排火险,红外相机与无人机织就“陆空一体”防护网,让巡护更加高效精准。王屋山265平方公里森林年涵养水源超5000万立方米,为下游输送着更清洁的水流。
小浪底坡面,半圆形“鱼鳞坑”让林木保存率超90%。而在王屋山的山间盆地,一片片翠绿的冬凌草宛如碧玉镶嵌在青山碧水间,巨大的固土护坡作用,使其王屋山“生态卫士”的美誉实至名归。
这些对水资源和山林土地的极致利用和保护,是“全要素利用”智慧在山乡的生动实践。
万物共生:共享黄河修复成果
五龙口清泉畔,猴群在猴语者匡三傲的呼唤声中集结,幼崽在泉边追逐嬉戏。横跨沁河的200米生态廊道,保障着猕猴种群在觅食地与水源地间安全迁徙。
黄河湿地内,黑鹳、大鸨等238种鸟类或伫立浅滩觅食,或悠然漫步草地。在这里,国家重点保护鸟类达55种。这些生灵的回归,成为水质改善最灵动的见证。
物象千万:面向未来的幸福图景
晨曦微露,厂区与生活区和谐相融:健身的人们身影跃动,球场活力四射,孩童嬉戏追逐。依河而建的蟒河公园水清岸绿,晨练老人迎着水光树影跑步,滑轮滑的孩子沿河岸飞驰。
这里没有非此即彼的选择,只有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智慧平衡。如今,再生水能养活金鱼,氢能卡车驶向未来,猕猴、鸟类种群回归繁衍。济源正以黄河为卷,书写着新时代人水和谐的生态史诗。
太行山深情凝望,黄河水奔流不息,见证着愚公故里的千年变迁与现代传奇。《绿水青山中国答卷》第十六集《水清业兴绿映济源》将于9月8日18:20档登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敬请关注。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