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以法治之力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2025-10-09法治日报

  今年以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公证机构聚焦科技赋能与流程优化,推行“三减一增”服务,为企业维权降本增效,实现涉企公证“零跑腿”。图为9月28日,黔东南州政务服务窗口公证员为群众办理业务。 本报通讯员 邹光学 摄

  本报记者 张晨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

  国务院新闻办今年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多部门介绍“十四五”时期以法治力量增进民生福祉的成果。政法机关以法治破解民生难题、以创新回应时代需求,绘就一份有温度、有力度的新图景。

  筑牢民生法治保障网

  一系列数据和举措表明,政法机关坚持群众路线,聚焦人民群众堵点痛点难点,着力补短板、锻长板——

  司法审判聚焦民生权益。“十四五”时期,全国法院累计受理案件18974.5万件,其中一审审结涉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民生案件2346.6万件,依法治理高额彩礼、知假买假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同时着力解决“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胜诉权益。

  法律监督机制日益健全。“十四五”时期,检察机关共办理生态环境领域公益诉讼案件34.8万件,其中90%是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初步形成了破解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这一世界性难题的“中国方案”,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防线筑牢民生底线。“十四五”时期,全国公安机关依法惩治突出违法犯罪,2024年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25.7%,我国是世界上公认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领域突出犯罪活动,2024年破获肉制品犯罪刑事案件3700起,守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全国边检机关累计验放出入境人员15.56亿人次、交通运输工具超9800万架(艘/列/辆)次,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一版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口岸通关效率最高效的国家之一。

  “十四五”时期,司法行政机关聚焦民生领域,和有关部门推进制定修改食品安全法、学前教育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针对行政执法突出问题,切实履行行政执法协调监督的职责,开展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规范罚款设定实施和涉企行政检查。

  回应数字时代新需求

  “定分止争,既要解开法律的结,同时也要暖透群众的心。”北京金融法院审判第二庭庭长丁宇翔说,“司法的智慧和温度,就应该体现在对群众多想一步的考量里,应该体现在为困难企业留一条生路的思虑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法律不仅守护公平正义,更守护生活的烟火气。”

  当前,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融合,算法、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许多新业态,也引发了新的争议和纠纷。

  面对数字时代的新需求,最高人民法院坚持支持和规范并重,制定了人脸识别、网络消费、涉网络知识产权侵权等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促推人工智能为民、向善、守法,保障各类新型数字商业模式依法、规范、健康发展。

  指导审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依法审理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等新类型网络侵权纠纷案件,依法认定网络主播虚构事实、恶意炒作营销构成欺诈,依法审理涉未成年人直播打赏案件……人民法院网络空间治理成效渐显。

  作为第一批从事公益诉讼的检察官,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人民检察院一级检察官汤恒明几乎跑遍了辖区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不仅办理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挂牌督办的李某等人跨省倾倒固废污染长江生态环境等“大案”,也办理了诸如施工扬尘、餐饮油烟、噪声污染、窨井盖破损等群众身边的“小案”,解决了群众身边的“揪心事”“烦心事”。

  升级便民服务新体验

  “十四五”期间,政法机关提升法治便民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温度——

  全国公安机关推进“一网通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持续深化高频户政业务“跨省通办”,全面实施居民身份证业务“全国通办”,近1亿人次群众享受异地办证便利。驾驶证“全国通考”、小客车登记“一证通办”、驾驶证行驶证电子化等60余项交管便民措施全面落地,惠及群众60多亿人次,减少群众办事成本1000多亿元。

  司法部部署开展“公证提质增效三年行动”:2023年全面推行公证证明材料清单管理,删减不必要的证明材料116项,删减证明达29.3%,有效解决循环证明、无谓证明等问题。2024年推出压缩办证期限、拓展“一证一次办”,推进“一事一站办”等7项提速措施,明确将出具部分公证书的期限分别缩短至5个或者10个工作日以内,“高效办成一件事”公证事项范围扩充至31类84项。今年在14个方面采取38项措施,推动公证服务质量更好、服务更优、群众满意度更高。

  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全国县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全面运行,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

  “十四五”时期,司法行政机关切实发挥调解、仲裁、行政复议等不同解纷方式作用。全国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7900多万件,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全国仲裁机构累计办理仲裁案件227万件,已调解和解结案64万件,占案件总数的28%;共办理行政复议案件204万件。

  各地司法行政机关和公证机构依托远程视频公证服务手段为居住异地或旅居海外公民提供便捷高效的公证服务。为服务便利公民和企业“走出去”,拓展创新“公证+认证”联办机制,打通公证认证“最后一公里”。对80岁及以上老人首次办理遗嘱公证,免收公证服务费用。2021年以来,为上述群体共办理减免收费公证35.4万件,办理免费遗嘱公证9万件。

  记者手记

  从解决群众家门口的事,到打通“最后一公里”;从推进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到将人民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体现在公安服务“跨省通办”、公证服务“提质增效”中……“十四五”时期,法治中国建设步履铿锵。

  一系列有力举措印证:法治建设既有力度,更有温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人民至上的理念不断转化为各地政法机关的生动实践,持续绘就民生福祉新图景。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