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文明中国看河南丨上新吧!古都洛阳的文明“花招”

2025-09-26大河网

编者按:讲好中国故事,为何要多来河南?“豫”人为善的表述里写着多少篇真诚故事?“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河南,聚焦“好人”与“善事”,既看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爱的市民,也看“文明实践+”带来的满满幸福感,沉浸式感受一座座中原城市缘何出圈出彩。

大河网讯 当洛城秋风染红龙门山色时,那些在三月春风里萌动的文明种子已结出硕果。9月25日,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的2025年“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团走进洛阳。

“共享奶奶”陪伴孩子们制作手工品。

在涧西区重三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共享奶奶”蔡春芹在给双职工家庭的孩子辅导作业;伊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里,“洛阳大妈”毕清风在为戏迷爱好者开展技能培训;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文明实践广场上,村民在“道德积分超市”里用参与环境整治得到的积分兑换粮油……当15个文明实践中心持续点亮万家灯火,当3173个文明实践站点如同石榴籽般紧紧地镶嵌在城乡,这些生动场景,是洛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真实写照。

文明阵地:让幸福体验推门可见

退休教师为孩子们提供志愿托管辅导服务。

在涧西区长二社区,一个由废旧仓库改造而成的“网红”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散发着浓浓的青春气息。这里不仅开设了新华书店,打造了小型图书馆,还引入了洛阳本土咖啡品牌“西城十二咖”,每天都会吸引不少青年人到此学习、休闲。

“过去这里是堆杂物的库房,现在成了群众最爱来的地方之一。”长二社区党委书记高瑞兵说,通过“空间换资源”模式,将商户运营与居民自治结合,实践站年均服务人次突破5万,实现水电和基本维修自给自足。

“阵地建设,关键要有人气、有温度。通过‘三级书记’主抓机制,目前全市已建成1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9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317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93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形成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全覆盖网络。”洛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焦元鹏说。

偃师区移风易俗“搬”上台,文明新风润民心。

硬核数据背后,是“大门常开、居民常来、服务常在”的温暖承诺——洛龙区打造的64道文化长廊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标语巧妙融入唐风建筑;偃师区打造商都文化广场等172个文明实践广场,定期开展“偃艺夜八点”等特色活动;在栾川县的道德积分超市里,村民能用参与环境整治得到的积分兑换生活用品,这一举措有效提升了群众文明素养……

阵地建设已不局限于物理空间,而是融入“家门口”的服务,成为群众推门可见、触手可及的幸福体验。

据介绍,洛阳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基础,持续推进邻里中心、养老中心、健身中心、卫生服务中心和市集等社区“4+1”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体育、养老、医疗健康、教育和政务服务六大基本公共服务进基层。

文明实践:让群众从“旁观者”变“当家人”

“过去社区搞活动要靠干部求人参加,现在得用报名小程序‘抢名额’。”涧西区洛铜社区党委书记岳媛的感慨,折射出“三自组织”培育工程带来的深刻变革。如今,全市培育的4320个自治组织、7654个自乐组织、8100个志愿组织如同毛细血管般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引导群众参与秩序维护、文明劝导、邻里互助等基层事务,实现群众自我服务、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龙瑞大叔”为游客提供志愿服务。

群众从“旁观者”变“当家人”。在涧西区重二社区,“共享奶奶”项目让退休教师接送双职工家庭孩子上下学,该项目去年12月受河北卫视邀请参与该卫视跨年晚会节目彩排及录制;洛龙区龙瑞社区B区“龙瑞大叔”文明督导团,遇到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不文明现象就会上前劝导,让小区文明水平实现较大提升。

“洛小青”志愿者教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

创新服务融入生活场景。“洛小青”志愿者手把手教老年群体使用智能手机,帮助老年群体跨越“数字鸿沟”;洛龙区开元路街道天元社区推出的“时间银行”存储志愿服务时长,目前已有个人储户超3000人,催生出法律咨询、金融服务等各类志愿服务队12支。

群众智慧催生特色项目。在涧西区周山路街道中泰花城社区,78岁的热心居民李花竹带头创立“心灵手巧缝补站”,已吸引30多人加入团队,完成衣物缝补超1000件;伊川县人民检察院针对该县青少年群体实施“萱草花”沉浸式普法项目,以“短视频”“剧本杀”“飞行棋”为载体开展创新普法宣传活动,让青少年在游戏中学习法律知识……

眼下,洛阳正以打造多元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引导各县区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从不同的维度去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满足群众多元需求。截至目前,洛阳市稳定实施一年以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有2300余个。

文明新风:让人人都能成为文明推介官

记者了解到,在洛阳,首届城市文明生活季活动培育的162名文明推介官,开设“洛阳文明那些事”“城市变化我来说”“童言童语讲洛阳”等板块,以短视频形式推介洛阳文明资源;“洛城有爱 暖心有我”为民服务品牌,通过2700余场活动惠及23.5万名群众,以小行动汇聚大爱心。

洛阳以成风化人的形式,让人人都能成为文明推介官。

在伊川县鸣皋镇杨海山村的道德积分超市里,货架上整齐码放着米面粮油,村民杨团彬用参与环境整治积攒的120积分兑换了一桶食用油。这个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建立的积分体系,将61种文明行为量化赋分,每种行为的分值为1分至500分,已有1200余名村民在平台注册账号,周登录使用率超50%。

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在绵延近一公里的民居外墙上绘制墙画。

偃师区翟镇镇甄庄村以“乡愁”“好家风”“乡村振兴”等为主题,在绵延近1公里的民居外墙上绘制墙画,使民居外墙变成美观又会“说话”的“宣传员”,成为倡导文明新风、宣传文化自信的新阵地;老城区贴廓巷红色文化步行街联合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开展“沉浸式党课”活动,让数万名参观者在革命文物前接受精神洗礼。

第41届牡丹文化节期间,全市共有3.6万余人次参与文旅志愿服务,助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去年春节期间开展的“爱在洛城”免费接送游客暖心行动,有超500位私家车车主参与,洛阳娄建党雷锋车队免费接送外地游客1600多人;洛阳市注册志愿者超120万人,约每6人中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有困难找红马甲”成为新俗语。

如今,行走在洛阳城中,文明实践的印记清晰可辨:老城十字街的“诚信商户”挂牌折射了商业文明提升,地铁站里的“牡丹文化主题车厢”彰显了城市美学追求,社区广场上的“家风家训墙”记录着德善传承;持续四年的“社区邻里日”暨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主题活动,累计举办3600余场活动,发动3.2万名志愿者服务96.9万人次,让“钢筋森林”里重现“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

从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到便民服务的精准落地,如今的洛阳既守得住 “老味道”,又焕发了 “新活力”。让文明藏着古都的底蕴,让市民日子里的甜、心头的暖成为这座城动人的 “新底色”。(朱丽文 董蕾)

编辑:祝萍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