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河南城镇化步入“提质”新阶段
大河网讯(记者 申华 王怡潇)城镇化建设是事关你我安居乐业的幸福“底色”。9月25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河南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十四五”时期河南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马健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南城镇化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20年55.43%增长到2024年59.22%,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由8.46个百分点下降到7.78个百分点,全省新增城镇常住人口287万人,城市数量达38个。
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
户籍、就业、保障等领域多点发力
城镇化质量稳步提高。坚持规划引领、政策先行,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按年度制定工作要点,稳妥有序推动新型城镇化重点任务落地实施。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持续放宽郑州中心城区落户条件,全省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自河南省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以来,累计制发居住证超580万张,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对非户籍常住人口覆盖范围显著扩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健全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75万人,提前实现500万人的规划目标。不断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截至8月底,全省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7871万人、1149万人、1134万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5%,基本医疗保险加快实现应保尽保。
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
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
城镇体系不断优化。坚持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龙头,以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为带动,以郑州都市圈为抓手,以城镇协同区为支撑,“一主两副、一圈四区、多点支撑”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强,经济总量基本保持年均跨越千亿元台阶态势,2024年郑州经济首位度超23%,常住人口较2020年增长48.6万人。郑州都市圈发展能级加快提升,印发实施都市圈发展规划和交通、产业、公共服务、生态、水利、能源等专项规划,郑开城际铁路贯通运营、125项高频政务服务实现“双城通办”,“郑好办”牵手“汴捷办”“洛快办”“放新办”等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跨城云互通。2024年郑州都市圈以占全省15.6%的国土面积,集聚全省近30%的人口和近40%的经济总量,加快成为服务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沿阵地。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高,出台洛阳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南阳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意见,洛阳百万吨乙烯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发展动能显著增强。强化洛阳、南阳、商丘、安阳交通枢纽、产业集聚、综合服务等功能,加强与周边城市互动联动,豫西、豫南、豫东、豫北四大城镇协同区农业转移人口引聚容纳能力有效提升。
优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十四五”以来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4万户
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持续增强。顺应常住人口变动趋势,动态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布局和公共服务供给,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人口和经济社会承载能力有效提升。统筹推进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城中村改造“三大工程”,将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十四五”以来,全省新开工改造老旧小区174万户,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 88.8万套,新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8.9万套,改造燃气、排水、供水和供热等约1.6万公里。截至8月底,全省累计建成73座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省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深化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一县一省级开发区“三项改革”,认定37个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赋予156项省辖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引导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二级巡视员王广军表示,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河南大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功能品质明显提升,有力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现代化河南建设。全省累计实施城市更新项目6487个、完成投资10918亿元,更新改造地下管网1.56万公里,新增供暖面积1亿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达 18.4平方米;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1万个、惠及群众174万户,打造了一批完整社区、美丽街区、活力片区。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夏志胜在答记者问中介绍,河南因地制宜补齐县城短板弱项,增强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发展质量,2024年全省102个县(市)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分别达到3.73万亿元、6617万人,占全省比重分别达58.7%、67.6%,成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强大支撑。
“在工作中,我们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提升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树标杆、育集群、促发展。”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新生告诉记者,河南累计培育15个国家级、66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覆盖全省17个省辖市和济源示范区。集聚企业数量超2.4万家,其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及高新技术企业230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2024年,集群共实现总产值9800亿元,同比增长9.1%,占所在县域工业产值的70%以上,吸纳就业人员超95万人。
合理配置、普惠共享、一体发展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97
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加快破除制约城乡融合发展障碍,健全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发展,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由2020年的2.16缩小到2024年的1.97。争取许昌进入全国首批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聚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等重点改革任务,印发《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河南许昌)实施方案》,统筹47家省直部门出台配套支持政策,优先安排相关改革试点、试验任务。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全省4.5万个行政村和17.9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4%,行政村5G和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均达100%。推动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乡统一的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居民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制度稳步建立,截至8月底,全省建成174个县域医共体,行政村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在保障转移人口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利方面,通过完善入学政策,保障入学机会,强化入学服务,推进一网通办,扩大资源供给,增加公办学位,稳妥推进改革,促进优质均衡,加强关心关爱,促进健康成长等,按照‘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全日制学校为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的原则,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河南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委教育工委专职副书记刘林亚介绍,截至2024年底,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23.68万人,随迁子女在校生93.7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58%,就读公办学校比例94.13%。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