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万里黄河第一观书写壮阔治黄史

2025-09-21大河网

大河网讯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泛滥、决口使得沿线百姓苦不堪言,历朝历代更是在治黄之道留下浓墨重彩的功臣事迹。9月20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探寻这座不供神明只奉治河能臣的敕造宫观。

拥有“大清王朝的黄委会,黄河岸边的小故宫”之称的嘉应观,若以观内中轴线为界,东西两侧院落正好分属黄河中游、下游。这座现存249间古建筑的文化瑰宝,中院为雍正行宫殿,东、西跨院曾是掌管鲁豫黄河事务与三府内河事务机构,其独特价值与深厚底蕴引人入胜。

嘉应观是治黄史诗的活态见证,它始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 年),是雍正皇帝为纪念武陟堵口工程成功、祭祀河神而建。作为现存规制最高、规模最大的清代河神庙,其有着“淮黄诸河龙王庙”的官方祭祀属性,集中展现了古代“天人合一”“感天应人”的治水哲学与精神传承。

同时,嘉应观堪称古代水利治理的立体档案。观内的河道衙署、道台衙署,以及《雍正御制蛟龙碑》《黄河水清碑》等碑刻,系统记载了康雍时期的治黄方略。其中,“御制蛟龙碑”由雍正皇帝亲笔撰写,曾作为河南段黄河文化的璀璨代表亮相央视《国家宝藏》节目。

位于黄河中下游分界处的嘉应观御坝碑、大禹故道、明清古堤防,印证着黄河治理的实践历程。而大禹、贾让、潘季驯等治河名臣的事迹构成了珍贵的水利文献。建筑群中轴对称的官式营造法式,更生动诠释了 “庙衙合一” 的古代治水管理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不仅如此,嘉应观还曾是新中国的治黄指挥中心,在这里黄河治理开发开始了战略转折。走进西北小院,记者们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前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新乡修防处的工作实景,同时这里也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人民胜利渠的建设指挥部。

中华民族黄河治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历经300年风雨,嘉应观始终与中华民族的治黄史诗同频共振,它完整保存了清代河工文化基因密码,象征着中华文明与黄河水患抗争中形成的制度智慧与精神传统,成为读懂 “黄河宁,天下平” 历史逻辑的活态坐标。

尽管黄河泥沙含量长期位居世界首位,但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仅养活了中国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更孕育并延续了璀璨的华夏文明。

“河流亦有生命与伦理,延续黄河治理的使命意义重大。在当代中国,守护母亲河已成为重要共识。唯有持续加强黄河生态保护,才能让黄河永葆生机与活力,为中华文明的永续辉煌注入不竭动力。”黄河故宫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党组书记、馆长翟嵩峰说。(何心悦/文、图 马绍坤/视频)

编辑:王友振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