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共话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

2025-09-10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9日,河南省政协十三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开幕,围绕“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协商议政。8位委员围绕议政主题作大会发言。

  胡广坤: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统筹推进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主任胡广坤发言时说,近年来,我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让人才“第一资源”激活创新“第一动力”,推动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一体化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统筹协调机制不健全、资源一体配置机制不完善、产业牵引一体改革机制不配套、政策协同推进机制不完备等亟须解决的问题。建议:强化顶层设计,统筹推进一体改革;优化资源配置,统筹推进深度融合;突出产业牵引,统筹推进协同联动;构建激励机制,统筹推进任务落实。

  尹洪斌:强化系统谋划 统筹推进我省教育科技人才产业政策协同

  省政协委员、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尹洪斌代表省科学技术协会发言时说,近年来,我省积极开辟政策协同路径,初步搭建了政策协同制度框架。但仍存在政策统筹协调机制亟待健全、政策顶层设计有待强化、政策供需结构性不足有待修正、政策协同评价机制有待构建等问题。建议:健全统筹机制,构建全省政策协同体系;围绕产教融合,强化教育政策对科技、人才、产业的引领作用;完善创新链条,夯实科技政策对教育、人才、产业的支撑作用;坚持人尽其才,提升人才政策与教育、科技、产业的适配性;聚焦产业导向,实现多领域政策精准落地;健全考评体系,建立政策协同闭环机制。

  罗永松:加强政策协同 提高产教融合适配度

  省政协常委、民盟河南省委会副主委罗永松代表民盟河南省委会发言时说,我省职业院校在高等院校占比超过65%,在“7+28+N”产业链群中,一线技术技能人才70%来自职业院校,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但仍存在政策实施与协同适配性不足、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适配性不强、办学能力与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适配性不足、贯通培养体系与高质量充分就业适配性不优等问题。建议:构建多维协同的政策适配体系;打造供需精准的人才适配体系;优化产学研用的保障适配体系;健全质量导向的就业适配体系。

  苗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路径

  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副主委苗琛代表九三学社河南省委会发言时说,当前,我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面临底层构架不稳、转化链条不畅、主体协同不足的现实矛盾,亟须构建需求牵引研发、研发驱动产业、产业反哺创新的良性生态,让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真正转化为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建议:自设学科交叉专业,构建未来技术科研“大兵团”;推动“产业教授”制改革,重塑学术与产业双向流动的人才生态;加强中试基地体系建设,构建全链条赋能企业转型升级的基础设施。

  胡汉阳:强化综合保障 营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优良生态

  省政协常委、省工商联主席胡汉阳代表省工商联发言时说,近年来,我省围绕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发展持续发力,构建起基础扎实、协同初显、要素集聚的生态体系。但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仍存在体制机制壁垒突出,生态协同存在障碍;资源配置结构失衡,生态基础有短板;协同创新效能不足,生态循环存在堵点等问题。建议:一是加强系统谋划,构建全域协同的制度生态。二是强化要素供给,构建供需匹配的支撑生态。三是提升协同效能,构建产业引领的循环生态。

  赵学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资源深度融合和一体配置

  省政协常委、郑州市政协副主席赵学庆发言时说,中共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重要部署。郑州市近年来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市教育、科技、人才资源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但仍存在体制机制障碍仍需破除;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较少;科技创新能级有待提升;要素一体配置效率不高;协同创新体系有待完善等制约因素。建议: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加大一体统筹力度。二是创新融合方式,提升一体发展能级。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一体协同效能。四是构建人才生态,强化一体联动效应。五是强化保障协同,夯实一体发展根基。

  王洪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支撑体系 提升高校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效能

  省政协常委,河南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王洪彬发言时说,科技成果转化是驱动创新发展的核心引擎。近年来,河南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了“政策牵引—主体协同—服务支撑”的转化生态。但是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我省高校仍存在产学研用融合不够,成果供需存在错位;转化政策衔接不畅,落实成效有待加强;技术转移力量不足,服务链条存在堵点;转化生态不够完善,实践路径尚需打通;校企流动机制不畅,人才互动难以落实等深层次问题。建议:一是健全校企协同机制,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二是加强政策体系协同,强化科技转化实效。三是实施人才培育工程,壮大技术转移队伍。四是优化转化承载体系,贯通产业转化路径。五是健全人才流动机制,畅通人才双向互动。

  宋晔: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推动科技人员在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省政协常委、新乡市政协副主席宋晔发言时说,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持续细化完善有利于转化的职务科技成果评估政策,有效提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质量与产业化水平,成功推动一批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并形成产业。但在实践中仍存在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突破,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机制需要进一步明确,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等问题。建议:一是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二是探索多元化赋权机制。三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方案。(祝传鹏 刘远/文许俊文/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