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六个一”架构跑通了,河南日报社系统性变革有新招

2025-09-12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原标题:河南日报社以“六个一”架构探索系统性变革

  改革重塑党媒优势实干力推多元转型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明娟

  9月3日,万众瞩目的九三阅兵仪式上,国旗护卫队升旗手张威备受关注。河南日报社原创作品《13双破的手套藏着每天的努力,河南小伙儿张威再次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五星红旗》全网传播量突破6800万。这一传播佳绩,正是河南日报社以系统性变革破解发展难题、重塑党媒核心优势的生动实践。

  作为拥有76年历史的省级党报,河南日报社已成长为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省级党媒第一方阵的文化集团、产业集团。面对新形势下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的深刻调整,该社锚定“变‘一张纸’为‘一张网’配置核心资源、以‘一报一平台’为建设重心、以‘一中心一公司’为实践路径”的“六个一”架构,坚持“影响力变大”与“影响力变现”双轮驱动,探索出一条具有河南日报特色的党媒系统性变革之路。

  从“一张纸”到“一张网”

  重构资源配置逻辑

  “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首要解决的是破除思想藩篱,主动顺应逻辑原点的根本性转变。”河南日报社社长刘雅鸣日前在接受《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报社围绕“一张纸”配置资源的传统模式虽积累了深厚基础,但纸媒思维惯性已成为转型攻坚的突出障碍,“绕来绕去还是写多少文稿做多少个版,若仅停留在修修补补的局部调整,必然难以跟上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步伐”。为此,河南日报社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推动资源配置逻辑从“一张纸”向“一张网”全面转型,努力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

  组织架构重塑是转型的首要突破口。该社打破传统纸媒形成的部门壁垒与媒体界限,将人财物等核心资源配置重心全面转向互联网主阵地,构建“四大协同体系”:以大河云为中枢的指挥调度体系,实现全社融媒生产的统一指挥、统筹协调;以各垂类中心为支撑的内容生产体系,聚焦专业领域深耕细作;以“一报一平台”为核心的发布传播体系,打通多元渠道矩阵;以技术中心为依托的数据支撑体系,为融媒生产提供智能化保障,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一体化运作格局。

  采编流程再造同步深化。针对以往媒体间“各自为战”的块状生产弊端,该社建立统一的策(划)、采(访)、编(辑)、审(核)、发(布)、传(播)、反(馈)的链式生产模式,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更有效破解了内容冗余、内部竞争等问题,实现生产效能与传播效果的双重提升。

  考核机制优化提供制度保障。河南日报社构建与现代传播体系相适配的全媒体传播评价体系,出台社长总编辑传播大奖激励办法,设立传播力冲榜、重大主题报道、三方平台发展等专项奖项,充分激发采编队伍创新活力;推行“双强传播”效果考核机制,突出用户认可度与社会影响力导向,以科学考核引领转型实践。

  建设“一报一平台”

  打造核心传播载体

  河南日报社系统性变革明确提出,将“一报一平台”建设作为核心抓手,通过党报品牌提质与自主平台赋能,重建与广大用户的深度连接。一报,就是新时代党报,《河南日报》的品牌,要高高举起、持续擦亮;一平台,就是全新的顶端新闻客户端,要着力打造自主可控、技术驱动的智媒平台。

  对此,刘雅鸣有个形象的比喻:“互联网时代,不能主战场已经转移,我们主力军还在这边没啥人的地方‘自嗨’。过去影响力只有报,如今影响力在全网,新时代打造一流党报,必须报端一体、错位发展,才能在融合传播中更好发挥‘报’的效能。”

  今年2月,《河南日报》启动改版升级,以“打造新时代思想纸、观点纸、标注纸、收藏纸、稀缺纸”为定位,聚焦“厚植理论评论、深耕精品垂类、做强人文与理论周刊”三大方向,着力提升内容的权威性、专业性、深度性与实用性,增强全媒体时代党报的阅读价值与传播力。改版后的《河南日报》在春日里甫一亮相,就吸引了各方关注,并在重大主题宣传中亮点频出,获得社会广泛认可,进一步巩固了省级党报思想舆论主阵地地位。

  在做强纸媒核心优势的同时,河南日报社将顶端新闻客户端建设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持续推进迭代升级,坚持“报端联动、以端为先”,推动全社采编力量向互联网、移动端全面转移。作为“一报一平台”的移动端核心载体,顶端新闻深耕本土资源,强化在地化服务,通过“一端百面”工程构建省市县三级媒体“一张网”,推动区域媒体从松散合作向互联互通的融媒生态跃迁。

  今年4月在河南新安举办的第九届中国樱商大会上,顶端新闻依托“一端百面”传播矩阵,构建“创意内容生产+党媒矩阵联动+商业平台共振”三级传播模式,实现“破圈”传播,热搜话题阅读1330余万,全网传播量超1.07亿。“‘一端百面’工程的技术模型历经10余次迭代优化,业已形成‘省级引领、跨省拓展、县域深耕’的合作格局。”顶端新闻总编辑朱琨介绍,目前顶端新闻正加速向“传播+服务+治理”综合平台转型,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基层治理数字化升级,推动媒体价值与公共服务效能协同提升。

  打造“一中心一公司”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必须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若无法推动影响力持续转化变现,转型便不算真正成功。”今年以来,刘雅鸣等报社党委一班人多次就垂类全媒体中心建设密集调研、座谈交流,凝聚共识,探索路径。推进垂类中心建设成为破解这一命题的关键抓手,创新推出的“一中心一公司”运作模式,实现了“内容传播力提升”与“资源价值转化”的一体化发展。

  “中心是解决影响力变大的问题,公司则是解决影响力变现的问题,二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力。”河南日报社副总编辑万川明解释,该模式下的垂类中心兼具“内容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三重属性。在他看来,垂类中心建设不但有效助力河南日报社传播能力提升,而且深度链接各类资源,唤醒了报社沉睡资产,吹皱改革一池春水。

  目前,河南日报社已成立的两大垂类全媒体中心取得阶段性成效。

  财经全媒体中心整合河南日报产经新闻部、财经新闻部、大河财立方等机构资源,打破组织壁垒,推动采编流程、传播推广、产品服务、经营模式、考核考评“五个一体化”深度融合。该中心创新设立产业链工作室,组织记者深度参与全省产业链建设,与行业主管部门、产业联盟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先后策划举办河南省工业设备更新政策宣贯暨产融对接会、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大赛,并承办豫粤产业链合作交流对接、河南·长三角产业转移对接等省级重大活动,将财经全媒体服务能力延伸至深圳、上海等一线城市,实现新闻传播与产业服务的有机结合。

  三农全媒体中心以“豫农优品”公用品牌建设为核心,整合三农新闻部、《河南日报农村版》、河南日报三农实业公司资源,打通传播、品牌打造、销售各环节。除承办豫农优品出口贸易洽谈会、推出河南农业品牌特刊外,该中心还打造“报业三农优选”直播平台,建设“豫农号”微信公众号及小程序商城,实现从农产品品牌宣传到市场销售的全流程服务,助力河南优质农产品拓宽市场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时政、法治、区域、健康、文化等垂类中心建设。”河南日报社总编室主任屈芳表示,通过垂类中心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将进一步提升河南日报品牌价值,拓展“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全案服务能力,推动报社从传统内容生产者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型。

  从资源配置逻辑的根本转变到传播载体的体系化升级,再到体制机制的创新性突破,河南日报社以系统性思维携手下好“一盘棋”,不仅在重大主题宣传中持续打造传播亮点,更在媒体融合深水区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为省级党媒高质量发展进行了有力探索。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