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项目牵引 “链”出产业新图景

2025-10-14大河网-河南日报

  厦工机械(焦作)有限公司的技术工人在吊装装载机设备。刘金元 摄

  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整机即将下线。 蒋鑫 摄

  □本报记者 姚广强

  金秋时节,收获几何?9月28日至29日开展的焦作市“三十工程”、重点项目建设调研结果显示,“三十工程”牵引有力,重点项目扎实推进,实现提速提质提效,为全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截至9月底,该市“三十工程”完成年度投资86.25亿元,14个新建项目开工9个、开工率64.3%。

  进度快、质量优、后劲足,是这次调研中省、市重点项目的突出特征。

  温县、博爱县、武陟县、修武县、解放区开工率均达到100%。博爱县、武陟县、高新区、温县、修武县、孟州市、沁阳市投资完成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市重点项目中,工业项目占比达81%,带动效应持续释放。1月至8月,该市“3+13+N”产业链群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8.3%,拉动全市工业增长8个百分点,贡献率达94.7%,成为工业提速的主引擎。

  在该市“三十工程”的带动下,1月至8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0.8%、8.2%,发展后劲持续积蓄。

  聚焦“两高四着力”,焦作市紧扣省委“1+2+4+N”目标任务体系,以市“三十工程”为引领,以“3+13+N”产业链群培育为重点,全力以赴拼经济、抓项目、促发展。

  含“新”量足 项目建设加速度

  “三十工程”,是焦作市为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提速提质提效发展,2024年以来有序实施的十大工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十大民生项目。

  一个个重点项目,用一条看不见的线条连起来,就是一条韧性更强的产业链;一条条产业链有机结合,就是日渐完备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明朗的新发展图景。

  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以现代化的工业、农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为“四梁八柱”,具有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基本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对焦作市这座百年煤城来说意义非比寻常。

  列入调研名录的29个重点项目,建设符合预期、进展顺利、成效明显,是调研组成员的共同感受。

  链群培育有新成效。29个项目,有21个属于该市“3+13+N”产业链群项目,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

  温县经济技术开发区内,3个项目同时入选此次调研名录,是焦作市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正在飞速成长的映照。

  大咖·梦工厂产城融合项目内,智慧物流中心有序运转,水果生产线、奶制品工坊等均已投用。该项目总投资达108亿元,全部建成后,将以食品工业优势再造带动三产融合,成为国家茶饮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三产融合的科普研学旅游目的地。项目吸引1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依托食品工业优势,贯通一二三产融合,构建起全产业链格局。

  离大咖·梦工厂产城融合项目不远,河南香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年产6万吨复合调味料、食品用香精、2万吨冻干调味料项目,和河南京华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同样紧锣密鼓,让全国最大的速食调味料生产基地实力更优。

  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是该市重点建设的13个产业链之一。在这次观摩中,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整机及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河南天基轮胎有限公司扩建绿色高性能子午线轮胎项目,武陟县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等重点项目,都是该产业集群的延链补链项目。

  瑞庆公司年产30万台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整机生产线,热转化效率达48.5%,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将有力提升该市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能级,带动焦作市汽车零部件上下游配套产业链协同发展,为引进整车生产项目奠定坚实基础。

  武陟县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已入驻蓝普特种电磁线等项目,将带动20余家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换道发力。

  转型升级有新亮点。此次调研发现,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是不少重点项目的显著特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抓手。

  隆丰革乐美时尚有限公司年产200万张绿色奢品级毛皮制品精深加工及产业化项目,采用绿色清洁工艺,实现“零金属、零污染、固废零排放”。经数字赋能,可实现全流程溯源观看,产品流转时间较上一代工艺压缩30%,合格率提升至98%。产品专供LV、普拉达、阿迪达斯等国际知名品牌,迈入国际产业链高精端。

  沁阳市宏达汽车零部件精加工及综合利用项目,实现工业废料95%再生利用,从资源消耗向循环增值转型,环保效益和示范效应显著。

  前瞻布局有新突破。空天大数据、钪钒新材料、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一批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项目,成为该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

  位于中站区的钪钒材料产业园项目,立足关键材料,抢先布局全钒液流电池、含钪高性能铝合金等前沿产品,打破欧美国家技术垄断,打造循环产业链,在新材料赛道上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

  位于解放区的空天大数据产业基地项目,则通过建设遥感卫星地面站等关键设施,构建空天信息服务体系,目标是建成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的重要节点。

  位于山阳区的胜怀科技年产3000吨新型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创新采用硅碳复合负极材料替代传统石墨,实现了能量密度近4倍的跃升,技术水平稳居国内领先地位。

  任重道远 咬定目标不放松

  肯定成绩,也直面问题,才能更快地推进高质量发展。9月29日召开的焦作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暨重点项目推进会同时指出,项目建设仍有短板亟须解决。比如部分项目进展不及预期,有些项目前期准备不足或者谋划论证不充分,相关手续办理滞后影响施工进度,资金保障仍需加强等。

  怎么办?唯有增强危机意识,结合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抓实创新驱动、数实融合等六项行动,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让优势更优、长处更长。

  此次推进会除了印发《加快建设具有焦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方案》及4个配套行动方案,还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十五五”规划顺利开局作出具体部署——

  聚焦工业、服务业、农业和基础设施四大领域,焦作市将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加快传统产业提质焕新、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创新突破,支持促进现代物流、金融、文旅、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统筹建设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等领域以及新型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打造具有焦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突出特色优势,全面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实施创新驱动,聚力推进“345”创新行动。实施产业园区提升行动,持续提升开发区承载力、吸引力、竞争力。实施市场场景牵引行动,积极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度融入郑州都市圈。实施要素保障提质行动,加强土地、水电气热等传统要素保障及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供给,助推企业降本增效发展。

  坚持项目为王,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硬核支撑。聚焦工业、民生、基础设施等领域,精准谋划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更多纳入国家和省规划盘子。提升招商引资质效,聚焦优势资源链式招商、重点区域精准招商、重点对象靶向招商,促进更多优质项目签约落地。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坚持“一项目一清单一台账”,推动签约项目早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效。优化项目服务保障,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进入四季度,焦作人咬定目标不放松,开足马力、争分夺秒,努力打好收官战,为决胜“全年红”蓄积强劲动能,以项目建设之进,夯实产业发展之基,汇聚高质量发展之势。

  武陟县 项目强劲 产业升级

  本报讯(记者 成安林)10月9日,走进武陟县新能源汽车配套基地项目建设现场,一栋栋专用厂房、技术研发中心和物流中心已拔地而起。

  “作为市‘三十工程’十大工业项目之一,基地已入驻蓝普特种电磁线等项目,将带动20余家企业向新能源汽车领域换道发力。”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年初以来,武陟县紧盯焦作市“三十工程”、省市重点项目,健全周调度交办、周督导通报等机制,7个省重点项目、34个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55亿元、97.3亿元。完善“基地+基金+协会+龙头”招商模式,成功签约项目44个、总投资206亿元。

  围绕焦作市“3+13+N”产业培育和郑州都市圈产业发展规划,武陟县深入推进“325”产业计划,把做好郑州都市圈产业配套区和生活服务区“两区”建设作为主攻方向。

  在产业配套区建设上,总投资65.8亿元的新能源汽车配套生产基地项目已落地项目3个;总投资16.5亿元的华中仓及休闲食品加工项目顺利投产。

  在生活服务区建设上,武陟县发挥“全国快递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先行区”优势,国家干线(武陟)公铁海联运物流港、焦南冷链物流基地等项目加快推进。发挥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优势,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政等生活服务业,全力打造银发经济产业标杆园区。

  该县着力延链补链强链,国药容生年产45亿片新型综合制剂等一批产业项目开工建设,高端设备制造产业获评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今年,45个“一转带三化”项目顺利推进,河南大指造纸装备集成工程有限公司获评省创新龙头企业。新增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6家,55家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均为焦作市最多。

  高新区 创新引领 筑链强群

  本报讯(记者 姬姣姣)10月9日,位于焦作高新区的瑞庆汽车发动机技术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臂精准舞动,一台台代表着国内行业先进水平的第五代混合动力发动机依次下线,即将搭载整车驶向市场。

  今年6月29日,这个年产30万台发动机的重大项目正式投产,为焦作高新区的产业版图再添一枚沉甸甸的砝码。

  今年以来,焦作高新区锚定我省“1+2+4+N”目标任务体系,奋力前行。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增速位次实现显著提升。这背后,是高新区清晰的“筑链强群”发展路径。

  招商引资精准发力。瞄准“投资额度大、科技含量高、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方向,成功引进天兵科技等19个项目,推动冻干产业园等5个项目开工。

  创新引领聚势赋能。科技型中小企业备案163家;技术合同登记额居焦作市榜首;新引进本科以上人才333人,首批160人已入住人才公寓。

  民生为本凝聚合力。总投资5.7亿元的饮水统供、玉溪路小学、“断头路”贯通等民生项目建成投用,公共空间治理、污染防治等工作扎实推进,为产业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优越环境。

  山阳路建设加速推进,紫荆大道即将通车,污水处理厂调试在即,焦作市四级养老综合体进度有序……处处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正转化为焦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座。

  建体系 汇合力

  焦作市明仁天然药物有限责任公司工人在生产苏打水。刘金元 摄

  工业、农业、文旅产业,是焦作市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主阵地。近日召开的焦作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暨重点项目推进会上,焦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农业农村局、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提出了清晰、具体的谋划举措。

  工业是焦作城市基因,是立市之本。

  焦作将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3+13+N”重点产业链群,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

  围绕“3+13+N”链群培育,推进食品、化工、铝工业等产业设备更新、工艺升级、数字赋能、管理创新,促进“老树发新芽”。提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支撑能力,开辟空天信息、前沿新材料、氢能与新型储能等新赛道,着力让“小苗成大树”,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具有焦作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努力攻克“卡脖子”关键技术,积极开发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稳步推进河南省氟基材料产业创新中心创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引导企业从单纯生产产品转向提供“产品+服务”“制造+服务”,不断延伸和提升价值链。

  抓好智改数转赋能,“一企一策”制定转型方案,确保年底前实现诊断服务和重点行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两个全覆盖”。开展“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的梯度式改造,建设一批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智能制造标杆。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打造“一转带三化”升级版。

  农业

  着力构建“4+8”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化农业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根基。

  焦作将聚焦建设粮食、畜禽、饮品调味品、乡土特色产业四大农业产业集群,加快打造小麦、玉米、“两牛”、家禽、饮品、调味品、怀药、乡村服饰加工贸易8条重点产业链,着力构建“4+8”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从种植养殖环节,向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品牌营销拓展,培育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

  坚持“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路径,推动每个县(市)重点培育1个强县农业主导产业、1—3个富民特色产业,持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深入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与龙头企业壮大行动,以189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支持企业通过强强联合、链式重组、资源整合等方式发展壮大,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力、产业带动力的“链主”企业与重点骨干企业,形成“龙头引领、梯队跟进、协同发展”的优质企业雁阵格局,带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围绕松花蛋、绞胎瓷、小麦种子、四大怀药等特色产品,打造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乡土特色品牌,以品牌建设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增强农业产业的市场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

  文旅

  形成“3+6”现代文旅产业链群发展格局

  焦作将深入实施文旅资源“穿珠成链”三年行动,做大做强山水观光休闲、太极文化、乡村旅游3条优势产业链,积极发展康养旅居、文商体旅、文博旅游、视听演艺、数字文旅及文创、陶瓷文化6条潜力产业链,形成“3+6”现代文旅产业链群发展格局,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坚持板块化突破,提升发展能级。城区板块,发展音乐演艺、夜间经济、文化体验、特色餐饮等新业态,提升中心城区旅游集聚和辐射功能。景区板块,推进“景区焕新”与“文化润景”工程,争创一批高等级旅游景区、度假区。街区板块,优化文商旅街区业态,培育特色消费场景,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县区板块,发展差异化文旅经济,培育文旅产业强县,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融合化发展,拓展产业边界。推动文旅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业态,精心打造“焦作美食”“焦作礼物”“焦作美宿”等特色品牌,加快形成产业规模效应。加快发展智慧旅游,推出更多沉浸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

  (本报记者 成安林 整理)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