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河洛文化 森罗万象

2025-09-10大河网-河南日报

隋唐洛阳城定鼎门及天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张怡熙 摄

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涛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宋亚猛 摄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外景。刘冰 摄

嵩岳寺塔,位于郑州市登封嵩山南麓峻极峰下嵩岳寺内,是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组成部分。本报资料图片

  “在王朝时代,洛阳盆地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史称‘五都荟洛’。将眼光放大到整个河洛地区,古都名城更多,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遗址、虢国上阳城遗址等都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本报记者 方舟 陈学桦 张体义

  河洛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以“河图洛书”为标志,以夏商周文化为主干,以汉魏唐宋为内容,以古都洛阳所凝聚的文化精华为核心,以“河洛郎”为特征,文化传承范围广泛,文化内涵不断丰富延伸。有专家这样概括河洛文化。

  一

  9月5日,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吴涛对记者说:河洛文化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延续至今的河洛地区文明发展的总和,森罗万象,我们不能一句话界定河洛文化是什么,但可以向读者介绍河洛文化主要有些什么。

  9月5日至6日,裴李岗时代与中华文明起源学术研讨会在郑州召开。裴李岗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的典型代表,以肇始文明元素最多、分布范围最广、对周边地区影响最大著称,不仅孕育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更见证了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的形成,展现出距今9000—7000年中国人类社会发展的灿烂画卷。

  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钵、大河村的彩陶双连壶、汝州阎村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仰韶文化是我国分布地域最广的史前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4700年,年代跨度长达2000多年,在中国史前时期第一次出现了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文化圈。5000多年前,由巩义双槐树遗址、郑州西山遗址、大河村遗址、荥阳青台遗址和汪沟遗址形成的仰韶文化晚期城市群,已经迈入文明社会门槛,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区域文明之一。

  龙山文化时期,河洛地区城市林立。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了小城、大城,可能与“禹都阳城”有关。新密新砦遗址是一处设有外壕、城壕、内壕共三重防御设施的大型城址,新砦城址的发现对探索夏都和夏王朝的诞生有重要意义。

  吴涛说,在王朝时代,洛阳盆地有夏都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史称“五都荟洛”。将眼光放大到整个河洛地区,古都名城更多,郑州商城遗址、郑州小双桥遗址、郑韩故城遗址、虢国上阳城遗址等都创造了璀璨的文化。

  2025年夏天,在洛阳方特项目施工现场,考古人员竟发现了1449座古墓,这些墓葬年代由西汉至明清,时间跨度超过2000年。地上是古都,地下是古墓,这就是河洛地区的“阴阳两面”。民间也流传着“生在苏杭,葬在北邙”的说法。

  2000多年前的《吕氏春秋》提出“陵墓若都邑”。凡是建都的地方,都有帝王陵墓。河洛地区古都众多,地面上遗留的、考古发掘出土的历代墓葬不可胜数。

  河洛地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墓葬有宋陵、打虎亭汉墓、虢国墓地、邙山陵墓群、恭陵、后周皇陵等。其中,邙山陵墓群是中国最大的陵墓群遗址,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被誉为“中国帝王谷”。邙山陵墓群汇集了各个时期、各种类型的古代墓葬数十万个,因古墓密集,传言“无卧牛之地”。洛阳古墓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以及位于新安县的千唐志斋博物馆都成了游客寻幽的热点。

  吴涛说,墓葬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墓室的建筑结构、壁画内容、砖雕纹饰等,生动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貌、审美观念和精神信仰。

  二

  “河洛古代思想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核心。中华先哲在河洛地区的哲思,不仅奠定了河洛文化在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当代中华文明,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吴涛说。

  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影响最深远的学术流派,孔子虽然是儒家的开创者,但儒家的源头却要追溯到周公。周公是西周礼乐文明的主要奠基者,周公营造洛邑、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入周问礼”。孔子与老子在洛阳的相会,无论是对于中国思想史还是中国文化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儒学与河洛地区关系最密切的是秦汉时代,洛阳太学则是两汉儒学的重镇。东汉太学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书写了空前的辉煌,影响深远。宋明理学更是离不开河洛文化的滋养。有学者总结道:儒家学说起源于洛阳,道家学说诞生于洛阳,佛家学说首传于洛阳。

  《诗》《书》《礼》《乐》《易》《春秋》,被称为古代的六经,六经等中华元典的形成与河洛地区关系密切。

  老子骑牛西去,白马驮经东来。宗教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本土的道教发生发展于河洛地区,并带给河洛文化深刻影响。外来的佛教不仅最早在河洛地区落脚,并且在这里开启了其中国化历程,最终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嵩山儒释道和谐共处、和谐发展。据统计,嵩山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处,世界文化遗产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包括8处11项历史建筑。除却地理形胜之外,嵩山作为文化交流的十字要冲,在民族文化心理的版图上留下了儒释道融汇的深深印记。

  中国是诗的国度,河洛地区是文学的沃土。吴涛介绍,《尚书》中的不少篇目,《诗经》中的诸多诗篇,代表着河洛文学的最初成就。汉代辞赋、建安文学、魏晋文章、唐诗宋词,成就了河洛文学的辉煌。其他艺术门类如音乐、舞蹈、书法、绘画、雕塑、曲艺等,都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留下了最为光彩夺目的一笔。

  河洛地区(河洛文化圈)也是中华姓氏的主要起源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深深地扎在河洛大地上。由于历史上的战乱动荡,中原人曾五次大举南迁,伴随着“河洛郎”的脚步,河洛文化实现了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9月7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白露。二十四节气是农耕文明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河洛地区则是二十四节气的重要发源地和实践地。

  吴涛强调,河洛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河洛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更是我们共同的财富。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