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区巡诊到“码”上响应——河南卫生健康系统党建引领为民办实事观察
①郑州人民医院的症状门诊受到不少患者欢迎。 董丽琪 摄
②省人民医院专家正对“多长高转”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 史尧 摄
③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北院区门诊一楼,患者在刷脸结算。 于蒙 摄
④郑大五附院网约护士上门服务模式日渐常规化。 安艳丽 摄
⑤卢氏县文峪乡南窑村村医王润粉到田间地头给群众巡诊。 王力 摄
本报记者 李晓敏 本报通讯员 刘云兵 郑良子
一辆搭载全科医生助诊包的巡诊电动车,穿梭于卢氏县的山区公路上;而在约400公里外的开封,市民走进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仅凭“刷脸”即可快速就诊……这一个个场景,正悄然勾勒出河南省医疗服务提质升级的新图景。
从山区巡诊的“最后一公里”,到省妇幼保健院推出的“书记、院长二维码”沟通机制;从精准分诊的“症状门诊”,到“一脸通行”的刷脸就医体验——近年来,河南省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围绕患者实际需求,持续拓展服务边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努力构建更便捷、更温暖、更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些创新实践带来了哪些变化?群众就医感受如何?近日,记者走进多地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了实地探访。
山村巡诊破壁垒,“行走的医院”护安康
九月末,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村医刘海红如常出诊。与以往不同,如今她随身携带了一套“行走的医院”健康180设备——能够完成30多项身体检测,让巡诊更精准、更高效。
在一次随访中,她发现78岁的刘婆婆血压明显偏高。仔细问诊得知,老人近期屡感心慌。刘海红立即用设备为老人做了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异常,她当即建议老人转往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在卢氏县中医院,刘女士被确诊为冠心病,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和高血压。经过数日住院治疗,病情稳定后出院回家。
“多亏了‘行走的医院’,再拖下去,小病就成大病了。”老人每每提起,总是满怀感激。
老人所说的“行走的医院”,是卢氏县于2024年6月推出的一项健康惠民创新举措,旨在破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的困局。
卢氏县地处豫西深山区,县域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山区占比高达80%。在过去,群众就医长期面临三大难题:看病路途遥远,最远的乡镇距离县城78公里,翻山越岭极为不便;村医诊疗设备简陋,一些本可早发现、早处理的小病容易拖成大病;优质医疗资源难以触达,前往最近的三甲医院需奔波200多公里。
启用“行走的医院”,正是为了打通健康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建什么样的‘行走的医院’?我们的答案是:选育一支乡村医生队伍,配备先进医疗设备,提升村医能力,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道出破题思路。
2024年6月底,在多方支持下,100个配备先进设备的“助诊包”和健康巡诊电动车交付使用。这些设备能让村医在巡诊中轻松完成11类、30多项检测。值得一提的是,“行走的医院”提供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三甲医院100个免费号源,乡村医生通过全科医生工作站可为患者直接使用,真正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直通专家”。
为确保服务质量,卢氏县依托县人民医院,建成健康180指挥中心和远程影像、心电、会诊中心,并从279个村卫生室中精选80名村医和20名乡镇卫生院医生,组建起专业的“行走的医院”医生队伍。同时实施村医能力提升计划,组织县级专家开展设备、技能操作培训12期,下派53名医务人员到基层开展常态化业务指导,选派100名村医到县级医院跟班学习B超、心电等操作及诊疗技能。
如今,卢氏县已基本形成“群众一键呼叫、180指挥中心统筹调度、村医就近诊疗、互联网专家会诊”的三级联动医疗服务体系。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该体系已累计服务患者9.6万人次,实施健康监测96.7万人次,远程协诊3.7万人次,发现常见病、潜在病4750例,避免小病拖大,实现治早治小。其中,发现村民疑似心梗、冠心病、肾病等疾病820例,通过及时转诊、干预,这些村民获得了及早救治。
智慧就医新体验,“刷脸”直达暖人心
与此同时,在200公里外的开封,一场静悄悄的医疗革命正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上演。
“哎呀,医保卡没带!手机也忘拿了!”9月30日,60岁的黄女士在医院门诊大厅急得直拍口袋。要在以往,这趟医院算是白跑了。然而这天,导诊护士微笑着将她领到一台机器前:“阿姨别急,现在咱刷脸就行!”
黄女士将信将疑地把脸往前一凑——“嘀”的一声,仅仅几秒,挂号成功!她惊喜地睁大了眼睛。更让她意想不到的是,接下来的就诊流程也很顺畅:诊室门口“刷脸”一秒签到,医生问诊后“刷脸”直接支付……“太神了!”全程体验下来,黄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这背后,是河南大学淮河医院全力打造的全流程“刷脸就医”模式。从建档、挂号、签到、就诊,到检查、取药、医保结算、入院出院办理,所有环节只需“刷脸”即可完成。为支撑这项便民服务,医院投入了200台医保终端设备,改造了40台自助机,还配备了110台床旁移动结算终端。
就在黄女士享受着“刷脸”便利的同时,郑州人民医院的“症状门诊”专区里,长期受腹痛困扰的王先生也正体验着另一种“精准导航”式服务。要是在过去,他得在消化内科和普通外科之间来回折腾,挂错号、重复检查是家常便饭。但这天,他只在导诊台说了句“我肚子疼”,就被直接引导到了腹痛门诊这个特别的专区。
“我们把相关科室的专家打包在一起,患者不用再自己当侦探猜该去哪个科了。”主任护师程瑞莲道出了症状门诊的精髓。在这里,王先生接受了多学科专家的“一站式”评估,很快就明确了诊治方向。
便秘门诊的主任医师王华胜说:“一个便秘症状,背后可能藏着内科、外科、中医科多种原因。现在通过症状门诊,我们可以多管齐下,给患者最合适的解决方案。”数据显示,这种“哪里不适看哪里”的新模式,已让超过7000名患者告别了“挂号猜猜看”的烦恼。
沟通桥梁零距离,“码”上响应解民忧
医疗服务不仅要便捷高效,更要倾听民声、回应关切。在河南各地的医疗机构中,一场关于医患沟通方式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
10月9日,来自周口的刘芳(化名)抱着刚出生的宝宝,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几天前,初为人母的她发现孩子出现黄疸不退、大便异常的情况,焦急万分之际,她想起了河南省妇幼保健院的“书记、院长二维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扫码留言后,她第二天就接到了医院门诊办公室的电话。工作人员不仅细致询问孩子情况,更主动安排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了科学的救治方案。
为倾听患者最真实的声音,河南省妇幼保健院今年9月推出“书记、院长二维码”。患者就医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或是对医院发展有建议,只需手机扫码都能直接与院领导沟通,让基层声音直达决策层。
这样的创新并非个例。早在6年前,巩义市总医院就开通了“院长微信”。党委书记乔来军坦言:“2019年开通时,初衷很简单,就是想直接了解患者满意度,但通过24小时接收患者的咨询、建议和投诉,我们发现医院工作中确实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盲点,这个微信成了患者反馈问题的宝贵渠道,我们便坚持了下来,而且越用越觉得必不可少。”
乔来军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曾有患者通过微信反映病区保洁问题。收到信息后,他立即协调后勤部门对病区进行全面清洁消毒,并通过调取监控、走访调查等方式深入排查问题根源。“通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我能第一时间感知患者诉求,及时协调相关科室快速响应。这种马上就办的速度往往能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让各方更易相互理解,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如今,“院长微信”已成为一个活跃的沟通平台。患者可以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反映问题或提出建议。
截至目前,该微信已添加好友近3000人,完成有效医患沟通2300余次,收获患者表扬近1500条。“每一条信息,无论是感谢还是批评,都是患者最真切的心声。”乔来军表示,“感谢给予我们力量,批评指引我们改进,未来,我们会一如既往,完善工作细节,提升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就医获得感和满足感。”
居家医养新模式,服务上门暖夕阳
当医疗服务突破医院的围墙,直接送入百姓家中,便谱写了医改中最具温情的一幕。
9月的一个寻常工作日,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简称“郑大五附院”)“豫健护理到家”平台的客服屏幕上,弹出一条字句简短却格外刺眼的紧急订单——“需紧急调整气管切开管”。备注栏里这行字,让当班管理员的心瞬间揪紧。
时间就是生命!平台应急预案立即启动。15分钟后,专业的医护人员已提着设备出现在患者家中。他们技术娴熟地解决了气管套管堵塞的危急情况后,为确保万无一失,又主动联系120将患者平安转运至医院,完成了套管的顺利更换。几天后,患者情况稳定,出院回家。
这场扣人心弦的极速救援,是郑大五附院“互联网+护理服务”最生动的注脚。
当然,“网约护士”的迅捷响应,只是该院优化服务的一个缩影。漫步医院,便捷与温暖已融入每个角落:分时段精准预约让患者告别漫长等待;手机AR导航如同电子向导,引领患者直达目的地;诊间结算与手机查询报告,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郑大五附院的探索走得更远。医院牵头医疗集团内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铺开“家庭病床”服务。这意味着,符合条件的患者,能将“病床”安在家里,定期享受到专业医护人员上门提供的医疗、康复、护理等全方位服务。据统计,2024年至今,该院已累计建床229张,服务项目超50项,真正做到了“病人不动,服务上门”。
不仅如此,医院还摸索出一套“全链式”智慧医养结合模式。这套创新的“郑州经验”不仅在全省500个社区(乡镇)落地生根,更升级为全省医养结合服务的地方标准。
重点人群强守护,“全链”管理筑防线
在医疗服务提质升级的过程中,如何为特殊重点人群提供更有温度、更精准的医疗保障,成为河南医疗系统深入探索的课题。
半个月前,一名来自济源市的80岁高龄患者,因黄疸症状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后,转入河南省人民医院。患者情况复杂:高龄、疑似胆管癌、有外院手术史,还伴有20年糖尿病史,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接诊后,医院迅速启动“多长高转”重点患者管理机制,科主任主导,多学科专家参与,共同为老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手术后,患者顺利康复,两周后出院。
这一成功案例的背后,是河南省人民医院创新推出的“多长高转”住院重点患者管理体系。它像一条专属“守护链”,为复杂病情患者筑起生命防线。
什么是“多长高转”?省人民医院医务部负责人朱前勇解释道,这是医院对重点人群的精准分类,形成4类10项的清晰画像。“多”指多种疾病共存、多次手术、多次住院的患者;“长”是长期住院、长期不能确诊的患者;“高”包括花费高额、高龄、高风险患者;“转”则指院内频繁转科和外院转入的患者。
2024年5月,河南省人民医院先后出台两份重要通知,构建起住院重点患者闭环管理体系。制度落地,需要层层负责的执行体系。医院构建起“五级守护金字塔”,形成从一线到管理层的立体守护网络:管床医师是第一道关口,负责及时识别重点患者;三级医师组长将重点患者作为查房重点;科室主任将重点患者纳入晨交班专项讨论;医务部实时监控;医疗总值班则每日巡查,将重点患者纳入个案跟踪管理。
这种层层负责的机制,确保每位重点患者都能得到全方位关注。同时,医院依托HIS系统开发的“重点患者智能识别模块”,如同嵌入医疗流程的“电子哨兵”,自动抓取符合“多长高转”特征的患者,实现了从“人工筛查”到“智能预警”的跨越。
更值得一提的是持续跟踪机制。每日由医疗总值班遴选至少2例“多长高转”患者进行个案跟踪,多维度分析诊疗过程。2024年5月以来,该院累计开展2500例个案跟踪,最大限度解决了疑难患者的诊疗问题。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