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探访黄河水利遗产丨镇河铁犀六百年:从明代“防汛神器”到黄河文化新地标

2025-09-18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近日,黄河水利委员会联合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开封镇河铁犀作为明代黄河治理工程的杰出代表成功入选。这一名录的发布标志着黄河流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迈入新阶段,也为讲好“黄河故事”、赓续治水文明提供了重要载体。

  镇河铁犀遗址园。

  六百载铁犀见证治黄智慧

  开封镇河铁犀位于开封城东北的铁牛村,为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河南巡抚于谦主持铸造,高逾两米,身铸铭文“镇御堤防,波涛永息”,寄托着古人以“犀”镇水的朴素愿景。铁犀伫立于黄河故道旁,历经洪水冲刷、战火洗礼,至今仍巍然矗立,是黄河流域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镇水神兽遗存。

  镇河铁犀。

  水利专家指出,铁犀不仅是古代镇水文化的象征,更是黄河治理史的“活档案”。其选址于黄河大堤险工段,与周边水利设施形成体系,体现了古人“防重于治”的治河理念。铁犀背部的铭文详细记载了明代河工技术、防汛制度及治理思想,为研究黄河变迁史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镇河铁犀园中的石碑。

  从镇水图腾到文化地标

  近年来,河南省文物部门对镇河铁犀实施全面保护工程,通过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档案,加装防锈蚀监测设备,并在周边建设遗址文化公园,使其从田间文物升级为集保护、展示、研学于一体的文化地标。开封市文旅局负责人表示,铁犀入选水利遗产名录后,将结合宋都水系工程开发沉浸式游览线路,让游客在触摸铁犀沧桑肌理的同时,感受黄河文化的厚重底蕴。

  游客在参观拍摄镇河铁犀。

  黄河岸边的文化宣传长廊。

  俯瞰夕阳中的黄河下游两岸。

  新闻背景:

  2025年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包括嘉应观、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泺口水文站等20处水利遗产。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