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邂逅河南宝藏古镇,过个“接地气儿”的假期

2025-09-30大河报·豫视频

  洧川镇南城门 大河报资料图

  赊店镇山陕会馆 大河报资料图

  北舞渡镇贾湖遗址博物馆 大河报资料图

  道口镇古城夜色 张素芳 摄影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于鑫

  当国庆遇上中秋,8天的假期让不少人的出行热情高涨。其实,旅行不一定要去“远方”,不如在河南省内来一场轻松自在的小旅行。远离喧嚣大景点,不妨去古镇,走在青石板路上,看斑驳的门楼,尝地道的小吃,住一次古色古香的民宿……

  河南境内的古镇,安静而从容,保留着浓厚的烟火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不用拼手速抢票,也不用绞尽脑汁做攻略,就能收获一段舒心的假期时光。大河报·豫视频团队策划推出的《寻镇中原》系列报道,镜头下的古镇,有古老遗迹,也有地道美食,更有最质朴的生活气息。通过文字和影像,向读者展示中原文化的厚重与古镇独特的魅力。如果这个“双节”你不想挤在人海里透不过气,不如跟随我们的步伐,走进那些散落在中原大地的宝藏古镇,邂逅一份难得的悠闲与安宁。

  大河报亲测,这些古镇来就对了!

  河南,自古便是文化、历史大省,古镇星罗棋布。仅首批被认定的千年古镇就有24座,更多小镇则各有风采,数不胜数。去年以来,大河报·豫视频推出“寻镇中原”策划,系列报道上线后,很快就在微博、头条、抖音等平台引发热议,全网传播量超1亿次。

  我们走过的古镇包括北舞渡镇、洧川镇、大隗镇、赊店镇、独树镇、道口镇、神垕镇、朱仙镇,以及位于河南最东边的苗桥镇、最西边的豫灵镇、最南端的长竹园乡、最北边的任村镇,每一处都值得“双节”假期驻足。

  世界上最早的骨笛、最早的酒、最早的文字雏形之一……拥有众多世界之最的贾湖遗址就在漯河市舞阳县的北舞渡镇。这里还有鲜香可口的胡辣汤,喝上一口暖心又暖胃。

  位于郑州航空港区的洧川镇,农历每个月尾数的三六九都有大集,上千个摊位人声鼎沸。这里的非遗老豆腐能用秤钩挂、用麻绳提,远销到美国和沙特。此外,这里还有北宋理学家张载墓。

  流传千年的梁祝文化发源地之一就在新密大隗古镇,这里有传承千年的古法造纸;有香飘百年、筋烂肉面的大隗牛肉;还有30多层酥皮,一口爆浆的大隗荷叶饼……

  南阳市社旗县的赊店镇,有保存完好的72条明清古街;有着“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有半米宽、需要用30多斤铁棒擀制的锅盔……

  而南阳市方城县的独树镇,有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有道光皇帝、林则徐都住过的古驿站;有与武当齐名的黄石山;有汤鲜味美的方城炝锅烩面……

  提到烧鸡,一定绕不过这里!位于安阳市滑县的道口镇,有着闻名天下的美食道口烧鸡;有开凿后持续通航近1800年的大运河;有随手一拍就出片的胡同;还有外焦里嫩的非遗美食缠丝火烧。

  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位于许昌市禹州市的神垕镇有着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钧瓷;有汤鲜味美、用料考究的豆腐菜;长约4公里的老街上摆满了各样的商品;还有钧瓷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伯灵翁庙。

  开封市朱仙镇被称为“中原小江南”,这里的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启封故园景区重现了当年朱仙镇“商船昼夜穿梭,两岸灯火通明”的繁荣景象,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岳飞庙。

  方言“串门”美食“混搭”

  来这些小镇感受河南“极地特色”

  当河南方言与陕西方言碰撞,当灵宝石子馍邂逅陕西肉夹馍、山西老陈醋,当黄河战鼓的鼓点撞上秦腔的粗犷、豫剧的铿锵,一场“民间”的跨省联欢,竟藏在河南最西端的小镇:三门峡市灵宝市豫灵镇。这里,方言交织,吃碗灵宝的羊肉汤都能听到邻桌的“三省混搭味儿”;金鸡岭的夕阳能带观者“跨省打卡”,而村级“百姓大舞台”,更是让陕西的划拳、山西的刀削面、河南的广场舞“卷”成一场盛宴。

  在河南省最北边的小镇——安阳市林州市任村镇,这里随手推开一扇门,就是359间房的“翰林府”,这座清代府邸,6个套院、38个独院连成迷宫,门头雕花、拴马桩排场拉满。处于豫晋古道“C位”的盘阳村,三省毗邻乡亲每年在村里上演两场线下“双11”狂欢,河南、山西、河北的商贩带着千年商脉基因,把这条始于战国、兴盛于明清的“千年快递路”变身为“三省淘宝街”。

  位于东经116°39′、北纬33°55′的商丘市永城市苗桥镇,是河南的最东极点,也是河南离大海最近的小镇。由于紧邻安徽、山东,离江苏也近,在饮食上都受到影响。安徽牛肉板面、安徽臭鳜鱼、徐州把子肉、徐州烧烤、沛县狗肉、临沂炒鸡等常能看到,在一处即可品尝四省美食。

  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乡地处大别山深处,是河南最南端,紧邻安徽、湖北。三省交界,带来了一场舌尖上的“风味三重奏”。这里的食物不按菜单出牌,而是跟着山林的节奏走,山里什么最新鲜就吃什么。这里的何家冲自然村被称为“状元村”,建于明清时期,至今依然留存不少老建筑,青砖灰瓦雕饰精美,绿苔石阶诉说着时光匆匆。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