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健康河南“十四五”答卷出炉 这些“健康指标”优于全国

2025-09-30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申华 王怡潇)家门口的医院“升咖”了,看病转诊不用“出远门”了,就医流程化繁为简了……这份进阶攻略,只是“十四五”以来健康河南的建设缩影。

  9月3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河南省“十四五”时期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的总体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黄红霞介绍,“十四五”以来,河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提质提速。截至2024年底,全省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2.07%,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为2.47‰、3.48‰、9.99/10万,连续多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分级诊疗体系逐步完善

  患者省外转诊率明显下降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获批建设中医类国家医学中心,是全国首批3家项目之一;先后争取5批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12个、数量居全国首位,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等6个项目分批投入运营。心血管、儿科等9个专科的患者省外转诊率明显下降,比2020年下降6个百分点左右。建设高水平医院。依托综合实力较强的三甲医院,布局建设了15个省级医学中心、5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9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综合医院水平。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依托中心乡镇卫生院提质升级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119所乡镇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村卫生室基本运行经费补助标准由3000元提高到6000元,公有产权占比达到85.31%。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工程,平均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注册全科医师8人、高级职称医师3人。

(图片来源:健康河南)

  组建18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

  打造全省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圈

  以解决群众看病就医急难愁盼为落脚点,努力在基础性、关联性、标志性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坚持公益性导向,推动建立健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组建180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行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信息、后勤“七统一”管理。积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选择5个省辖市作为攻坚示范市,率先在政府“六项投入”保障、编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方面创新突破。坚持系统谋划、集成推进,重建省医学科学院、组建省中医药科学院、挂牌省预防医学科学院,打造全省医学科技创新生态圈,建设中原医学科学城,初步构建起了“医教研产城”融合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

全国首架C909医疗机在郑交付(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省、市、县传染病应急队伍全覆盖

  持续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机制和重大传染病疫情救治体系,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重点传染病防控形势保持稳定。基本完成疾控体系改革,获批建设国家区域公共卫生中心,组建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实现省、市、县传染病应急队伍全覆盖。

  “中部地区公共卫生高地正在加速形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省疾控局局长郭万申在答记者问中介绍,已建成国家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和181支市县级基层传染病应急分队,建成190个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中心,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与教育、农业农村、市场监管、公安、工信、气象、海关等多部门建立协调机制,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监测预警体系日臻完善。

  在促进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方面,疾控监督员进驻医疗机构工作实现常态化。脑卒中、高血压、癌症市县级防治中心实现全覆盖,慢阻肺、糖尿病防治中心实现市级全覆盖。

  中医药强省建设加快步伐

  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科室全覆盖

  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医疗服务、产业发展、人才集聚、文化传承“五大高地”。挂牌省中医药管理局。创新启动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临床疗效评价试点。53个专科入选国家中医优势专科项目,66个县级中医院纳入国家“两专科一中心”项目。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实现中医科室全覆盖,2507个乡镇社区建成中医馆,基本实现村村有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百市千县”中医药市集参与人次达到810万。

(图片来源:健康河南)

  共建共享健康河南

  16个专项行动提升群众健康获得感

  深入实施健康河南16个专项行动,加快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深化爱国卫生运动,深入推进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推进健康城市、健康细胞建设,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加强重点人群健康服务保障,连续8年将“预防出生缺陷免费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农村和城市低保适龄妇女免费宫颈癌筛查和乳腺癌筛查”纳入省重点民生实事。围绕“小胖墩”“小眼镜”“小星星”“小骨干”及“小蛀牙”创新实施儿童健康“五小”专项行动,推动儿童健康问题早筛早治。积极发展普惠托育服务,支持社区嵌入式托育、幼儿园托班、用人单位办托等多种模式共同发展。聚焦阿尔茨海默病、听力损失、口腔疾病、心理问题、营养不良和失能老年人居家健康照护等健康关切,全面实施老年“六健”专项行动,持续扩大老年健康服务供给,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十四五”期间,为改善就医感受、破解群众看病就医堵点难点,省委改革办、省卫生健康委、省医保局联合推出“便民就医”系列微改革,涵盖4个主题共28项举措,目前,全省三级医院均已开展门诊综合服务中心、诊间支付、病区结算、多学科诊疗服务,优化就医流程,让群众看病更便捷;二级以上医院实现检查检验预约、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全覆盖,通过数智赋能,让群众看病更高效;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非计划重返手术室再手术率等指标稳步下降,让群众看病更安全;搭建“豫健护理到家”平台,为6.19万人次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搭建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累计为患者节约费用10.62亿元,让群众看病更舒心。

(图片来源:河南日报)

  郑州: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等功能实现全覆盖

  郑州作为省会城市,要担起1300万市民的健康责任。郑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凤芝在答记者问中介绍,郑州累计撬动100多亿元用于公立医院建设升级。先后获批建设国家级区域医疗中心2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6个、省级医学中心2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21个。全市医疗服务可及性、服务水平得到“双提升”。

  为优化为民服务品质,在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均开展便民就医“少跑腿、优流程、提质量、强能力”系列举措,诊间支付、病区结算、医保电子凭证全场景应用等功能实现全覆盖。患者院内诊疗时间缩短1小时,支付时间缩短至2分钟以内;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330项;40家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入驻“豫健护理到家”平台,全面推行家庭病床服务,207家基层医疗机构建床2800余张,实现“一键申请、服务到家”,次均费用相比普通住院降低7200余元,群众看病就医更加舒心。

  南阳: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

  “围绕省委、省政府赋予南阳建设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中心的战略定位,南阳全力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李菡在答记者问中介绍,当前,南阳市有中医医院66家(其中三级以上中医院6家),中医诊所1058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10886名,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的村卫生所(室)能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触手可及。南阳市成功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项目城市。实施宛药振兴计划、艾产业高质量发展倍增计划、“中医药+”计划,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168万亩,规上中医药企业53家,年产值达450亿元,入选全省先进制造业十大集群,上榜全国中药产业综合实力30强城市。推动南阳市中医药“扬帆出海”,张仲景经方阁旗舰店已在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家挂牌6家海外诊疗中心,中医适宜技术国际培训班“仲景工坊”已培训海外学员超3000人,2024年中医药进出口额达2188万元,同比增长73%,南阳中医药正加快出海。

  周口、郏县:“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市县”“足不出县看名医”

  “我们加大投入,完成了县级医院的升级、乡镇卫生院的达标改造,村卫生室也实现了标准化。加强巡回医疗服务,把专家、技术和管理送到基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好的医疗服务。”周口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杨敏向记者介绍,周口把市、县、乡、村的医疗机构整合成3个医疗集团和22个县域医共体,实行统一管理,让大医院和社区医院之间的转诊更顺畅。建设互联网医院,开展远程医疗,推动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不出市县”。

  同样是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郏县引进名医名科,与上级三甲医院建立69个专科联盟,设立19个名医工作室、博士工作站,让群众“足不出县看名医”。强化帮扶共建,有101名县级专家常驻基层,共建科室29个,让群众“家门口”看好病。比如,堂街镇卫生院与县人民医院共建了血液透析科,让周边3个乡镇的患者可就近接受血液透析,不再每周3次往返县城。同时,打造远程心电、远程影像等六大共享中心,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医检互认项目达330项,累计为群众节约费用2035万元。“这一系列措施,让群众看病比以前更方便、更便宜。基层就诊率从2019年的67%提高到目前的72%;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33.21%,优于全国平均水平。”郏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怡告诉记者。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