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河洛文化丨大河之治 人水相依——首批黄河水利遗产河南图鉴
“‘黄河宁,天下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习近平
核心提示
黄河落天,文脉中原。在今年3月14日由黄委公布的首批20处黄河水利遗产名录中,我省嘉应观等12处入选。这些水利遗产涵盖古堤防、灌溉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时间跨度2000多年。
看水利,阅黄河。近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六周年之际,记者走进黄河河南段水利遗产,探访发生在中原大地的千年治河故事,感悟弘扬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
五龙口古代水利设施位于济源五龙口镇沁河出山口。该设施始建于秦代,明代万历年间,在沁口附近相继开挖五条水渠,形成了五龙分水之势。该设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暗渠”方式实现“隔山取水”的水利工程,也是首次利用“水流弯道”原理取水的水利工程。
人民胜利渠渠首
人民胜利渠渠首位于武陟县嘉应观镇。1952年3月第一期工程胜利竣工,4月12日举行了放水典礼,建设者们将其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成功,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
嘉应观
嘉应观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记述治黄史的庙宇,也是黄河流域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清代皇家风格建筑群。它不仅是一处重要的祭祀庙宇,更是研究古代黄河治理和水利工程的珍贵实物资料。
原阳砖坝遗迹
原阳砖坝遗迹位于原阳县官厂镇。原阳黄河堤防工程,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年)。在堤防建设和防御大洪水的过程中,原阳百姓利用当地的砖、石等材料,筑起了坚固的堤坝和护滩工程,记录了人民群众在黄河治理中的创新创造。
影唐险工
影唐险工位于台前县孙口乡,始建于1956年,全长3.44千米,共有坝岸工程43段。它不仅承载着治水护民的使命,还镌刻着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1947年,刘邓大军在以台前孙口为中心渡口的300里河段上强渡黄河,当地群众将其称为“将军渡”。
太行堤(河南段)
太行堤始建于明弘治年间。太行堤(河南段)现存新乡长垣市大车集至延津魏丘集段堤防,全长44公里。明弘治八年(1495年),副都御史刘大夏治河,在北岸筑堤一道,“起胙城(今延津)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城,凡三百六十里”,屹然如山,故曰“太行堤”。
三门峡水文站
三门峡水文站1974年1月迁移至现站址三门峡市湖滨区高庙乡坝头至今,从设站距今已有106年历史。2023年7月被水利部认定为全国第一批百年水文站。三门峡水文站属一类水文站,是三门峡水库的出库站、小浪底水库的入库站。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1960年9月15日正式蓄水,工程极大地减轻了黄河下游堤防的防洪压力。
花园口水文站
花园口水文站位于郑州市花园口镇,是黄河下游起点站,也是国家基本水文站、重点报汛站、大河重要控制站。花园口水文站1938年7月设站,几经停复,承担着向国家防总、黄河防总等单位报汛的任务。
林公堤
林公堤位于开封市西北部柳园口,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由林则徐主持修建。当时黄河在开封张湾决口,洪水围困开封城,林则徐临危受命,成功解除水患。为纪念林则徐之功,开封市人民政府于1992年4月1日,将林则徐率众修筑的堤防命名为林公堤。
开封镇河铁犀
镇河铁犀坐落于开封市龙亭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河南巡抚于谦上任后,在既有堤防设施的基础上,动员沿岸居民参与以工代赈,对开封的堤防进行了加固,并铸造了镇河铁犀。镇河铁犀坐南向北,面河而踞,通高2.04米,围长2.66米。浑身铁黑,独角朝天,目光炯炯,雄健魁梧,其背镌刻于谦所书《镇河铁犀铭》。
东坝头险工
东坝头险工地位于兰考县,地处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的险要位置。历史上,该地区多次发生黄河决口,1855年铜瓦厢决口终结了黄河七百余年向南流动的历史,导致黄河改道东北,经大清河注入渤海。东坝头险工的大部分工程始建于1949年至1957年,通过持续的抢修和建设逐步完成。
策划/张学文统筹/刘竞方舟栗方摄影/邓放插画/郑州大学美术学院王皓朱祎琳张紫旋河南日报视觉新闻中心、黄河报联合出品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