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万米高空遇“知音”:一段豫哈医患佳话的温暖揭晓

2025-09-11大河网

大河网讯 近日,在郑州飞往哈密的航班上,一场偶然交谈,让一段跨越2000公里的医患深情浮出水面:60岁的癌症患者韩桂香激动地向身旁乘客讲述抗癌经历,反复念叨“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我”——她口中的“他们”,正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医疗团队,而这场偶遇的倾听者,恰好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援疆干部姚侃。

偶然相遇:机舱里的“豫哈情”

近年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市已成为闪亮的“金字招牌”。9月4日,在郑州至哈密的航班上,姚侃与同行乘客韩桂香闲聊时得知,这位哈密退休老人是一名子宫内膜癌患者,自今年3月确诊以来,她已往返豫哈两地6个月,在手术、化疗与复查的煎熬中,也收获了无数温暖。

“他们一次又一次开导我、帮我,对我这个外乡人关怀备至,让我在他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我想这就是‘豫哈情深’。” 韩桂香朴实的话语里满是感激,没有豪言壮语,却让整个机舱萦绕着感动。

精准照护:拆解患者的“痛苦方程式”

韩桂香反复提及的,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王悦、护士长李晨阳及团队。今年3月,确诊消息如晴天霹雳让她陷入绝望,跨越2000公里来豫求医后,这里的医护人员成了她的“希望之光”。

王悦主任从初诊时的细致问诊,到手术中的精准操作,再到术后制定详细预后计划,每一步都让她感受到专业力量。

护士长李晨阳更是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每一个化疗周期里都给予韩桂香极大的心理支持和生活照顾。

“4月化疗时病床紧张,李护士长特意帮我调整床位,还拉着我的手说‘阿姨,咱们一起扛过去’。”韩桂香的回忆里,满是医护人员的暖心细节。

“韩阿姨,我听说您来自哈密市,那里的瓜果特别有名,您一定很想念家乡的味道吧?”

“是啊,哈密市的瓜甜,葡萄也香。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老姐妹们去果园里摘果子,可现在……我这病,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化疗太难受了,我真怕自己熬不过去。”

当韩桂香说到内心的恐惧时,李晨阳总会拉住她的手,轻声安慰。

李晨阳深知,此时的韩桂香需要的不仅是药物治疗,还需要心灵的抚慰。于是,她决定以叙事护理的方式陪韩桂香一起驱散阴霾。

“每一次倾听,都是对她内心世界的一次探寻。我梳理出她的三层困境:身体上,化疗副作用带来的痛苦让她难以承受;精神上,疾病预后的不确定性,引发了她强烈的焦虑与绝望;环境上,远离家乡的孤独感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感,加剧了她的心理负担。”李晨阳说道。

针对这些困境,李晨阳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一样,开始逐步拆解韩女士的“痛苦方程式”。

在身体层面,李晨阳详细为韩女士讲解了化疗副作用的应对方法。比如,少食多餐、清淡饮食,可以缓解恶心;适度活动,能帮助改善食欲,同时请医生协助她调整辅助用药方案,减轻不适。

在疾病认知层面,李晨阳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她解释子宫内膜癌的治疗进展,告诉她目前的化疗方案是经过循证医学验证的有效手段;介绍其他患者的康复案例,帮助韩女士树立治疗的信心。

在环境适应层面,李晨阳发动科室的护士们多与韩女士交流,分享郑州的风土人情,让韩女士感受到异乡的温暖,同时鼓励她与家人视频通话,缓解对家乡的思念。

正是这种全身心的投入,让韩桂香在治疗中始终保持着信心与希望,也让跨越千里的医患情谊悄然绽放。

重燃希望:从“绝望患者”到“暖心长辈”

在一次次的交流中,韩桂香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疾病的关系,她不再将癌症视为“判了死刑”,而是看作一场需要与医生共同面对的“战役”;她不再将化疗的痛苦视为“熬不过去的坎”,而是看作“走向康复的必经之路”。

“护士长,你说得对,我不能就这么倒下。我还想回去看看哈密市的秋天,那里的胡杨林可美了。等我好了,我给你们寄哈密瓜!”

韩桂香的精神状态一天天好转,开始主动配合治疗,甚至会在护士查房时,笑着问:“今天有没有什么好消息告诉我呀?”

她食欲不振的情况也有了改善,已经能吃下小半碗饭了,晚上也能睡个安稳觉了。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开始主动关心同病房患者——看到年轻姑娘因化疗哭闹,她会像长辈一样安慰:“别怕,有这么好的医生护士,咱们一定能好起来。”

今年7月,第四次化疗结束出院前,韩桂香给河南省人民医院妇科医护团队送来了感谢信:“你们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暖了我的心。在我最绝望时,是你们让我重新看到希望,你们是最美的生命守护者……”

“韩阿姨的故事,是我们工作的缩影。”李晨阳说,“人文医学从不是口号,而是蹲下来倾听患者的痛苦,陪着他们一步步走出低谷。”这段跨越豫哈的医患情,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却用真诚与关怀书写了最温暖的生命篇章。(杨露露 曹聪 崔冰心)

编辑:祝萍  审核 :刘杨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