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特刊 丨豫宴东盟 一席和韵

2025-10-14河南日报客户端

  吉祥物豫小丰 吉祥物豫小满

  豫见东盟新未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洁

  金秋中原,叠翠流金。10月13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宾朋云集,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盛大开幕。这不仅是一场农产品与技术的展示,更是一次理念的碰撞。来自国内外的政要嘉宾、知名专家学者、行业龙头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共襄盛会,勾勒出豫企出海、东盟入豫的粮农合作新图景。

  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在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幕。图为外国客商对河南美食赞不绝口。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谋合作,夯实共赢之基

  农脉相连,使命共担。近年来,中国同东盟国家深耕农业合作取得显著成效,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东盟国家是我们重要的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这是我们首次来河南参展,希望借助郑州的地理与交通枢纽优势,从渠道对接、品牌展示、技术适配等方面积极拓宽宁夏特色农产品销路。”宁夏展区负责人哈矿武说。

  合作意愿在签约环节化为具体行动。开幕式现场,21个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涵盖粮食生产、农业科技、农产品贸易等多个领域。更具战略意义的是,中国(河南)—东盟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联谊会正式启动,并发布《中国(河南)—东盟农业高校科技创新联谊会倡议》,提出资源共享、联合攻关、人才互培三大目标,双方将共同打造区域粮农科技创新的新平台,为区域粮农合作注入持续创新活力。

  与会嘉宾在河南种业集团有限公司展厅参观。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探未来,勾勒农业新貌

  在智慧农业与装备展区,科技感扑面而来。一台搭载5G通信模块的智能农机驾驶舱吸引众多目光——操作员在会展现场轻推摇杆,通过实时高清回传画面,精准操控着远在190多公里外的宜阳县莲庄镇莲庄村的无人拖拉机进行翻耕作业。

  “我们与中国一拖联合研发的这套系统,依托5G专网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可以实现复杂地形下农机跨地域精准控制。”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南有限公司解决方案经理王聪介绍。

  从播种用北斗、植保靠无人机,到灌溉依赖物联网传感系统,河南正以数字技术重塑中原粮仓的生产方式。而这一转型经验,也通过本次大会搭建的平台,与东盟地区进行深入交流。

  当天,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正式揭牌。该中心落户于郑州农业发展集团旗下的郑州市黄河农场,将集成智能灌溉、智慧育种、智能农机等多项技术,搭建起河南与东盟国家农业领域技术交流、人才培养、贸易合作平台,成为河南对接东盟的农业技术展示窗口、人才培训基地与产业化合作枢纽。

  凝共识,畅通发展之脉

  此次大会远不止是促成交易和展示技术的平台,更是一个思想交流、政策沟通的平台。

  开幕式上设置了“共同开创全球粮食安全新局面”“科技赋能粮农合作:现代农业创新与东盟发展机遇探索”等多场高规格主题演讲;当天下午,5场平行分论坛同步举行。围绕粮油产业发展形势、畜牧业国际合作、豫农优品品牌全球化战略实施等内容,中外嘉宾开展对话,共识不断凝聚。

  从简单的农产品买卖,到共建农业示范中心、共享技术成果,中原大地与东盟各国之间的合作,正在不断深化、升级,必将迎来更加智慧、高效、共赢的未来。

  工作人员在智慧农业展厅向客商介绍远程驾驶舱技术。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共绘粮农合作新图景

  □河南日报评论员

  数智赋能粮农合作,创新驱动区域发展。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在郑州开幕。大会汇聚多国政要、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共商粮农合作新路径,共谋可持续发展新未来。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血脉相亲,农业合作始终是双边关系中最基础、最悠久、最具潜力的领域之一。东盟是世界的重要粮仓,农产品种类丰富、质量上乘,享誉世界。河南是中国粮仓,农业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产业体系完备,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贸易、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育种、仓储、食品加工业、农业机械技术世界领先,建有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市场,以及首个开展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市场。河南深化拓展与东盟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河南的对外开放能级和国际影响力,还有利于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区域共同繁荣。

  河南与东盟在农业资源禀赋、产业发展上各有优势、互补性较强。一方面,东盟的榴莲、山竹、腰果、木薯淀粉等特色热带农产品通过包机、专列等便捷物流通道源源不断地进入河南市场;另一方面,河南的食用菌、大蒜、速冻食品以及东方红拖拉机等特色农产品和农用机械也深受东盟国家欢迎。在企业的积极推动和“河南—东南亚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持续深化下,双方已构建起空运、铁路冷链专列等多式联运的稳定贸易通道,实现了从“舌尖”到“田间”的全方位互利共赢,合作关系不断迈向新高度。近年来,河南与东盟的经贸合作日益紧密,双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东盟已跃升为河南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河南与东盟的合作已从传统的商品贸易,扩展到枢纽互联、产业协作、人文互动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赢格局。2024年进出口总值达1091.5亿元,且增长势头在2025年依然强劲,上半年双方贸易额达552.2亿元,增长9.9%。

  农业合作始终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未来,我们将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聚焦农业全产业链,持续深化务实合作,推动东盟与我省在智慧农业、绿色发展和粮食安全等重点领域实现更高水平的对接。我们坚信,合作不仅需要“物的流通”,更要促进“心的相通”。双方应共筑粮食安全屏障,拓展农业贸易空间,深化农业科技合作,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在更广维度、更深层次上提升合作水平,携手共创共享美好未来。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当前,河南正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在河南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朝着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不断迈进。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必将推动河南与东盟在粮农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注入新的活力。

  现场

  为智慧农业注入强劲动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涛

  10月13日,在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发展交流会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深化河南与东盟各国智慧农业合作建言献策。

  当今世界,以数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智慧农业作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正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

  “智慧农业为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现实途径,河南目前在种业振兴、先进农机装备研发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说。

  王小兵认为,在总结智慧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可以因地制宜打造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比如牧原集团的智能养殖等。

  “东盟和河南的智慧农业合作源于互补的需求,希望河南将其在农业物联网、智能农机等领域深耕的成果,系统性地推向东盟国家。”印度尼西亚茂物农业大学校长阿里夫·萨特里亚表示。

  在智慧农业应用成果推介环节,河南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张峰,中国电信集团农业农村事业部总裁、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白云东等介绍了智慧农业系统等相关产品。

  “我们正在加快建设河南小麦大数据中心,逐步实现价格发现一幅图、流向跟踪一张网、产业分析一条链、展示发布一平台,一期工程预计年内上线。”张峰说。

  如今,河南与东盟各国在智慧农业领域的合作正展现出蓬勃生机。

  “此次启动的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将作为实体化合作平台,推动双方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全链条的数字化合作,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示范样板和持续动能。”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双方将共建研发平台、共享应用成果、共育专业人才,在智能育种、数字农田、精准灌溉、农业具身智能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共同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为河南与东盟各国的智慧农业合作开辟新的空间、注入新的动力。

  豫农优品的全球化之旅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童林 李思瑶 刘琦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处处是收获的景象。在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举行期间,10月13日,“豫农优品”全球化品牌发布会在郑州举行,来自马来西亚、缅甸、乌干达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采购商代表与国内行业专家、企业负责人等参加。

  作为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豫农优品已成为展示河南现代农业形象的新名片,目前已有377家企业、717个产品被纳入品牌名录,涵盖种植、养殖、加工等多个类别。

  河南连续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全国一半的火腿肠、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七成的速冻水饺都出自河南,为河南农业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变提供了坚实支撑。

  品牌建设,标准先行。2024年,省农业农村厅牵头制定了豫农优品准入“十大金标准”,突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名特优新农产品、GAP(良好农业规范)等国内国际权威认证要求,还建立起从准入、监管到退出的全流程管理体系,确保每一款豫农优品都值得信赖。

  在标准化基础上,数字化赋能成为豫农优品腾飞的新引擎。2025年,“豫农优品”线上程序发布,结合视频号、抖音号等,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营销网络,一批“藏在深闺”的河南特产实现了品牌价值跃升。

  面向国际市场,豫农优品走得更稳、更远。东盟是河南第一大贸易伙伴,榴莲、山竹等水果源源不断进入中原市场,河南的速冻食品、休闲食品也正走进东南亚家庭。

  “作为河南优质农产品的金字招牌,豫农优品已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商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乌兹别克斯坦、缅甸设立海外仓。”豫农优品推介官李翊钧在发布会现场表示,通过“空陆数海”丝绸之路,豫农优品正加快融入国际市场。

  发布会现场,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河南中豫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签约,并与多国贸易机构就海外仓建设签约,进一步完善豫农优品海外分销网络。

  豫农优品正以更高标准、更优质量,从中原粮仓端上世界餐桌,谱写河南农业品牌化、国际化的新篇章。

  濮阳展区人头攒动。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助推农业贸易高质量发展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若凡

  “中国与东盟农业贸易互补性强,但存在以初级产品为主、冷链不足等瓶颈,河南的生产、加工、物流优势正是突破的关键抓手。”10月13日,在“豫粮通全球”——粮油产业发展形势分析会上,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孙中叶的观点,引发在场企业代表共鸣。

  孙中叶结合最新数据指出,东盟已连续8年稳居中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双方农产品贸易额达293.15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的19.8%,同比增长7.4%。“中国向东盟输出温带水果、农机装备,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进口棕榈油,互补性显著。”但她也坦言,贸易附加值低,一些地方冷链设施不足,出现生鲜运输冷链断链,影响了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破解这些难题,河南有硬核实力。”孙中叶介绍,河南粮食总产连续8年超1300亿斤,油料产量全国第一,面粉、方便面等加工品产量全国第一,有牧原、双汇等119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拥有1479个省级知名农业品牌,这些优势可填补贸易高附加值产品的缺口。在冷链方面,河南是全国速冻食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物流中心,三全、思念占据全国超60%速冻市场份额,带动冷链规模发展;2024年,河南依托“空中丝绸之路”开通至东盟冷链专列及航线,马来西亚榴莲4小时可空运抵豫。

  针对企业最关心的实践路径,孙中叶提出:以贸易为先导,扩大速冻饺子、灵宝苹果出口,同时建设东盟农产品集散中心;以产能合作为基础,推动企业在东盟布局种植加工园区,输出良种技术;以效率为核心,加密货运航线,完善冷链运输,在郑州建设中国—东盟农产品交易中心;以环境促长效,联合制定标准,建数字农业平台,互派技术人员培养国际化人才,助力河南成为服务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大厨房、大市场、大枢纽、创新源”。

  打开农业合作新空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 陈浩

  将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的农产品引进来,让河南的粮食、技术与装备走出去,河南与东盟国家在农业合作领域正实现双向奔赴。

  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会暨“一对一”精准对接洽谈会在郑州举办。来自河南、东盟国家的众多企业代表齐聚一堂,话农贸、谈业务、推介各自优势亮点。

  智能储粮、智慧农业是郑州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的两张王牌。近年来,郑州农发集团在打造百万吨级智能化粮食仓储体系中,创新实现粮情监测、无人巡检等系统,仓储管理“一图感知、一键管控”。同时,将黄河农场打造成郑州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中心,实现对作物生长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深拓东盟朋友圈,将在智能粮仓建设、仓储管理,热带与温带农业的智能化解决方案方面,开展更广泛的合作。”会上,郑州农发集团董事长孙彩霞介绍,在重点推进企业硬核技术走出去的同时,与泰国、柬埔寨等国家的农贸往来越来越频繁,目前正谋划筹建中国—东盟产品展销中心,推动东盟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引进河南大市场。

  郑州陈氏阳光果蔬贸易有限公司的掌门人陈雪梅也来到现场。她表示,在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公司将东盟作为企业发展支点,致力打造全球高品质水果供应链。“不仅仅是引进优质水果,还要在合作共赢中助力当地农业高效发展。”陈雪梅说,下一步,计划在泰国、越南投建自动化分拣包装厂和深加工基地,生产冻干果干、NFC果汁等高附加值产品,全面提升与东盟的合作能级。

  深化双向贸易往来,郑州农发、陈氏阳光是河南企业与东盟国家相“链”合作的生动缩影。2024年,河南对东盟进出口达1091.5亿元,东盟已成为河南第一大对外贸易伙伴。东盟也成为众多河南企业“出海”的热土,蜜雪冰城、超聚变等一批河南优势企业正在东盟市场扎根落户。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在经贸往来中相交相知,河南深拓与东盟国家的情谊,心手相牵,豫见农业合作新未来。

  柬埔寨客商在介绍本国产品。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邓放 摄

  声音

  助力更多豫农优品端上世界餐桌

  ——访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孔凡铭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于涛

  10月13日,在豫农优品展区,由河南豫粮集团凯利来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沙琪玛、米饼等产品吸引了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外国客商驻足品尝。

  “这些产品已经顺利进入东盟市场,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河南豫农优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孔凡铭介绍,这得益于河南正在打造豫农优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与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流电商平台共建数字化跨境销售网络的实践。

  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农业品牌化、标准化建设,推出豫农优品农业区域公用品牌,致力于整合全省优质特色农产品资源,通过对接国际标准、深挖文化内涵、强化供应链管理等举措,提升河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在拓展国际市场方面,目前我们通过搭建出口服务平台、凝聚对外交流合力、加强内部业务协同等举措,助力一批豫农优品抱团出海、借船出海,河南绿色优质农产品成功打入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孔凡铭介绍。

  在具体举措上,河南通过与马来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商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在上海、南宁、海口、青岛建立出口服务平台,在乌兹别克斯坦、缅甸设立海外仓等,助力河南休闲食品、菌菇产品、罐头制品等出口国外,豫农优品通过“空陆数海”丝绸之路加快走向全球市场。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耕东南亚市场,加速构建国际化营销体系,推动河南从农业大省向农业贸易强省跨越,助力更多豫农优品端上世界餐桌。”孔凡铭说。

  拓宽中原、东盟双向流通渠道

  ——访郑州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孙彩霞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一洁 祁道鹏

  “东盟是我们的重要贸易伙伴,我们正全力拓宽双向流通渠道,让更多海外优质粮农产品高效直通中原百姓餐桌。”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现场,郑州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州农发集团”)董事长孙彩霞说。

  从集团进口的首单泰国香米运抵武汉港,到柬埔寨的腰果、胡椒、榴莲等特色农产品直飞河南的业务开展,近年来,郑州农发集团持续拓展覆盖全球的粮农产品流通体系,建立了马来西亚和泰国的榴莲、俄罗斯葵花籽油等农产品贸易渠道。

  “我们致力于精准对接国内外市场,推动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赋能。”孙彩霞介绍,目前集团已与柬埔寨、泰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业务辐射东盟、中亚、拉美等地,一个稳定高效的优质粮农产品贸易网络正加速形成。

  粮农合作不仅需要跨越山海的物流基础,更离不开本土的运营与服务。孙彩霞说:“我们希望借助此次大会,进一步提升品牌认知度,增强与各国伙伴的互信,推动合作走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

  作为此次大会的重要成果之一,中国(河南)—东盟智慧农业示范中心揭牌,落户郑州农发集团黄河农场,该中心将聚焦农业产业科技创新、智慧农业技术应用、现代农业产投合作、人才交流与技术培训等,打造产学研用贸一体化合作交流平台。

  展望未来,郑州农发集团将持续立足郑州开放高地的区位优势,不断深化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固中原粮仓与世界餐桌之间的直通金桥。

  做中泰农贸合作的摆渡人

  ——访泰国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文莉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浩 祁道鹏

  “河南与东盟国家传统友谊深厚,人员交流密切,合作空间广阔。”10月13日,在中国(河南)—东盟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投资合作会暨“一对一”精准对接洽谈会上,谈及公司在河南布局业务的考量,泰国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莉说。

  作为深耕中国市场十余载的泰国商品全产业链供应链平台掌舵人,李文莉始终致力于为中国带来纯正优质的泰国产品。如今,已成功推动上百家泰国品牌落地中国。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RCEP框架下,李文莉敏锐捕捉到河南与泰国的产业互补优势。“泰国是农业大国,河南是农业大省,双方合作天然契合。”如今,泰国榴莲、山竹等热带水果源源不断进入河南,河南的食用菌、速冻食品等也走进泰国市场,两地农贸往来日益紧密。

  依托河南、郑州对外资企业的友好政策,该集团在豫动作频频:成立中泰通河南有限公司,举办泰国风情节促进文化交流;与郑州多家本土企业深度合作,促进中泰贸易更加便利畅通。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李文莉对河南的营商环境赞不绝口。谈及未来,李文莉的规划清晰:将打造双向出海平台,既助力泰国企业走进来,又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泰国的原材料,结合中国的高新技术与大市场,就是共赢的新路径。”她希望以此次大会为纽带,与中国、东盟的专家和商业伙伴携手,在农产品深加工、农业技术升级、服务贸易等领域开展精准合作。

  “互信与共赢,是我始终的期许。”李文莉坚信,中泰经贸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将持续拓展。

  让乌干达咖啡从河南飘香全中国

  ——访Meg Kari咖啡乌干达有限公司创始人 卡穆泰·哈桑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思瑶 刘琦 童林

  4月,来自乌干达的咖啡豆远渡重洋,首抵中原。10月,怀揣对这片发展热土的期待,MegKari(梅格·卡里)咖啡乌干达有限公司创始人卡穆泰·哈桑来到河南,为豫乌产业深度合作播撒下新的种子。

  “我们希望通过与河南企业深度合作,将乌干达咖啡引入中国市场。让中国消费者品尝到我们独具特色的优质咖啡,也让更多人了解乌干达咖啡。”10月13日,2025中国(河南)—东盟粮农合作发展大会暨第四届“一带一路”(河南)国际农业合作博览会现场,哈桑难掩激动与喜悦。

  哈桑不是第一次来河南。他曾带领团队来到濮阳,实地观摩咖啡产业龙头企业——汇川实业发展(河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川”)。当亲眼看到从咖啡烘焙、萃取到冻干的全生产链后,哈桑将乌干达咖啡带到河南市场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在哈桑看来,河南具有多重优势,具备向整个中国市场推广咖啡的实力。不仅如此,河南近年来在食品加工、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积累的成熟经验,也成为吸引哈桑的重要原因。

  除了地域与产业优势,理念的契合更是让双方合作水到渠成。“我们很欣赏汇川‘将咖啡推广至高端市场’的发展理念。”哈桑坦言,汇川能将乌干达咖啡的原料优势与中国消费需求结合起来,这也是其选择与汇川合作的关键原因之一。

  目前,河南正与乌干达相关代表筹备中乌咖啡产业园区项目,围绕咖啡产业展开紧密协作,更好实现“河南农业走出去”与“国外资源引进来”的双向奔赴,让乌干达咖啡香从河南出发,飘向中国更多的地方。

编辑:申久燕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