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放飞青春梦
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海报。
胡强
李滇豫
焦可馨
刘梦萱
赵国栋
扫码看更多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赵阿娜
这个9月,红旗渠不再只有岁月的沉淀,更迎来了青春之风的吹拂,满是鲜活与力量。
前不久,河南日报社安阳分社携手郑州工程技术学院、河南新安行文化艺术交流有限公司推出全国首部高校师生共创红色文旅微短剧《红旗渠之相逢盛世》。
凭借独特的题材与青春化的表达,剧集上线即引发网络热潮——相关话题短短3小时便登上微博热搜榜,话题阅读量超10万,实时热度稳居第一,青年网友转发评论量突破1万条。值得一提的是,该剧集上映仅一周,红果短剧热播量已突破千万。众多青年学子通过留言、分享等不同方式反馈观剧感受,其中不乏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高校学生。
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党媒河南日报驻地分社,如何力闯微短剧新赛道,让主旋律与红色精神在青年人中“破圈”?
用方式决定流量,是作品传播成功的关键。在新媒体短视频、微短剧成为主流传播形态的当下,河南日报社没有固守传统传播路径,而是敏锐捕捉到青年群体对“有温度、有新意的红色内容”的热望。通过贴近青年的传播语境、符合时代的技术手段,让正能量产生大流量,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变为“青年与红色文化的连接者”。
用地标决定导向,为作品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安阳分社立足“身在红旗渠旁”的地理优势与文化基因,主动扛起“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身处这片红色沃土,做好青年群体的红色传承教育,成为党媒必须答好的时代考题。基于此,今年年初,“打造全国首部红色文旅微短剧”的想法应运而生——用微短剧形式将红旗渠的奋斗故事与文旅体验相结合,让红色精神从历史课本走进鲜活影像。这种立足本土文化的创作导向,让作品拥有了天然的情感共鸣基础。
用时机决定先机,为作品传播埋下巧妙伏笔。微短剧于4月3日在红旗渠畔开机,这一时间节点的选择经过了安阳分社的深思熟虑:4月春潮涌动,既契合青年群体焕发活力的成长节奏,也与红旗渠建设时期“战天斗地”的奋斗氛围相呼应,更暗合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周年的重要节点。精准的时间选点,让作品在传播中自然衔接历史与当下,增强了红色精神的时代穿透力。
《红旗渠之相逢盛世》以红旗渠工程建设中的真实事迹为蓝本,摒弃了传统红色题材的“宏大叙事”,转而以当代大学生返乡研学的视角切入,用每集一两分钟的碎片化时长,精准适配青年群体的观看习惯。全剧共30集,通过青年视角生动解读红旗渠建设时期的拼搏岁月,深刻诠释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创作手法上,该剧创新性地采用“AIGC+微短剧”的融合模式,以超高清4K画质细腻还原太行山的雄奇壮美风光,让历史场景与自然景观实现沉浸式呈现。
“学校以‘项目驱动式’教学改革为抓手,组织学生深度参与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全过程,使青年学生从‘红色精神的接收者’转变为‘红色故事的传播者’。”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焦红波表示,“此次与党媒携手的创作实践,希望通过微短剧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搭建起红色文化与青年群体的沟通桥梁,这正是高校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理念的生动实践。”
《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成功更在于其引发的广泛情感共鸣与精神回响。
“这部微短剧,没有说教,特别适合我们年轻人的胃口。”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学生段正晓的分享道出了许多青年观众的心声,他认为,微短剧摒弃生硬说教,改用故事叙事,让作品成功走进青年心里。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红旗渠之相逢盛世》的成功,也是河南深入实施“微短剧+”行动、推动微短剧与历史文化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更是党媒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的有益尝试。
当超高清镜头下的太行山与当代青年的身影在微短剧中相遇,《红旗渠之相逢盛世》创造了红色题材传播的“爆款”案例,也证明了红色精神在青春视角的诠释下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看红色短剧 听青年心声
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 焦可馨
“红旗渠精神以微短剧这种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被创新演绎,它鼓励我们青年一代不等待、不依赖,靠自己努力走出一条路。作为医学专业的研究人员,我对剧中建设者们展现出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感敬佩。如今在科研学习中,拥有先进设备和丰富资源,更应学习红旗渠精神,在攻克技术难关时,大胆创新、勇于尝试。”
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 胡强
“这部微短剧通过青年化表达,把红旗渠建设过程中所涌现的英雄故事和奋斗精神带到我们眼前,使我们在沉浸式体验中真切感受红旗渠精神,潜移默化地接受了一次思想洗礼。前辈们的奋斗故事不是遥远的历史,而是能激励当下、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青年学者应当在学业与科研工作中赓续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吉林大学本科生张浩东
“《红旗渠之相逢盛世》在教育意义、展现形式与创新做法上均亮点突出,极具价值。我们生逢盛世,也更应珍惜这盛世,像先辈那样,不惧艰险,迎难而上,攀登一座又一座峰,修好自己的人生渠,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暨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焦梦洋
“看过剧后,我又去搜索了红旗渠相关的资料。剧中现代青年从修渠故事找困境答案的设计,让我领悟到精神传承是一场‘跨时代接力’。今后若是科研遇阻时,建设者‘十年修一渠’的坚持将成为我攻坚克难的动力。”
沈阳师范大学本科生 张耀聪
“此前我对红旗渠的了解仅停留在课本认知,剧中建设者悬崖凿石、苦中作乐的细节,让我跨越地域隔阂,从红色历史‘旁观者’变为‘共鸣者’。”
河南大学本科生杨浩源
“把红旗渠精神做成微短剧,这创意太棒了,很吸引人!下一步,我想利用好自己所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用镜头和声音讲好更多安阳新故事,让红旗渠精神被更多人看见。”
安阳籍青年教师 刘梦萱
“身为一名安阳人,红旗渠于我而言,不是遥远的历史符号,而是从小听长辈讲述的家乡记忆。红旗渠精神是宝贵财富,我有责任把这份精神传递下去,让更多人知道,在我的家乡,曾有这样一群人用奋斗书写奇迹。”
《蜂鸟网》视频编辑 李滇豫
“这部剧可以说是主旋律微短剧的标杆之作,它知道观众想要看什么,不是空喊口号,而是通过一个个小人物的真实故事和情感选择,把大主题讲得既走心又接地气,值得反复研究。”
武汉青年创业者 谷珂
“主流叙事也能成为流量热点!看这部微短剧,就像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红旗渠精神让人震撼,建设者们面对如此艰难的环境,却从未退缩。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今后创业遇到困难时,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能轻易言败。”
安阳学院“95后”辅导员赵国栋
“作为土生土长的林州人,看完《红旗渠之相逢盛世》,我深受触动。这部微短剧鲜活还原了红旗渠建设,生动诠释了红旗渠精神,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新思路。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我认为可以借助这类微短剧,让思政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让红旗渠精神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