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岐黄筑峰 又启新篇

2025-09-15大河网-河南日报

  国医大师丁樱通过“专家云诊室”和患者视频沟通病情。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研发的院内制剂。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目前边建设边运行,已开诊1年,包含内外妇儿全专业,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辐射带动周边区域。 本版图片均为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马愿

  9月10日,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南中医一附院”)国医大师、主任医师丁樱打开“豫中一”远程诊疗小程序,轻点视频通话,远在新疆的10岁患者小吴(化名)便开始了线上复诊。“以前复诊还得坐很长时间火车来郑州排队,现在在家就能线上约专家号进行复诊了。”小吴的父亲感慨道。

  这个看似寻常的就医场景,背后是一场中医药服务的深刻变革,更是河南中医一附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一年来最生动的民生注脚,也是其高质量发展的见证。

  作为河南中医一附院“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自2024年国家医学中心启动建设以来,这家有着72年历史的中医院,如何扛起“国家队”的使命担当?记者深入河南中医一附院,探寻学科发展的新路径、解码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新样板、推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的新布局。

  攀峰

  聚焦优势,推动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

  “在省里的几个大医院来回折腾近一个月,都没看好我家孩子的病,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几服中药和一点西药就看好了。”近日,王先生一家激动地为河南中医一附院儿科门诊送去了锦旗,上书“妙手仁心祛重疾”。

  一个月前,王先生的孩子进行常规体检时,血常规结果显示血小板值比较低,后来被医院确诊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全家到处寻医问药,使用多种药物,还进行了骨髓穿刺,血小板值也没恢复,当时都有点崩溃了。”

  在亲戚的推荐下,王先生带着孩子来到河南中医一附院儿科门诊。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河南中医一附院党委书记、岐黄学者任献青带领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诊疗。“根据患儿病情,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5天时间,王先生孩子的病就治好了。

  送锦旗、挂匾额、写感谢信……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儿科门诊,这种温馨的画面时常出现。多年来,儿科已发展成为河南中医一附院的王牌科室,针对儿童过敏性紫癜、肾病综合征、孤独症、儿童脑瘫、病毒性肺炎等儿童重大、疑难、多发疾病都形成了科学、规范、有效的诊疗方法。

  任献青介绍,医院儿科是国家医学中心核心建设方向之一,未来会在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上协同发力,引领全国中医儿科发展。目前,已发布全国儿童呼吸道感染中医防治方案、儿童紫癜性肾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两项。

  建设国家医学中心,河南中医一附院聚焦儿科、呼吸、慢病防治三大主攻方向,构建起多学科协同发展“高峰”体系。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主攻方向“战略地图”清晰展示着系统性布局:创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儿童肾病、脑病中医药临床和康复研究中心;呼吸方向努力建成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面向国家四大慢病防控需求,构建慢病防控中西医结合模式。

  “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要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任献青表示,医院构建优势学科引领、多学科协同、全链条发展的模式,做大做强重点学科、专科,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学科专科群。

  目前,河南中医一附院拥有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9个国家中医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6个国家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以及13个国家中医优势专科。

  在高水平学科(专科)引领下,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将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学科能力不断提升。重点病种中医儿科、中医呼吸、中医疫病学术影响力位居全国前列,中西医结合学科获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一系列深受公众信任的专科和学科群,不断满足公众的医疗和健康需求以及解决疑难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问题。

  “我们还将通过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持续解决一些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治疗难题,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医疗服务。”任献青表示,努力把医院建设成为推动区域卫生健康事业和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育峰

  守正创新,打造高水平科研创新高地

  打开河南中医一附院官网,点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从2024年2月到今年9月已经有15项科技成果赋权及转化情况公示。

  健脾开胃消食丸处方转化、中药饮片智能调剂关键技术转化、离体心肌组织灌注实验系统专利转化……从名老中医经验方到院内制剂,再到关键技术,各项成果不断涌现,这只是河南中医一附院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我院聚焦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及河南中医药大学‘双一流’创建需求,专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鼓励科研人员围绕攻关清单,积极开展有组织、有规划的新药和医疗器械研发及成果转化工作。”河南中医一附院院长王海峰表示。

  国家医学中心获批以来,河南中医一附院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完成成果转化11项,正在签订转化合同2项,正在商谈转化项目6项;与康缘、翔宇、羚锐等13家企业签订院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中药制剂的新药、中医特色设备的研发。

  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度”,源于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对河南中医一附院提出更高要求。在医疗方面,要提升中西医结合重大疑难、急危重症防治能力,瞄准更高、更前沿的领域开展基础研究以及成果转化。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河南中医一附院在开展科研时,既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收集整理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也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阐释中医药作用机理。

  “比如我们聚焦重大呼吸疾病慢阻肺、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持续下降、反复急性加重、病死率高等国家难题,集中布局循证研究、中医特色技术、中药创新药物、中医医疗器械、基础研究等5个攻关领域,打造国内先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呼吸疾病中医临床和研究中心。”王海峰介绍。

  科研成果转化的“加速度”,源于人才体制机制的创新。医院建设全国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心,搭建“引—培—考—用—评”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定向培养、输出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人才,打造中医药领军人才培养高地,建成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培训和输出基地。

  国家医学中心获批以来,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扩大,新增岐黄学者1名,省级各类人才17名、创新团队2个,4人任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五五”规划教材主编。

  科研创新也取得新突破,2024年以来,立项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4项、课题1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牵头发布临床诊疗指南9项,获省部级奖励9项;获批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分中心。

  建高地,起高峰。中医药临床诊疗中心、仲景研发攻关中心、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评价中心、中医药公共卫生中心、中西医协同创新中心、国际交流合作中心……八大中心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已铺展开来,将带动医院实现“医教研防管”全方位的提升,辐射带动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水平的提升,为一亿河南人的健康“兜底”。

  惠峰

  资源下沉,提供“家门口”优质医疗服务

  近日,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商丘医院(商丘市中医院)远程会诊中心内,当地医生正与河南中医一附院专家进行视频连线。河南中医一附院的专家仔细查看上传的影像资料,与当地医生讨论患者病情。“从影像上看,问题不大,只需要调整一下药物的用量就可以了。”不到半小时,一场跨越200多公里的远程会诊顺利结束。

  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已成为常态。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以来,河南中医一附院通过“互联网+”的方式,构建了覆盖全国的远程医疗网络,让优质医疗资源“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河南中医一附院互联网医院“豫中一”正式上线。“互联网医院不是简单地把问诊搬到网上,而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从线上问诊到报告传输、药品配送的全流程闭环,把优质中医资源延伸到患者家中,让诊疗更方便、更连贯。”河南中医一附院党委副书记董新刚说。

  截至目前,“豫中一”平台注册用户历史累计问诊159万人次,开具处方88万单,单日最高接诊量接近1万人次,服务覆盖全国及海外旅居华人等。河南中医一附院实现远程医学中心与河南省远程医疗平台对接,构建了与省内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单位以及基层医疗机构)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实现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远程医疗卫生服务。

  “国家医学中心不是‘孤岛’,而是连接各级医疗机构的‘枢纽’。”任献青形象地比喻道,河南中医一附院要成为中医药服务的高地,辐射基层的“灯塔”。

  2023年12月,在河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商丘市人民政府与河南中医一附院正式签约。

  在河南中医一附院商丘院区,一项项新技术不断落地、一个个专家团队纷纷入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初显成效。2024年外转诊量同比2023年降低21.87%;周边患者来院就诊人次增长41.67%。

  2024年9月,河南中医一附院东院区开诊。开诊后,区域外就诊患者占比42.47%,三四级手术比例70%,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东院区经常有国家级大专家来坐诊,解决了我们看病难的问题。”中牟县居民刘女士对河南中医一附院东院区的开诊感触很深,“现在很多周边人都来这里看病。”

  河南中医一附院依托人民路院区、龙子湖院区和东院区,形成了“一院三区”的发展格局。

  一年来,河南中医一附院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平台,深耕中医药优势领域技术创新,不断突破诊疗技术瓶颈,逐步探索解决医疗领域“卡脖子”难题;同时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为纽带,输出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群众身边,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双中心”建设齐头并进,让医院综合实力迈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我们将继续抓好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为目标,推动学科建设迈向新高度,探索中医药现代化的新路径,加快‘双中心建设’,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医院攀高峰、登尖峰。”任献青表示。

  赓续千年仁心,犹带杏林新露。今朝岐黄,将继续在中原大地谱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国家医学中心获批以来

  高层次中医药人才队伍持续扩大

  ◎新增岐黄学者1名

  ◎省级各类人才17名、创新团队2个

  ◎4人任全国中医药行业“十五五”规划教材主编

  2024年以来

  科研创新也取得新突破

  ◎立项科技部重大专项项目4项、课题15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项

  ◎牵头发布临床诊疗指南9项,获省部级奖励9项

  ◎获批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分中心

  2024年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商丘院区

  ◎外转诊量同比2023年降低21.87%

  ◎周边患者来院就诊人次增长41.67%

  2024年9月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开诊。开诊后,区域外就诊患者占比42.47%,三四级手术比例70%,一体化管理成效显著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