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探访黄河水利遗产丨人民胜利渠:新中国引黄第一渠 开启水利建设新时代

2025-09-18河南日报客户端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近日,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正式公布了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其中12处位于黄河河南段,位于武陟县嘉应观乡的人民胜利渠渠首成功入选。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引用黄河水的人工渠,其建设历史意义非凡。这一荣誉不仅是对人民胜利渠历史地位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在黄河治理与开发中所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力见证。

  鸟瞰人民胜利渠渠首。

  渠首闸边题写着毛体大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新中国成立初期,黄河水患频繁,沿岸人民饱受其苦。1949年华北地区解放后,党中央果断决定修建引黄灌溉济卫工程,旨在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1951年3月,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建设者们通过研究历年观测资料、走访当地群众,成功攻克了提高引水保证程度以及在松软沙地上建坚固大闸的技术难关。1952年4 月12日举行了盛大的放水典礼。建设者们满怀豪情地将其命名为“人民胜利渠”,寓意“人民的胜利”,这一创举宣告了新中国黄河治理初战告捷,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影响。

  河南省水情教育基地。

  人民胜利渠展览馆。

  毛主席视察黄河休息室。

  渠首闸作为人民胜利渠的标志性建筑,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阳光的照射下“人民胜利渠渠首闸”八个鎏金大字闪耀着光芒,闸前两边题写着毛体大字“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笔走龙蛇、矫健洒脱,彰显着人民胜利渠的重要使命与特殊意义。

  有了黄河水的灌溉,豫北地区已成为优质粮田生产基地。

  人民胜利渠的建成,彻底改变了灌区的面貌。有了黄河水的灌溉,灌区逐渐成为豫北地区有名的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原阳大米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原阳县祝楼乡也因此获得“豫北小江南” 的美誉;延津县优质小麦种植面积现已达到 95 万亩,成为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县……

  初春渠边的滩地上,盛开着桃花和油菜花。

  近年来,人民胜利渠重点打造了“两馆一闸两广场”,成为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悟黄河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激发群众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增强群众保护黄河的意识。同时也将继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向世人讲述着黄河治理的伟大故事。

  新闻背景:

  2025年3月14日,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由黄委正式对外发布。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包括嘉应观、林公堤、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泺口水文站等20处水利遗产。

  首批公布的黄河水利遗产以中下游工程类水利遗产为主,涵盖古堤防、古险工、古闸坝及枢纽工程、灌溉工程、涵闸工程、水文站、人民治黄纪念地等各类型,建设时间从秦汉时期跨越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作为千百年来黄河两岸人民群众开发治理母亲河的重要见证物,20处水利遗产具有显著的历史、科技、生态、文化及社会价值,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黄河治理理念、河工技术、工程建设的变迁,承载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