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上行·秋收日记丨中原抢收记
灯火照雨夜农机保归仓
10月9日晚,在原阳县阳和街道时庄村,当地农户查看玉米收获情况。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摄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赵博 马丙宇
时间:10月9日
地点:原阳县阳和街道时庄村
天气:小雨
晚上6时,小雨依旧绵绵不绝。原阳县阳和街道时庄村的玉米地里,4台履带式收割机正在轰鸣作业。
农机手张齐的妻子刘敏手持对讲机,深一脚浅一脚地在泥地里为丈夫指引方向,“左边有倒伏,注意减速”“前方地块松软,换低速挡”。这对来自驻马店汝南县的夫妻,早上7时就开始作业,已经忙碌了一天。
“今年这雨下得太久了,土地松软,我们也会尽量放慢收割速度,作业更仔细,不能浪费每一粒粮食。”趁着休息的间隙,张齐对我们说。这位36岁的农机手已有18年跨区作业经验,足迹遍及湖北、河南、内蒙古、新疆。
时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合林站在田埂上,望着雨中忙碌的收割机,紧绷多日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全村3000多亩玉米,要是没有这些履带式收割机,真不知道该咋办。”他告诉我们,持续降雨让土壤含水量饱和,小型收割机一进地就会陷住。多亏原阳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紧急协调,从驻马店调来了这些适合湿软田地作业的履带式收割机。
晚上7时,我们见到了原阳县农业机械服务中心主任陈国安。他一边查看手机上的消息一边介绍:“我们组建了三个专项工作组。应急信息服务组负责收集发布作业信息和相关数据的收集、统计、上报等工作;应急联络组协调跨区作业;农机作业应急服务指导组在田间巡查指导,做好农机调度服务和对接工作。”
陈国安介绍,中心还组建了跨区机收微信群,汇集了全县的农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外来农机手,不仅向机手们发送最新气象信息和作业调度安排,还实时共享各乡镇适宜收割的面积、维修网点位置、道路交通状况等信息,有效减少了机车空驶和盲目等待时间,让抢收效率提升很多。
夜幕渐深,田间的收割机仍在作业。明亮的车灯划破夜空,金黄的玉米棒被精准地收入机舱,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撒回田间。陈国安表示,他们将持续跟踪秋收进度,进一步优化农机调度和服务保障,确保剩余玉米能够按期完成收割。
离开时庄村时,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张齐告诉我们:“只要机器能下地作业,我们就会争分夺秒抢收。”
合作社搭桥 湿粮有去处
10月10日,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仓库内,工作人员正对收购的玉米进行装卸、整理。 本报记者 刘一洁 摄
□本报记者 刘一洁
时间:10月10日
地点:郏县薛店镇
天气:阴转小雨
清晨,郏县薛店镇笼罩在一片蒙蒙秋雨中,郏县润田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的院子里却早已热闹起来,运粮车的引擎声、农户的吆喝声混杂在淅沥的雨声中。
我在合作社门口,看见合作社理事长王利峰在地磅旁忙碌。他的声音洪亮有力:“大家别急,今天收多少,咱们卖多少!”
今年秋收,天公不作美。连绵的阴雨让田地泥泞不堪,眼看玉米可能烂在地里,农户们心急如焚,不约而同地找到了王利峰。“种地是农民一年的指望。”王利峰感同身受,他多方联系,终于调来3台履带式收割机。
合作社的仓库里,薛店镇赵寨东村农户王占正全神贯注地倒车、卸粮。他的裤腿卷到膝盖,泥浆溅满双腿,干劲却丝毫不减。“这雨下个没完,普通的轮式收割机根本下不了地。”他指着远处正在作业的机器,“多亏利峰联系了外地的履带式收割机,把大家组织起来一起收,每亩地收割费还便宜了20多元!”话语里,满是认可与感激。
解了收不上来的急,可收上来卖不出去的愁又压了过来。“往年玉米收完湿度才20%左右,晒两天就能卖;今年的湿度都在30%至40%,天又不晴,堆家里不出3天就发霉。”王占的话,道出了农户的两难。
王利峰没歇着,连续跟河北、山东等地的收购方打电话,终于敲定河北一家粮商,将粮食直供甘肃一家淀粉厂,每斤湿粮0.63元,还承诺随到随收,当天结款。消息一传出来,薛店镇狮子口、赵寨东、薛店南等村的农户都主动开始抢收。“光河北的收购方,这几天就收了1000多吨湿玉米。”王利峰说,“昨天又联系了本地烘干塔,也能帮忙烘干。”
“4亩地,卖了3000多元。”王占扬着手中的结算单不禁感慨,“过去遇上连阴雨,得自己找车,冒雨往粮站拉。路滑难走不说,价格也经常有变动。”他指了指合作社,“现在好了,从收到卖,合作社都给安排得明明白白。咱们只要把粮食运到这院里,过磅、拿钱,心里踏实!”
正说着,又一辆三轮车驶入院内。一位老汉利落地跳下车,抹了把脸上的雨水,急切地问:“利峰,俺家这三亩半刚收完,湿粮能行不?”王利峰快步迎上,“叔,您放心,湿粮照收!”老汉一听,连连点头:“那我这就排队。”
午后,雨势渐歇,合作社的院子更加热闹。农户们趁着雨停的间隙,将一车车玉米运来,仓库里堆起了一座座小山。王利峰穿梭其间,一边记账,一边不忘给大家鼓劲:“放心收,咱们合作社能给大家托底!”
巧摆铁笼阵 晾好千亩粮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吴向辉
时间:10月9日
地点:淇县西岗镇卧鸾村
天气:小雨大风
清晨7时,淇县西岗镇卧鸾村的天还蒙着一层灰,小雨淅沥,5级大风掠过田野,把未收割的玉米吹得东倒西歪。在大周农业专业合作社场院门口,合作社负责人李文周拿着手机开始安排一天的活儿:“今天要找10个人去东地,把倒伏的玉米先掰下来。带上防雨布,把新收的20笼玉米全部盖上!”
不到8时,李文周开着三轮车来到合作社的晾场上。他叮嘱在场的社员:“鼓风机得赶快装好,可不能让玉米‘闷’出问题!”
10月2日,李文周就带领社员们打响了与天气赛跑的秋收保卫战。“往年晴好天,10月5日才开收,晚收的玉米1亩还能多产二三十斤。”李文周语气里满是无奈,连阴雨让合作社的轮式收割机无法下地,1100亩玉米若不及时抢收,就可能倒伏在地里。在当地政府的多方协调下,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在10月2日调度到位。
“当天上午机器一到,随即组织社员开工。”李文周说,为了抢时间,收割机手吃住在场院,三班倒连轴转,昼夜不停,到10月8日已抢收了900多亩,“人歇车不歇,机器声听着闹心,却比啥都让人踏实。”
玉米抢回来了,晾晒成了关键。堆在地上容易发霉变质,凭多年经验,李文周想出了“铁笼阵”这一妙招。
在合作社的晾场上,一排排玉米笼整齐码放。李文周伸手拍了拍身边装满玉米的笼子说:“原来用的是固定的大长笼,年年要搭,费时费工不说,装卸也不方便。现在改成单个笼,大的大概能装3亩地的玉米棒,用叉车就能移动,灵活方便。”这些玉米笼由钢管作框架,四周有结实的塑料网,底部铺设竹架板,两层笼加起来近4米高。“你看着笼子装得满,棒子之间却是相互错开的,留有足够的缝隙,通风透气,不容易闷闭发热。”李文周说。
为了让玉米棒快速进笼,李文周还特意在晾场边挖了个卸粮坑,坑边架着3米高的传送带。“运输车将玉米棒倒进坑里,传送带往上送,到顶端后筛子一过,碎粒、枯叶、泥土都筛掉了,干净的玉米棒顺着筛子滚进笼里。”李文周说话间,一笼玉米棒就装得满满当当。“每排笼之间留1.2米过道,方便通风。还新上了三组鼓风机,在玉米笼间轮换吹风,可以加快水分散失,避免玉米发霉变质。”
下午,风势稍缓,李文周跟着运输车往晾场运送新收的玉米。“一人开叉车、一人管机器、一人卸粮,三个人就能把活干得利利索索。”望着整齐的“铁笼阵”,李文周眼里终于露出笑意。
道路保通畅 收运更顺畅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王侠
时间:10月10日
地点:滑县万古镇新庄村、杜庄村
天气:阴
滑县万古镇的田间道路上,满载玉米、花生的各类农用车成为秋收运输的“主力军”。一条条平整的田间道路在车轮下延伸,为秋收运输保驾护航。
新庄村玉米地里,农机手驾驶着新型履带式玉米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雨后的田地里作业。
“俺一掐这玉米籽,感觉灌浆已结束,该收获了,就赶紧联系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过来抢收。”新庄村农民张利芳说,“不用等天晴,俺家的玉米用一台履带式收割机,上午两个多小时就收完了。”
“你看,俺的地距离水泥路还有200米远,但因田间道路通畅,玉米收获后直接就能运到合作社快速烘干,既节省了时间,又确保了粮食质量。”张利芳说,“合作社的烘干设备是我们的定心丸。”
在万古镇杜庄村,滑县焕永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烘干车间里,两台大型烘干机昼夜不停地运转,金黄的玉米经过一系列烘干流程后,很快达到安全储存标准。
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已经连续在烘干机旁熬了几个通宵:“目前合作社两台烘干机的日处理量是180吨,仓库库容量可达2000吨。这几天我们加班加点,确保周边农户和种粮大户的玉米收获后能够及时烘干。”
“现在,全镇农田道路便利通畅,我们合作社可以及时调度各种农机下田,帮助农户及时收获、转运、烘干粮食,保障粮食颗粒归仓。”杜焕永说。
“眼下正值秋收生产关键时期,为确保粮食收获、转运高效顺畅,我们组织人员对农田道路进行全面排查,同时对路边杂草和杂物进行彻底清理,将损毁道路列入改造提升计划,消除秋收道路上的‘堵点’,全力保障农机车辆通行无阻。”滑县农业农村局二级主任科员赵向辉介绍。
道路通达,灌排畅通。一平、两通、三提升的高标准农田极大地方便了农户出行、田间管理和农产品运输。目前滑县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60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0%,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项目硬化道路里程总计达530多公里。
“‘三秋’工作启动以来,县里把抗阴雨、保秋收、稳麦播作为核心任务,启动日调度与日报制,调配新型履带式收割机、建成28个标准化粮食烘干点。同时,组建农业技术指导组分包到村,指导农户开展人工抢收。目前全县玉米已收获七成。”赵向辉介绍。
三台机器转 一刻不能慢
本报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董豪杰
时间:10月9日
地点:尉氏县张市镇高庄村
天气:阵雨
尉氏县张市镇高庄村,连阴雨天气,田间土壤湿度大,导致河南天惠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玉米收割机难以发挥作用,公司负责人王二虎联系外地的履带式收割机前来助阵。
履带式收割机在农田里轰鸣的时候,乡间小路上农用三轮车来回不停,公司的烘干塔也正转个不停。一边收获、一边运输、一边烘干,“三台机器”同时运转,解决了秋收的大难题。
满眼血丝的王二虎,正站在公司场院门口,虽然连续多天没有好好休息,但每进来一辆车,他还是要仔细看看。
无论是玉米棒子还是籽粒,王二虎打眼一看、上手一抓,就能大致判断出含水量,这是种粮多年积累下来的经验,也是下一步烘干的关键。顺手挑出几个已经发霉的玉米棒子,王二虎说:“像这种发霉的,得尽快拿出来。”
满载玉米的农用车开上地磅,计量设备发出“本次称重3796公斤,请下磅”的语音。车辆转个弯开进仓库,准备卸粮。
仓库里堆放着三处玉米。王二虎走进最里面,蹲下来抓了一把玉米粒说:“这是烘干后的,颜色明亮、发黄,水分降到14%以下了,已经达到储存条件。”
旁边的一处玉米就有点“惨”,颜色发乌,仔细观察,有些籽粒已经开始发霉。王二虎有点无奈地说:“没有及时烘干的玉米,后期除了烘干,还要在色选机上过一遍。”
这道程序必不可少,王二虎说:“霉变的玉米达不到生产饲料的要求,需要用色选机剔除掉发霉的籽粒。”
程序增加了,成本也增加了。在量特别大的时候,王二虎会采取紧急措施,先将玉米水分烘干至20%左右,保证玉米不霉变,之后再进行二次烘干,达到储存条件。
“现在地里收回来的玉米,含水量基本在30%左右,含水量越高,烘干的时间越长。”王二虎说,周边烘干设备少,大多数种植户都会拉到这里进行烘干。
忙碌的不光是这家公司。为保障秋收,省农业农村厅推出便民查询码,方便广大种植户快速找到距离最近的粮食烘干点,及时将秋粮烘干、入仓。
称重、卸粮忙个不停的时候,铲车也不断往烘干塔里“上料”。王二虎蹲到刚拉来的一堆玉米旁,用手翻了翻说:“我们这儿能浇,受前期干旱影响小,玉米品质还是相当好的。”
但碰到连阴天,抢收的玉米及时烘干处理是关键。王二虎说:“尽量在收获后直接拉到烘干点,抓紧烘干,避免损失,收、运、烘,哪个环节都等不得、慢不得!”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