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版的“郑超”联赛今年十岁了!
“市长杯”10年来培育了无数青少年足球人才。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本报记者 李悦 本报通讯员 焦宇男
今年,随着河南足球俱乐部历史性杀入中国足协杯决赛,中原大地的足球热情再度升温。作为拥有中超球队的河南省会城市,郑州不仅在职业足球领域崭露头角,青少年足球的土壤也愈发肥沃——2025年10月,2025—2026年郑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鸣哨开赛,这个被称为青少年版“郑超”的赛事,也正式迎来10岁生日。10年间,它从蹒跚起步的“新生赛事”,发展为覆盖小学至大学四级体系、拥有13个组别、年吸引数十万人观赛的校园足球标杆,同时见证了873名郑州青少年凭足球敲开理想大学之门的成长故事。
一声哨响开启郑州校园足球新纪元
时间拨回至2015年,在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全面启动的大环境下,同年11月,郑州市“市长杯”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应运而生。
“当时的‘市长杯’和现在很不一样。”据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校足办”)相关负责人回忆,由于初期各组别参赛队伍有限,小学、初中、高中的分组方式与如今按级别排序不同,因此赛事全称中特别加入“超级联赛”字样。更具开创意义的是,首届“市长杯”就设立了大学组,率先搭建起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竞赛体系”,为郑州青少年足球人才成长铺设了贯通全程的赛道。
首届赛事虽显稚嫩,却已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120余所学校组队参赛,180支队伍、2710人次在464场比赛中挥洒汗水。更重要的是,它一举开创了郑州校园足球的多个“首次”——首次以“市长杯”冠名提升赛事规格,首次邀请高校代表队参与形成完整梯队,首次引进体能数据检测系统科学评估球员,首次实现全程赛事直播扩大影响力,为后续10年的发展打下了关键基础。
从“本土赛事”到“全国标杆”的跨越
有了第一年的经验积累,第二届“市长杯”开赛之际,2016“一带一路”中国·郑州青少年校园足球文化交流暨国际足球邀请赛也同步举办。这是郑州校园足球首次与国际接轨。“能和外国球员踢球,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文化的交流,孩子们收获特别大。”当时带队的一位教练感慨。
2018年,成为“市长杯”的“高光之年”。当年5月,2017—2018年“市长杯”的初中组、高中组最后一轮比赛搬进了河南队的主场——航海体育场。两万余名观众到场助威,郑州市金水区硕爵学校、郑州市第九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献上精彩对决,这一事件让郑州“市长杯”成为全国校园足球开展以来,首个走进中超球队主场且上座率破万的校园足球赛事。
同年11月,在2018—2019年“市长杯”举办期间,中国高中足球锦标赛(代表中国中学生足球最高水平)在郑州拉开大幕。郑州小将们在家门口目睹了全国足球名校的风采,河南省实验中学更是一路过关斩将,斩获男子组亚军——这是郑州首次承接全国高水平校园足球赛事,标志着“市长杯”培育的足球土壤已能承载更高规格的赛事。
覆盖全年龄段四级联赛体系已成形
10年的耕耘,“市长杯”的竞赛规程与制度日趋完善,如今已形成覆盖全年龄段、层级清晰的赛事格局。
翻开今年“市长杯”的竞赛手册,13个组别一目了然:高中男子设超级组、甲级组,高中女子设独立组别;初中男子分超级组、甲级组,初中女子也设超级组、甲级组;小学阶段更细分至男子超级甲组、超级乙组、甲级甲组、甲级乙组,女子设超级组、甲级组。市校足办工作人员解释说:“组别越分越细,是为了让不同水平的球队都能找到合适的竞争舞台,避免‘强弱悬殊’影响参与热情,也能更精准地选拔人才。”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新赛季中,停办多年的大学组以五人制形式回归,赛事名称也首次冠名为“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四级联赛”。这意味着,从小学到大学的“四级竞赛体系”正式落地,郑州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的“全链条”彻底打通。
参赛队伍中,既有郑上路小学(培养出郜林、王上源等国脚)、中原区特色实验小学、二七区春晖小学、农科路小学、金桥学校、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等传统足球名校,也有郑州市第二高级中学、郑州市第九中学、河南省实验中学等常年稳居全国高中男足三甲的“强队”。“这些学校是‘市长杯’的‘基石’,它们的持续参与,保证了赛事的竞技水平和人才储备。”市校足办相关负责人说。
多元化发展不同受众各有收获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如今的“市长杯”,早已不只是球员的“竞技场”,更成为不同群体感受校园足球魅力的“窗口”。
对普通观众而言,“市长杯”的“热血感”最具吸引力。小组赛阶段的“你追我赶”,排位赛阶段的“强强对话”,两阶段决赛中“令人窒息”的点球大战,总能点燃观众热情,一个个精彩瞬间也在不断展现郑州校园足球人才储备的深厚根基。
对体育产业从业者来说,“市长杯”的“智慧属性”更值得关注。为科学评估青少年足球人才水平,市校足办联合动量科技打造了“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机能数据服务项目方案”,覆盖赛事监督、人才选拔、水平跟踪、科学训练等全环节。截至目前,“郑州市青少年校园足球动态数据管理平台”已累计采集658支队伍、1178场比赛的数据,为18514人次球员建立档案7372个。依托这一平台,郑州撰写的两篇论文还在2020年全国第十四届学运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上斩获一等奖,成为“智慧足球”的实践典范。
此外,“市长杯”的“传播力”同样让人惊喜。自该项赛事创办以来,郑州教育电视台便全程进行网络直播,从解说、镜头切换到赛事回放,完全参照职业体育赛事标准。郑州教育电视台一位编导告诉记者:“直播让‘市长杯’走出郑州,不仅让全国看到郑州校园足球的成果,也为校园赛事传播提供了‘郑州样本’。”
从“梅花杯”到“市长杯”足球情怀代代传
实际上,郑州良好的青少年足球氛围由来已久,在“市长杯”之前,郑州还有一项承载着老球迷记忆的青少年足球赛事——“梅花杯”。对如今的青少年来说,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在50后、60后的心中,它是一段难以磨灭的足球记忆。
“梅花杯”中学生足球赛创办于20世纪80年代,是当时郑州市教委旗下影响力最大的体育赛事。作为首批传统足球项目学校,郑州市第九中学是“梅花杯”的“常客”:1988年,由队长钱斌带领的九中足球队斩获第三届“梅花杯”冠军,队中高三学生刘宾、李伟涛、王旭东等因品学兼优、球技突出,被各大名牌院校录取,开创了河南足球特长生高考升学的先河。
如今,以当年“梅花杯”参赛队员和历届九中足球队主力为核心的郑州九联足球俱乐部,仍活跃在郑州业余足球赛场,足球的情怀,传了下来。
而“市长杯”,正是接过这份情怀,承载起更多梦想。截至2025年,已有873名郑州青少年从“市长杯”赛场走出,通过足球特长考入心仪的大学,实现人生理想。
“四纵四横”让赛事陪伴青少年成长
站在十岁的节点上,作为郑州建设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高水平综合改革试点区的核心平台,“市长杯”正朝着更高目标迈进。
在新的远景蓝图中,郑州将围绕“市长杯”推进“面向全体、人人参与”的校园足球班级联赛模式,构建“四纵四横”竞赛体系——“四纵”即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级联赛,“四横”即校园联赛、选拔性赛事、交流性赛事、社会性赛事,全面接轨国家级、省级青少年校园足球赛事体系。
市校足办相关负责人也表示:“我们始终相信,足球的意义不是制造差距,而是让所有青少年都能公平地得到尊重——以热爱足球的身份,而非急功近利。”
十岁的“市长杯”,是郑州青少年足球的“成长记录者”,更是“未来开拓者”。在它的陪伴下,越来越多的郑州青少年将因足球收获快乐与成长,中原大地的足球沃土,也将孕育出更多梦想与希望。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