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无絮杨树、牡丹新品种,河南发布“十四五”林业十大科技成果

2025-09-16大河网

大河网讯 治理“四月飞雪”——杨柳飞絮的“豫雄1号”杨树,适合切花且与“高档化”消费市场接轨的“华紫”牡丹良种,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9月16日上午,“林草科普河南行”暨全省林草科普月活动召开,现场发布了河南省“十四五”林业十大科技成果。

大河网记者了解到,河南省“十四五”林业十大科技成果涉及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金银花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发、牡丹远缘杂交新品种等方面。

河南省林业局科技处一级调研员李永成现场发布十项成果,具体名单如下——

一、 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

 由河南农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速生抗病泡桐良种选育及产业升级关键技术”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针对泡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遗传信息平台缺失、良种匮乏及产业技术落后等问题,团队历时20余年协同攻关,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完善的泡桐遗传信息平台,阐明了泡桐速生和丛枝植原体抑制泡桐先天免疫反应分子机制,首创了泡桐定向育种新方法,选育出4个速生抗丛枝病泡桐良种。近年来,泡桐良种在河南、山东和安徽等6省推广种植3.59万公顷,良种推广及桐木加工等新增产值12.88亿元,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二、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

由南阳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的“楸树和闽楠等乡土珍贵树种育种体系创新与应用”获202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针对楸树和闽楠两类树种野生资源稀少并片段化分布、群体遗传变异规律不清、繁育难,无法沿用松杉杨桉常规育种体系的问题,团队经持续20年联合攻关,创建了乡土珍贵树种育种及资源高效培育新体系,实现了从野生资源稀少到人工林资源存量快速提升的转变。成果应用到河南、浙江、四川等12省的国家储备林、防护林、城镇绿化等工程造林,并促进了林木遗传育种学科发展。

三、楸树珍贵用材良种选育及应用

由洛阳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楸树珍贵用材良种选育及应用”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组针对楸树种质资源良种少、生长慢、繁殖和栽培技术落后等问题,在种质资源收集、优良无性系选育、良种繁育、高效繁殖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构建了以种质创新为基础、杂种优势利用和远缘杂交技术为核心的楸树杂交遗传改良培育新体系,解析了楸树高质量基因组与群体遗传变异规律,阐明了楸树重要育种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突破了楸树高效繁育、早期速生、异龄混交、林农间作等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了我国楸树良种化利用水平和杂交育种繁殖栽培技术水平。

四、金银花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金银花产业化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第十二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通过研究团队的协作,建立了以药效利用为目的的良种选育指标体系,选育出“金丰1号”、“封花1号”2个金银花良种。创建了金银花栽培技术体系,实现了栽培标准化和管理集约化。阐明了金银花干燥过程中绿原酸、木犀草苷等活性物质保存的机理与优化设备参数,推动了金银花干燥速率和品质的提升及精深加工产业发展。研发了3种智能型烘干系统及多项新型设备,解决了现有烘干工艺中效率低、运行成本高等问题。该成果已在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推广应用,近三年新增经济效益15.92亿元,新增利税10.35亿元,培养技术骨干2500余人,新增就业岗位3.5万余个,有力促进了产业的提质增效,未来发展前景良好。

五、木质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

由河南农业大学等联合完成的“木质细胞低碳增强结合关键技术”获202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人造板是全球室内装修装饰的主要材料,我国人造板产销量居世界第一。人造板90%以上使用醛类胶,成为室内装修中的最大污染源,诱发了白血病等许多重大疾病,严重危及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已是全球无法逃避的社会重大问题。在国家和企业持续支持下,项目组经近20余年的联合攻关,创新木质细胞空化预处理、木质细胞结构塌陷自增强、木质细胞原位塑化重组复合三项技术,系统创建木质细胞低碳高强结合关键技术体系,甲醛释放量降至0.006mg/m³,颠覆性实现人造板“零甲醛”释放,根治了室内甲醛污染,从根本上解决了人造板甲醛污染的百年国际难题,实现了产业迭代升级和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创造了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实施“双碳”战略提供了新途径,对推动林业产业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升级、社会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六、构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综合利用

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构树新品种培育及产业化综合利用”获2024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通过研究团队的协作,建成首个面积最大、种质丰富的构树种质资源库,培育出优良饲用构树新品种2个。研发出构树硬枝扦插诱导发根的配方,构建了幼苗移栽、合理密度、平衡施肥、刈割时间、留茬高度等构树高效栽培、割灌关键技术体系,为饲料构树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种和技术保障。通过不同的菌制剂、酶制剂及外源添加辅料的试验,研发出青贮饲料发酵菌剂和添加剂最佳组合,解决了灌木型构树全株利用率低、人工分离茎叶成本高的难题。

七、刺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良种选育及应用

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参与完成的“刺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与良种选育及应用”获202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研究团队在刺槐种质资源收集评价、多用途良种选育、高效繁育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首次系统收集了美国19个州的刺槐家系245个,国内家系395个,建立了国内首个种类最全、数量最多的刺槐种质资源库。在资源评价基础上,选育出能源型良种“豫刺槐3号”和“豫刺槐4号”,选育出速生型良种“豫刺槐5号”和“民刺1号”。上述良种耐旱耐瘠薄,对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强。首创了刺槐体胚发生体系,体胚诱导率达92.40%;发明了四倍体嫩枝扦插技术,苗木生根率达90%以上;创建了花粉控制杂交育种手段。

八、牡丹远缘杂交新品种培育与种苗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由河南科技学院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牡丹远缘杂交新品种培育与种苗高效繁育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获2021年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通过研究团队的协作,解析了牡丹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细胞学、生理学及分子机制,突破了牡丹远缘杂交育种关键技术。以种质资源发掘和远缘杂交技术应用为基础,培育晚花、新花色、长花期与长花枝远缘杂交新品种7个。阐明了酚类物质在牡丹试管苗根系发生中的作用机理,解析了牡丹体细胞胚发生机制,建立了牡丹种苗高效繁育技术体系。 该成果目前已在上海辰山植物园、洛阳国家牡丹园、菏泽中科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等全国30多家单位进行了推广示范,培育的苗木在多省市应用,据不完全统计,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近2亿元,经济效益显著。

九、“豫雄1号”杨树

由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豫雄1号”杨树获河南省审良种。该品种为美洲黑杨雄性良种。该品种是我省为数不多的省审杨树雄性品种,可用于飞絮治理,是调节现有杨树品种结构,逐步替换现有雌株的上佳选择。由于其较优的抗逆性和速生性,可用于盐碱滩涂造林或矿区修复。其抗病虫害能力强,无早期落叶病,适用于农田防护林。也可与大多数美洲黑杨杂种一样,用作纸浆材或胶合板材加工。该品种杨树已在民权、西华、洛宁、林州、济源、上蔡等地推广种植近500亩,各地试验示范林立地条件迥异,但“豫雄1号”杨在耐干旱、抗盐碱、涵养水源方面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在我省多数地区推广应用。

十、培育花卉三个良种

1.“皓月”牡丹良种

由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培育的“皓月”牡丹良种,是河南省审定良种,花色纯白、花态优美、观赏性佳,生长势强,中花品种,适宜做切花及园林观赏种植,是建立牡丹观赏园的优良品种。已在河南省宜阳县、三门峡市、南阳市等地进行了示范种植。

2.“华紫”牡丹良种

由河南科技大学等单位参与培育的“华紫”牡丹良种,是河南省审定良种,其花紫红色,花期中晚,花瓣基部有紫黑色斑块,耐日晒,生长势强、抗性强。与传统切花品种“雪映桃花”牡丹对比,花瓣质地厚硬、花枝长、花梗硬、成花率高以及整体观赏效果明显优异。培育适合切花的长茎品种与“高档化”消费市场接轨,打破日本及欧美国家技术垄断,文旅融合,打造主题公园,推动“赏花经济”持续发展。

3.“藤彩云”月季良种

由南阳月季基地等单位联合培育“藤彩云”月季良种,是河南省审定良种,为芽变品种,属藤本月季类型。适应性强,耐修剪,无秃腿现象。适宜作花球、花柱、花墙、花廊等造型,适宜河南省月季适生区。(刘瑞朝 张家祺)

编辑:申久燕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