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科技+产业”融合 河南可瞄准哪些创新点?
郑州北龙湖金融岛 新华社/图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特约观察员 张柏林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行动计划》,并定下“到202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5%以上”的“小目标”。
瞄准创新,强化“科技+产业”的融合,河南为什么要这样做?未来,还有哪些发力点?
为啥非融不可?三个难题绕不开
河南搞融合,是被现实逼出来的。
补创新短板。2024年河南研发投入强度为2.1%,虽比2021年略涨,但远低于浙江(3.3%)、天津(3.6%)。近30%规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团队,2023年规上企业利润率仅4.2%,比全国低1.1个百分点,不补创新短板,产业只能在低端徘徊。
升级传统产业。河南传统产业占比超60%,钢铁、化工产业能耗高、利润薄——吨钢能耗比全国先进水平高10%,行业利润率却不足3%。漯河食品业就是一面镜子:双汇改智能生产线后用工减70%,卫龙升级设备后产能涨80%,龙头企业毛利率在45%~50%;而中小厂因缺技术,毛利率不到20%,不转型就被淘汰。
承接国家战略。中原城市群要当“增长极”,黄河流域发展要“绿色优先”,需靠科技。郑州获批“未来产业先导区”,要抢占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新赛道。
家底咋样?有亮点也有短板
这两年的融合探索,河南已取得实打实的效果。
泌阳花菇不走“种菇卖原料”老路,搞“秸秆—粪便—种菇”循环技术,花菇产量占全球80%,出口额连续5年超4亿美元;靠院士工作站,做出香菇脆片、口服液等50多种产品,2024年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成为乡村振兴样板。
超聚变在郑州航空港当“链主”,带动37家省内企业打通从芯片到整机全链条;2024年华中基地产能突破65万台,带动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增长25%;液冷服务器连续两年国内销量第一,比传统风冷服务器节能40%,单台利润翻番。
“科技+产业”,河南有基础,也有短板。
创新平台搭起来了。中原科技城、27个省实验室“能扛事”;2024年全省已有2.9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科学院开放600多台仪器,帮小企业节省30%创新成本。
成果转化顺畅。“龙子湖科创路演”签约37个项目,汉威传感器寿命翻倍,舞钢钢材替代进口。
企业创新意愿较强。宇通年投入30亿元研发资金,卫华起重机卖到中东,“科技贷”年投放230亿元,帮了3800多家企业。
短板更需要正视。
研发投入太少。2024年河南研发投入1400亿元,仅为广东的五分之一,企业研发投入比例比江浙低12~15个百分点。
人才留不住。每万人中研发人员58人,不到北京的三分之一,河南培养的博士有不少“跑”到了京津冀、长三角。
好技术变产品难。中试投入比全国低40%,不少技术卡在实验室。
关键抓啥?建三大支撑体系
河南结合实际情况,可借鉴浙江、天津经验。
创新载体要“实”。借鉴浙江西湖实验室,让科研人员拿项目收益。郑州给产业研究院补助800万元,洛阳让科研人员持股30%,争取2025年建10个国家级创新中心。
中小企业要“扶”。借鉴天津“雏鹰—瞪羚—领军”培育模式,河南推广“科技副总”,选派626名专家驻企业解难题;完善省技术交易平台,目标为年交易额500亿元,设2亿元种子基金帮小企业成长。
场景创新要“活”。借鉴杭州“城市大脑”,郑州地铁尝试“5G+无人驾驶”,平顶山煤矿搞“5G+智能开采”,产能涨40%、事故降90%,形成“用得好—改得好”的循环。
融合不是零散动作,得靠体系。
产业链和创新链“拧成绳”:让天海、卫华等龙头企业列出“卡脖子”技术清单,省实验室“揭榜挂帅”。比如宇通搞固态电池研发,联合中国科学院把研发时间从5年缩到2年。2024年启动7个产业链攻关,财政投10亿元,带动企业投50亿元,不让创新“空转”。
人才和产业“绑一起”:“中原英才计划”年选80名领军人才,补贴500万元;郑州智慧岛搞“人才公寓+创业工位”,三年引进3000多位博士,让人才跟着产业走。
政策和市场“一起发力”:政策给实利,科技企业拿地便宜30%,研发费用多20%,2024年“科技助企十条”拨2.1亿元奖补3000多家企业;同时让企业当主角,别光政府忙。
“科技+产业”这场融合是攻坚战,把科技长板拉长、产业短板补齐,河南才能在区域竞争中站稳,真正从“大”变“强”。
编辑: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