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会思考的城市长啥样?——看鹤壁用AI与数据重塑城市未来

2025-09-10大河网-河南日报

鹤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指挥大厅。高飞 摄

“鹤立办”APP。李晨龙 摄

鹤壁市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杜洋 摄

  □本报记者 陈晨 蒋晓芳

  城市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核心载体,正加速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化发展的双重进程。2023年,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提出通过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推动多维度城市数据融合创新,为治理服务升级注入智慧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鹤壁市率先构建“可感知、能思考、有温度”的城市智能体:完善全域物联感知网络、贯通数据共享脉络、夯实现代化数据底座,形成精细化治理闭环。

  依托华为技术支撑,鹤壁统筹建设事件中心、智能中枢等核心平台,联动2.7万路感知设备、2.5万路视联设备与5.33亿条政务数据,融合33种AI算法实现“五觉”协同感知,打造出“四联一体”的智能底座,全方位赋能城市运行。

  这座正在褪去钢筋水泥冷硬外衣的“会思考”的城市,正以数据生命体的崭新姿态,让安全触手可及、让服务精准随行、让生活温暖如春。

  智慧交通

  “数字触角”重塑出行体验

  9月1日傍晚6时,鹤壁市淇滨区兴鹤大街迎来晚高峰。川流不息的车流中,一根根智慧合杆静静矗立,杆体上的雷达与摄像头犹如敏锐的“数字眼眸”,实时捕捉道路动态。数据源源不断流向云端,红绿灯配时悄然调整。曾经的“车看灯”通行模式,已彻底转向“灯看车”的智能新范式。

  “现在连红绿灯都会‘察言观色’了!”摇下车窗的市民王宏笑容满面,“多亏这‘会思考’的灯,每天通勤时间能省三分之一。”

  这场出行的“静默革命”,源于鹤壁与华为合作的持续深化。自2023年共建首个数智杆站示范点,到2024年以“鸿蒙朝歌·感知鹤壁”为愿景推进全域智慧合杆覆盖,鹤壁逐步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物联感知体系。全市9000多根智慧合杆,如城市的“末梢神经”,集成显示屏、摄像头、雷达、无人机起降平台等多元设备,实时采集人、车、物、环境等多维数据,逐步替代传统路灯、监控和通信杆塔,织就一张覆盖主城区的智慧感知网络。

  “智慧合杆不仅是照明工具,更是城市感知网络的锚点。”河南垂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武志强如此形容。一根智慧合杆,集成了信息屏、视频监控、一键报警、Wi-Fi热点及上百类传感器,通过传感网、通信网与算力算法网络,实现对城市运行要素的实时感知,为智慧治理打下坚实数据根基。

  物联感知系统为交通装上“感知触角”。借助实时回传的全要素交通数据,红绿灯不再是机械定时的装置,而是能够随交通流动态调整的“智慧指挥官”。在兴鹤大街、泰山路等主干道,自适应信号灯可实时感知路口车辆排队长度,自动优化绿灯时长。车多则延,车少则短,有效避免空放,提升通行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通过雷视拟合与数字孪生技术优化,兴鹤大街在高峰时段的平均行车时间从25分钟缩短至13分钟,主干道平均车速提升35%。

  “找车位绕三圈”的困扰正成为历史。在兴鹤大街等重点路段,智能停车系统通过地磁传感器实时采集空车位数据,并同步推送至智慧屏及导航APP,车主平均寻位时间缩短60%,有效缓解因寻车位导致的交通拥堵。

  与此同时,AI算法也在悄然治理违停现象。一旦有车辆占用消防通道或禁停区域,智慧合杆的摄像头迅速识别,信息实时推送至城市事件中心,由交警部门及时处置,构建“感知—预警—处置”的管理闭环。

  目前,鹤壁已落地17类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智慧应用场景:红绿灯自适应配时、消防通道违停5分钟预警、内涝点位秒级响应、路灯按需调光……从“看得见”到“用得巧”,鹤壁正以科技之笔,勾勒高效、有序、温暖的出行新图景。

  社会治理

  “一屏统览”提升社会智治力

  在鹤壁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指挥大厅,一面巨型电子屏昼夜运行,宛若城市的“智慧大脑”。屏幕上实时呈现从校园周边、交通枢纽到背街小巷、医院商圈的每一个细节,2.5万路“雪亮工程”视频资源与无人机巡航系统协同作战,织就“全覆盖、无死角”的智能防控天网。

  “这里不仅是城市的‘眼睛’,更是现代治理的‘指挥中枢’。”该中心主任彭天赛介绍。在重大活动保障与应急事件响应中,该平台可实时调度各级综治单位、网格员及巡防力量,实现远程指挥、智能研判和动态预警,形成集感知、决策、调度、防控于一体的现代化治理体系。

  作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鹤壁以“城市数字底座”为理念,系统推进治理能力升级。通过建设城市运行中心,打通全市46个部门的134个业务系统,实现跨领域、跨层级精准协同,全面提升政务响应效率与群众满意度。

  “如果说‘一屏观全城’是洞察城市的‘眼睛’,那么对矛盾纠纷与社会风险的高效处置,体现的则是鹤壁治理的‘妙手’。”彭天赛说。这双“妙手”,正是该市创新的“一平台五端口”矛盾纠纷归集处理机制。

  该机制以综治平台为“大脑”,以五个数字化端口为脉络,贯通网格员上报、市民扫码诉求、警综事件接入、12345热线数据、行业系统信息,实现“多元共治、实时联动”的治理新格局。一旦发生纠纷,系统自动分派、跟踪督办,形成“接诉—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

  “网格员通过‘鹤壁智慧综治’微信小程序自主采集上报的各类矛盾纠纷、安全隐患线索,居民群众通过扫描‘淇和解纠纷’二维码反映的诉求,以及非警务类矛盾纠纷、19个市直重点部门排查矛盾纠纷的数据实时汇聚。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会将问题进行派单和督办,形成接诉、处置、反馈闭环机制,确保落实到位,形成以数治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彭天赛说。

  这一模式已在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淇滨区某小区近期发生物业纠纷,民警判断属非警务警情后,通过综治平台上报。系统即时分流至街道、社区及所属网格,5天内圆满化解矛盾,避免事态升级。

  2024年以来,该平台累计处置事件2.7万件,基本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全网联动”,将风险化解于萌芽、纠纷解决在基层。目前,鹤壁通过部署城市视频平台、物联网平台、服务目录等,支撑起全市事件协同与资源整合。融合数字城管、灾害预警、时空信息等多系统,汇聚城市感知数据,初步实现“一屏观全城、一网治全城”的治理愿景,持续书写以数据驱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篇章。

  智慧政务

  AI赋能让办事如“聊天”般轻松

  “真方便!真高效!”鹤壁市民李超然通过手机登录“鹤立办”APP,在新上线的“DeepSeekAI助手”栏目输入不动产登记咨询需求。短短几秒,材料清单、办理地址、咨询电话等信息精准呈现。以往需专程赴政务大厅排队咨询的事项,如今在指尖轻松完成。

  今年2月,鹤壁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在“鹤立办”APP接入DeepSeek智能助手,提供7×24小时互动问答,“即问即答”成为智慧服务新常态。记者实测发现,无论是办理社保、公积金,还是申请营业执照、不动产权证,DeepSeek助手均能准确回复,让群众告别反复咨询、材料遗漏的困扰。

  在鹤壁市政务服务中心自助服务区,市民张乐正在查询营业执照办理流程。“以前窗口排队动辄半小时,现在30秒内就能拿到完整指引,”他指着屏幕上清晰的步骤感叹,“这种问即有答的体验,减少了等待的焦虑,多了办事的顺畅。”

  支撑这场变革的,是鹤壁智算中心本地化部署的DeepSeek大模型。该系统已构建242个高频事项知识库和119个常见问题库,通过持续学习训练,不断提升政策解读准确性、场景覆盖全面性和服务响应人性化水平。

  “接入DeepSeek后,群众获取信息效率显著提升。”鹤壁市行政审批和政务信息管理局政务服务科工作人员高渐勇介绍,智能客服通过自然语言交互、知识库动态优化与个性化推荐,构建咨询、办事、评价全流程闭环服务,大幅提升窗口效能与市民体验。

  此外,该局还整合OCR、视频办等技术,推出证照到期提醒、智能约号等新服务场景。自DeepSeek本地化部署以来,已累计为8000余人次提供咨询解答,日均使用频次稳步增长。

  “我们将推动AI技术深入审批核心环节。”该局副局长张征透露,“下一步将依托DeepSeek大模型攻坚复杂审批场景,构建具有鹤壁特色的‘高效办成一件事’体系,持续推动从‘最多跑一次’向‘一次不用跑’升级。”

  从半小时排队到30秒应答,从被动咨询到主动服务,智慧政务的每一次进化,都在真切丈量着民生幸福的温度。在这座中原小城,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遥远的技术概念,而是成为千家万户触手可及的日常美好。

  不只在鹤壁,数字化浪潮正深刻重塑着河南多地市民的日常生活。郑州市已建成投用“城市大脑”中枢系统,汇聚政务、交通、环保、应急等海量数据,实现城市运行“一网感知、一图决策、一体联动”。在交通治理方面,智能信号灯系统对主干道车流实现自适应调控,高峰期通行效率提升达30%;在民生服务领域,“郑好办”APP集成超过2000项服务事项,真正实现“一屏享生活、一码通全城”。

  今年7月,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自然资源厅联合印发《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围绕21项重点任务,明确提出要因地制宜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发展新形态,全面提升全域数字化转型的整体性、系统性与协同性,全方位推进数字河南、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建设。该方案的出台,标志着中原大地正式掀起一场以数字化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深刻变革。

  从郑州这样的区域中心,到鹤壁等特色鲜明的城市,一场以“数据驱动、智慧引领”为特征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新实践,正在河南全面推进。

  记者手记

  解码中原小城的智慧突围之路

  □本报记者 陈晨

  在中原腹地,一座人口不足200万的中等城市,正以惊人的加速度书写着数字化生存的新范本。鹤壁的实践证明:当传统基建遇上数字基因,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空间也能生长出智慧生命的肌理。

  这场变革始于顶层设计的革新。通过构建“感知—决策—执行”的有机循环体系,鹤壁让城市运行状态获得前所未有的可见性,政务数据的跨部门流动,打破了信息孤岛的桎梏,“五觉协同”赋予城市实时感知与快速响应的能力。这种从“看见”到“看懂”的质变,正是智慧城市从概念走向落地的关键密码。

  数字技术赋能基层治理展现出强大效能,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判。市民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感受到城市治理的人文关怀。这种“效率革命”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奏,正是智慧城市的应有之义。

  鹤壁的实践为同类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转型样本:顶层设计需兼顾前瞻性与实操性,避免陷入技术堆砌陷阱;数据治理应注重开放共享与安全可控的平衡;场景创新要聚焦市民刚需,实现从“技术展示”到“价值创造”的跨越。智慧城市的终极目标,不是让城市更“聪明”,而是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更幸福。

  从“煤城”到“数城”的蜕变仍在继续,鹤壁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形成双轮驱动,当数字技术与人文关怀实现深度融合,每一座城市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进化之路。这或许就是鹤壁带给中国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最大启示——在数字文明的浪潮中,每个城市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