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聚焦县区一线 解码高效能治理 安阳:街巷乡隅闪微光

2025-09-19大河网-河南日报

安阳市文峰塔。 姚鸣霄 摄

安阳魁星阁静静矗立,勾勒出安宁祥和的景致。 慕亚清 摄

  编者按

  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烟火气最浓、新动能最盛的地方。翻开这组安阳县区新闻,没有宏大叙事的空泛,只有扎根土地的鲜活——或许是让居民点赞的暖心服务,是在民生方面出台的创新举措,又或是产业升级中不起眼却后劲十足的“小突破”。这些藏在街巷乡隅的亮点,看似细碎,却是安阳县区发展的生动注脚。每一个故事背后,都凝结着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与汗水,也折射出安阳各县区因地制宜、竞相发展的蓬勃态势。

  我们将这些“基层微光”汇聚成版,既是为了记录安阳县区发展的坚实足迹,更希望透过这些具体而微的实践,让读者看到基层高效能治理的温度、乡村振兴的力度,以及安阳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愿这些来自一线的故事,能为更多人打开观察安阳、读懂基层的窗口,也为县区发展的探索之路,增添一份来自群众的“灵感”。

  滑县:流动医院的新服务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临近秋分,豫北平原的清晨带着几分凉意。9月15日一早,滑县桑村乡贾金德村的巷口就热闹起来了——一辆印着“民生体检巡诊车”字样的白色车辆缓缓停下,身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搬下设备、支起桌子,像一群“行走的健康管家”,开始了一天的上门服务。

  “大爷,您慢点儿来,先坐下歇会儿,咱先测血压。”医护人员笑着迎向刚晨练回来的村民贾天同。不一会儿,贾天同的手机就收到了电子体检报告,他翻看着报告连声道:“以前去县城体检,光路上就得折腾俩小时,现在巡诊车开到家门口,查完还能当场问医生,连医保结算都不用跑第二趟,这‘流动医院’太实用了!”

  这暖心的场景,源于滑县8月26日启动的“智慧流动医院+家庭医生‘六进’”新服务模式。当天,滑县新区体育广场人声鼎沸,由中国民生银行全额捐赠575万元购置的23辆民生体检巡诊车整齐排列。随着启动指令下达,这些“流动医院”依次出发,分赴全县23个乡镇(街道)。

  作为常住人口超115万的人口大县,滑县的健康难题从一组数据中不难窥见:18万余名65岁以上老人中,85%住在农村;农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占比均超82%。“以前村里老人去县城做次彩超,得让子女请假陪着,来回大半天,慢病复查更是‘能拖就拖’。”滑县卫生健康委工作人员说。

  “正是为了破解‘看病远、检查难、慢病管不好’的困境,滑县才推出‘双轮驱动’服务模式。”滑县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徐建立说。

  每辆巡诊车都是一座“微型体检中心”。车上,快速生化分析仪、彩超机、心电图机一应俱全,能一站式做10余项基础检查;身份证阅读器、便携式打印机更是“便民利器”,村民刷身份证就能调健康档案,检查报告当场打印。遇到疑难杂症,医护人员还能通过远程系统连线县医院专家,让村民“家门口就能见专家”;车上常备的常用药,支持医保实时结算,真正实现“看病、检查、拿药、报销”一步到位。

  而与“流动医院”并肩的是滑县家庭医生“六进”服务:进机关为干部职工查亚健康,进企业给工人讲职业防护,进学校帮学生测视力,进乡村、社区开展义诊,进家庭给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上门体检——就连中医拔罐、针灸等适宜技术,也跟着“行走的医生”进了农家院。

  “这不是一次性的热闹,是要让健康服务长长久久跟着百姓走。”滑县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军华说。

  而中国民生银行挂职滑县副县长徐继峰的话更显深意:从2002年至今,该银行已累计为滑县投入帮扶资金1.5亿元,此次“流动医院”的落地,标志着帮扶从“给保障”升级为“送服务”。

  如今,在滑县的乡村道路上,白色巡诊车成为“流动的风景线”——它载着设备,也载着“行走的医生”,把健康送到家门口,把安心种进百姓心里。

  文峰区:“党群微家”的“暖心+”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以前办高龄津贴得绕俩小区跑,现在下楼进‘党群微家’,网格员手把手帮着弄,十几分钟就搞定!”9月14日,在安阳市文峰区永明路街道建安社区紫薇壹号B区,居民张大妈说起家门口的“党群微家”,话里话外全是满意。

  这个由物业用闲置房改造而来的700平方米空间,不仅解了3800多户居民“办事远、活动少”的愁,更成了文峰区用党建串起基层治理、把服务送到“家门口”的好法子。

  “早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在德宝小区,紫薇壹号小区的居民过去办事,光过马路、找门脸儿就得折腾半小时,遇上刮风下雨更不方便。”该社区党支部书记马洁还记得,“以前网格员在社区坐班,小区里的水管漏水、邻里拌嘴这些小事,等发现都已经成了‘老大难’。”

  为了打通“堵点”,2023年9月,建安社区党支部拉着物业、居民代表一起商量,拾掇出来两层闲置用房,改成了有邻里会客厅、网格工作站、匠人工坊、红色小讲堂的“党群微家”,还让3名专职网格员从“办公室坐班”改成“小区驻点”,跟物业一块儿搞“全岗通”服务——居民不管是办灵活就业补贴、残疾证,还是想参加观影、健康讲座,下楼就能找到地儿。

  截至目前,“党群微家”已经帮居民办了50多件实事,搞了30多场活动,开了12次邻里议事会,化解了31起物业纠纷、邻里矛盾。“前阵子家里厨房漏水,找物业没头绪,到‘党群微家’跟网格员一说,当天就联系师傅来修好了,真是解了燃眉之急!”居民王彭博的念叨,正是“党群微家”接地气的最好证明。

  “党群微家”也是党员的“充电站”。“在这里能过组织生活,还能跟老党员一起学红诗、做服务,心里踏实!”退休党员徐和平是“党群微家”的“老熟人”,两年来,他牵头搞的“红诗会”从没断过,每周都带着小区党员读红色诗歌、讲革命故事,让红色教育不枯燥、有温度。

  它还是干事的“大舞台”。今年4月,社区排查消防隐患,374名“双报到”在职党员主动报名,下班后天黑了还挨家挨户敲门,周末也不歇着,10多天就把全小区1499户都查了个遍;平日里,党员志愿者帮独居老人买菜、陪留守儿童写作业,把“党员先锋”四个字落到了实处。

  紫薇壹号B区的好做法,很快在文峰区全面铺开。今年6月,安阳市文峰区委组织部专门出台方案,照着“党建引领、便民高效、节约实用”的路子,把小区里闲置的仓库、物业空房都利用起来,按“有标识、有功能、有设施、有队伍、有机制”的“五有”标准,批量建“党群微家”。

  如今,该区28个“党群微家”都已经用了起来,同时搭起了“街道—社区—小区”三级服务网。从改造空间,到沉下资源、提效服务,这些散落在小区里的“小阵地”,正托起基层高效能治理的“大民生”。

  安阳县:医养结合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本报通讯员 梁亚杰

  一边是乡镇卫生院床位设备闲置,一边是养老机构“有养无医”——县域养老的结构性矛盾,曾是许多家庭的心头难。而在安阳县,这场困局正被悄然破解:养老服务“搬进”卫生院,医养结合让“老有所医、老有所养”从愿景照进现实。

  9月15日,记者走进安阳县瓦店镇卫生院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中心,楼前的彩色橡胶防摔地面格外醒目,中心里的双人间敞亮如自家卧室,防滑地砖、床边护栏、墙沿扶手把安全细节拉满。康复室更热闹,四肢联动机、平衡杠等器材齐全,老人们正在康复师与护工的照护下积极训练。

  这里的医疗团队更让老人安心。专职医生每日巡诊,公共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按需服务。“医生护士比子女专业,孩子们在外工作也放心,我还想康复后去旅游!”在此入住的刘大爷笑意盈盈。

  “老人在同一张床位,健康时可获常规医养照护,患病达住院标准时无需转床,床位即刻转为住院模式,实现‘零时间差’救治,这种医养无缝衔接的模式,获得老人及家属一致好评。”该中心副主任、主治医师杨文杰介绍。

  破解养老难题,制度保障是关键。安阳县委、县政府牵头建立协调机制,定期梳理解决医养结合中的堵点难点,通过整合乡镇敬老院与卫生院组织架构、卫生院增设养老科等举措,9个乡镇敬老院已移交5个卫生院统一管理,彻底打破“医”“养”体制壁垒。

  资源整合催生实效。该县重点打造白璧、崔家桥等5个乡镇医养结合健康服务中心,高标准改造后新增养老床位340张。“以前老人看病,家属在敬老院和卫生院间来回跑,现在‘两院合一’,省去不少麻烦。”白璧镇卫生院院长牛兵鑫的话,道出了家属们的心声。

  医养服务好不好,细节见真章。安阳县以“五化”建设织密精细服务网,设施标准化打造适老环境,精准化评估定制康护方案,规范化管理保障24小时应急响应,科学化膳食融入中医理念,专业化照护组建“医生+护士+护工”团队。

  “医护更用心,老人更安心。”崔家桥镇医养服务中心负责人宋利芳说,“五化”建设让温情渗透服务细节,赢得老人和家属的广泛认可。

  立足乡镇实际,5个医养服务中心各有侧重。白璧镇作为全县“两院一体”核心,服务建成区老人,突出康养与专业医养;崔家桥聚焦集中供养老人,“敬老院进卫生院”坚持兜底服务,为特殊群体提供细致关怀与全面服务;瓦店镇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打造一体化服务保障生活质量;北郭乡面向远城区及中端养老需求老人,提供适宜服务;永和镇收治各类老人并提供全方位医养服务。

  “我们将深化‘医中有养’‘两院一体’模式,构建‘医疗机构+服务中心+服务站+家庭’全链式体系。”安阳县卫生健康委主任张进龙表示,未来将把优质医养服务送到更多老人身边,为县域养老提供可复制的“安阳经验”。

  内黄县:高端岩板的“黑科技”

  □本报记者 李琳 赵阿娜

  9月12日,在安阳市内黄县陶瓷产业园区,安阳贝利泰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贝利泰”)的智能化岩板生产线实现量产下线,填补了我省大型高端岩板规模化生产空白。

  而这样的产业突破,恰是我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注脚。“十四五”以来,河南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制造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这条总投资2.3亿元的产线,以满满“科技感”破解传统陶瓷生产痛点,为全国陶瓷行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关键样本。这样的“科技感”来自哪里?

  全流程“智控”:岩板拥有“身份证”

  当天,记者走进贝利泰生产车间,看不到密集的人工操作,取而代之的是机器人在厂区内穿梭巡检。只见机械臂精准搬运岩板成品,智能检测一体机高速运转,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组成的“隐形大脑”,正指挥着生产全流程。

  从原料制备时的精准配比、到压制成型后的精细施釉,再到烧成后的智能磨切、自动检选,每个环节都在“大脑”调控下有序推进。

  更令人惊喜的是,每块岩板都嵌入专属二维码,如同拥有“身份证”,扫码就能追溯原料来源、生产时间、质检结果,让“品质可控”不再是口号。

  软硬件“智融”:生产“多快好省”

  “传统陶瓷生产线常面临两难,要么只能批量生产单一产品,要么为了定制化而牺牲了生产效率。”企业有关负责人谭希渊的话,点出了该行业的老难题。而这条智能岩板生产线,靠硬件高端化和软件智能化的融合,轻松打破困局。

  硬件上,产线引进国内外陶瓷行业的顶尖设备,为生产高品质岩板打下“硬基础”。软件上,智能控制系统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深度联动,就像给产线装上了“智慧中枢”。

  如果想小批量生产不同规格、花色的岩板,系统可快速调整生产参数,实现“柔性定制”。想降成本、减能耗,系统便会实时优化资源分配,让单位产品能耗显著下降,真正做到“多快好省”。

  数字化“智驱”:工厂“虚实联动”

  如果以上是“基础操作”,那数字孪生工厂就是产线的“进阶技能”。

  贝利泰打通ERP、PLM、MES等六大系统,在虚拟空间里复刻了与现实同步的“数字工厂”。工作人员无需进车间,即可实时掌握设备运行、生产进度等情况,还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生产,降低试错成本。

  如今,这座“数字工厂”不仅让产线的智能自动化装备比例超过90%,还助力企业获评“河南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加上60余项专利技术的加持,让产线“智慧”有了更硬核的技术支撑。

  “智慧”岩板,实力“圈粉”。“开始,我们被‘绿色’打动,原料、窑炉、排放全链条严于国标,买得放心!现在,深受‘智造’震撼,每块岩板像精心雕刻的艺术品,质感、花色、性能全面领先!”企业合作方负责人谭志广对此赞不绝口。

  从一块岩板的“智能诞生”,到整个工厂的“智慧运转”,贝利泰的智能化岩板产线印证:当传统产业装上“智慧引擎”,科技创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便加速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