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AI赋能“豫”新机——从第四届数贸会看数字经济发展新气象

2025-09-30大河网

大河网讯  9月25日至29日,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在浙江杭州举办。聚焦“在数贸会看见创新未来”的年度主题,154个国家和地区设展或参会,带来数字贸易领域最新成果。

在数贸会现场,人工智能将想象中的未来世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现实。能够读懂脑电波定制香氛的“脑机香氛系统”,全自动无人值守细胞实验流水线,全球首个AI动态可交互恐龙、帅气能干的人形机器人……一幕幕的生动场景,勾勒出全球数字贸易蓬勃发展的新图景。

AI赋能,从概念到应用

在数贸会现场,人工智能不再是实验室里的概念,而是变成了真正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产品。

本届数贸会展览总面积15.5万平方米,设置了1个主题展区和数字文娱展区、人工智能展区等7个特色产业展区,在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展示了医疗、教育、文娱、交通等领域的100余个人工智能应用。

走过一个个展台,映入眼帘的不仅是技术的展示,更是一个正在形成的“新世界”。

在文娱领域,中南卡通依托网易数智AI虚拟人解决方案,将原创动画《苏东坡与杭州的故事》中的苏东坡形象开发成AI数字人,采用大语言模型与AIGC技术、多模态交互技术等,让数字人“苏东坡”与现场观众一唱一和、真实互动。

中南卡通带来的苏东坡AI数字人。

文化与科技的精彩交融,还让整个展区余韵悠长。由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智能处理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与敦煌文旅集团联合打造的“榆林窟第25窟沉浸式音乐展厅”吸引了众多观众排队观看。

音乐展厅通过沉浸声技术、数字驱动技术、三维建模技术、引擎渲染技术、裸眼3D技术、AI图画活化技术等打造出了一个唐代壁画世界,观众可以通过触摸触发交互装置,在由光影、粒子与声景构建的叙事时空,沉浸式地走入被音乐“活化”的敦煌壁画故事之中。

浙江音乐学院文旅部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张懿楠表示:“我们尝试去复原敦煌的历史文化,希望在科技赋能的帮助下,将属于敦煌的音乐及文化传播出去。”

观众在沉浸式音乐展厅内体验科技与音乐的“碰撞”。

人工智能在助力文化传播的同时,也在智慧医疗领域持续深化应用。博灵脑机的“意念控制外骨骼”技术,利用脑机接口让患者通过意念操控外骨骼完成康复训练并控制智能家居。这不仅重塑了神经康复的路径,更拓展了医疗领域人机交互的边界。

数字山东展团重点呈现了医学影像AI、智能诊断设备及远程医疗等数字创新内容。其中,山东尧王科技通过智能脉诊仪与舌面诊仪,将传统的“望闻问切”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洞察。其搭载的智能系统通过分析脉象、舌苔、面色等多维信息,输出精准的中医调理方案。

在可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当下,智慧农业给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以“乾塘方舟”的一体化智能栽培集装箱为例,它搭载的AI环境控制系统,能自动调节温度、湿度与光照,并实施精准滴灌,这标志着智慧农业为解决土地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路径。

算力支撑,从地面到空天

上述这些科技感满满的应用场景,都需要海量数据和强大的算力作支撑。

发展人工智能,算力是关键基石。在数贸会上,可以深切感受到算力的边界在不断突破和人工智能产业带来的深刻变革

杭州市数据集团带来的全国首个液冷万卡智能算力集群亮相。据悉,该集群作为智能算力的关键基础设施,可高效支撑千亿级参数大模型的训练与推理,为人工智能产业跃进提供坚实底座。

现场,展区工作人员还演示了自主研发的杭州市算力资源调度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杭州市多元算力资源,通过算力供需撮合交易、算力券申领、大模型基础服务等创新机制,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协同共享。

观众正在体验“跟着地卫二‘数贸’上月球”拍照打卡活动。

人工智能与算力“卷”上天了!数贸会现场,东方星链与地卫二重磅发布了全球首个星地协同智能贸易底座——“全球数贸星座”,这一系统首期由4颗尖端AI卫星组成,该计划将数据中心级算力注入AI卫星,使其成为能在轨运行行业大模型的“在轨超级计算机”。借助该技术,AI卫星能实时追踪全球货物,智能解析复杂规则,有助于解决传统贸易时效慢、成本高、信任难等痛点。

“这张‘脸’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让人机交互更真切。”万有引力(宁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营销总经理张武龙说。在空间计算芯片领域,万有引力使用其自研的EB100芯片研发了全球首个“灵动脸”技术,该芯片让机器人拥有3D全息显示的面孔,为数字形象赋予逼真表情与情绪传递能力。5nm空间计算芯片X100更可作为机器人的“智能大脑”,帮助其精准感知环境、快速定位决策。

万有引力全球首个“灵动脸”技术吸引观众围观。

数贸会现场,众多机构及头部企业齐聚一堂,竞相展示前沿科技成果。之江实验室以“算力—模型—数据”构建的AI闭环体系亮相,阿里巴巴通义大模型家族与电商生态的深度耦合,蚂蚁集团从“AI健康管家”到“可信数据空间”的金融科技解决方案……这些头部机构的布局,共同勾勒出了中国AI产业从底层基础设施到顶层应用的全栈式能力建构。

正如本届数贸会所昭示的,人工智能已从技术探索全面跃入产业融合与生态竞争的新阶段,成为重组要素资源的关键力量。

河南发力, AI助力产业升级

在丝路电商展区,来自河南的智能元素也同样亮眼。由卓益得机器人与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联合研发的“行者二号”人形机器人吸引不少观众围观。

该机器人在河南中原科技城生产制造,突破了传统人形机器人在自重、续航、动态性能和负载能力等方面的技术瓶颈,使其能够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真正替代或辅助人类完成多样化、高难度任务。值得一提的是,“行者二号”曾凭借出色的续航能力,在北京亦庄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荣获季军,并在张江具身智能开发者大会暨国际人形机器人技能大赛中夺得全地形挑战赛冠军。

当前,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国务院近期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这一进程按下了“加速键”。本届数贸会也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落地与贸易属性,生动展示了AI技术的最新成果,让《意见》描绘的发展蓝图从文字变为可感、可知、可及的现实场景。

在全国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中,河南抢抓AI发展机遇,立足中原腹地,以应用场景为牵引,以算力设施为支撑,积极构建集技术攻关、产业集聚与生态培育于一体的人工智能发展新格局。

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研发的机器人。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河南加快推进国家超算互联网核心节点等重大工程,河南空港智算中心、郑州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关键算力设施已陆续投用。技术应用层面同样硕果累累:阿帕斯、中原智企等大模型通过备案,“伏羲慧眼”“中原智企”等成果相继发布;中豫具身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已于今年6月上线京东商城,众擎机器人也即将落地郑州并推进规模化产线建设;全省累计建成智能车间、智能工厂达1685个……一幅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生动图景正在中原大地展开。

然而,与先进地区相比,河南人工智能产业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中国信通院中部大数据创新中心副主任、河南省人工智能协会秘书长王鹏指出,河南在原创算法、基础大模型等核心技术领域与先进地区存在明显差距,当前更多是“用”技术而非“创”技术;同时,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难以形成强大的“雁阵效应”;高端人才的“引育留用”体系也亟待完善。

对此,王鹏建议,河南应集中力量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打造开放的算法模型创新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精准扶持具有潜力的企业成长,鼓励其打造行业垂直大模型和赋能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格局;围绕工业、农业、交通、文旅等重点领域,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杀手级”应用,让AI技术真正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倍增器”和新质生产力的“强引擎”。此外,还需以灵活机制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真正做到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同时要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本土复合型人才。(李连凡)

编辑:祝萍  审核 :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