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黄河水利遗产丨洪水冲不垮 时间带不走!林则徐的黄河大堤如今成“活文物”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公布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林公堤作为黄河治理史上的重要水利工程典范,成功入选。这一名录的发布,标志着黄河文化遗产保护迈入系统化、规范化新阶段,也为弘扬黄河文化、传承治黄智慧提供了重要载体。
林公堤位于黄河河南段开封市柳园口段,由民族英雄林则徐主持修筑。1841年,黄河在开封决口,洪水围城,百姓危在旦夕。彼时,林则徐虽身处流放途中,仍临危受命主持堵口工程。他不顾个人困境,深入治水一线,与民众同甘共苦,历经艰辛,终于完成堵口,修筑了此堤。林公堤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更是林则徐治水智慧与担当精神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次入选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是对林公堤历史价值、科技价值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专家指出,林公堤的选址、结构设计和施工工艺体现了古代因地制宜、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其“以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理理念至今对现代水利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从空中俯瞰,林公堤宛如一条蜿蜒巨龙,守护着黄河岸边的土地与人民。堤旁绿树成荫,道路整洁,“黄河水利遗产林公堤欢迎您”的横幅格外醒目,彰显着它作为水利遗产的独特魅力。如今,林公堤不仅继续发挥着防洪等水利功能,还成为传承黄河文化、弘扬林则徐精神的重要载体。
新闻背景:
2025年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包括嘉应观、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泺口水文站等20处水利遗产。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